離開了危機四伏的京城長安,王粲和族兄王凱踏上了前往荊州投靠劉表的路。荊州是王粲展示才華的舞台,也是他的傷心之地。那麼,為什麼投靠了這樣一個和自家頗有淵源的人之後,王粲沒能開啟順風順水的精彩人生呢?
不受劉表重視,僅有兩次表現機會
劉表是王粲的同鄉,更是王粲祖父的學生,從情理上來看,劉表應該很照顧王粲才對。然而,恐怕王粲自己也會感到意外,因為劉表這個叔輩對自己似乎并不“感冒”,更不用說委以重任了。
《三國志》中說,“表以粲貌寝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這句話的大緻意思是說,劉表見到王粲其貌不揚,身子也很瘦弱,言行舉止又不拘小節,是以就不怎麼看重這個少年。看到這裡,筆者有些懷疑,很多史料都對劉表給出了“愛民養士”這種高度評價,怎麼到了王粲這裡,劉表就沒有了這種風度?在筆者看來,或許,我們劉表這個老鄉怕是有精神潔癖,作為一個宗室、名士和當時天下數一數二的帥哥,他在“愛民養士”這個方面恐怕也不是很絕對。總體上來說,在為劉表工作的時候,王粲并沒有得到多少表現的機會。不過,這樣的處境并沒有讓王粲心灰意冷,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他盡可能抓住一切機會。比如,《三輔論》《為劉荊州谏袁譚書》《為劉荊州與袁尚書》這三篇文章,就讓世人見識到了王粲的水準。
公元198年,在桓階的撺掇下,長沙太守張羨集合了長沙、零陵和桂陽這三個郡的兵馬發動反叛。在平叛前,王粲在劉表的安排下寫了《三輔論》。在這篇文章裡,王粲不僅給這場平叛工作找到了“去暴舉順”的正義性,還從劉表的個人能力和德行、兵馬強大程度、孫堅和袁術此類強敵也未能擊敗劉表等多個角度入手,在“恩”和“威”兩個方面給張羨施加壓力。順便說一下,唐代醫學家甘伯宗在自己的《名醫錄》中指出,這個長沙太守張羨就是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且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不過,這種說法因為缺乏旁證,并沒有得到史學界的廣泛認可。公元202年,袁譚和袁尚這對兄弟在父親袁紹死後發生了沖突,為了勸和,劉表就讓王粲同時寫了《為劉荊州谏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這兩封信。在信中,王粲不僅用極具文采的語言大打感情牌,指出了兄弟二人内讧是嚴重的戰略失誤,還強調出了兄弟二人應當把齊心合力對抗曹操當成第一要務。
從這三篇文章來看,普通文人和王粲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因為普通文人往往并不具備謀士的眼光。當然,在筆者看來,也正是因為王粲在謀略方面具備的能力,決定了他在為劉表工作的時候過得并不好。
因為相貌問題,未能成為劉表女婿
劉表為什麼不喜歡王粲?在筆者看來,原因恐怕非常簡單,那就是王粲這個一代文學大家有着嚴重的“先天不足”,在非常講究相貌的那樣一個時期,王粲普通甚至有些醜陋的相貌,讓他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相反,如果王粲的相貌帥一些,不僅可以得到劉表重用,甚至有可能成為對方的乘龍快婿。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張華《博物記》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聽說王粲和王凱兄弟要來荊州投靠自己,劉表非常高興,他就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王粲。劉表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山陽王氏畢竟是豪門大族,自己又是王粲祖父的學生,如果招了王粲當女婿,那就是親上加親,況且王粲在當時已經非常有名氣了。不過,當劉表見到王粲後,滿腔的熱情立刻消失了一大半,因為在劉表看來,王粲這個青年要個頭沒個頭,要模樣沒模樣,說話辦事的時候還很随性。怎麼辦呢?就在劉表犯愁的時候,王凱進入了他的視線。王凱雖然沒有什麼名氣,不過畢竟還是王家的人,尤其重要的是,王凱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帥哥。于是,思考再三後,劉表就作出了把女兒嫁給王凱的決定。在這裡順便也說一下,雖然王凱沒有取得什麼成就,不過他的孫子王弼卻成為了一代經學家和哲學家,更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他提出的“貴無論”對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分支的宋明理學影響極大。
劉表僅僅會因為王粲不是帥哥,就放棄将對方招為女婿的想法嗎?如果換成别人,或許會選擇才華橫溢的王粲當女婿,而不是選擇隻有相貌但才華不突出的王凱。不過,在筆者看來,對于劉表這個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大帥哥來說,他要是不選王凱當女婿反而怪了。為什麼這麼說?在《三國志》中,陳壽是把袁紹和劉表這兩個帥哥放在一起評價的,他這樣說:“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内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于後嗣颠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因為小兒子袁尚長得帥,袁紹可以選擇其當接班人,劉表為什麼就不能因為王粲相貌醜陋,放棄讓他當自己女婿的計劃?
再者說了,因為相貌醜陋而失去“愛情”的,王粲可不是三國時期唯一的一個,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丁儀。曹操曾經想把自己的女兒(清河公主)嫁給司隸校尉丁沖之子丁儀,不過,曹操在向兒子曹丕征求意見的時候,曹丕雖然肯定了丁儀的才華,卻以丁儀的眼睛有問題而提出了反對意見。于是,曹操隻好放棄了招丁儀為女婿的想法,而在曹丕的建議下将女兒嫁給了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看吧,連曹操這樣一個醜男都在乎女婿的相貌,更何況劉表這樣的帥哥?
力勸劉琮投降,又獲曹操提拔重用
公元208年,劉表病死,他的二兒子劉琮成為了荊州名義上的最高上司。不過,荊州牧的位子并不好坐,因為這個時候的荊州面臨着内憂外患,内部人心躁動,外部還有磨刀霍霍的曹操。那麼,劉琮如何作出選擇呢?在蒯越、韓嵩、傅巽和王粲等人的極力建議下,劉琮選擇了向曹操投降。
關于勸說劉琮向曹操投降這件事,《三國志》中雖然把更多的筆墨留給了傅巽,對于王粲的作用隻用了“粲勸表子琮”這5個字,不過,我個人認為他應該是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因為劉琮投降後,王粲就被任命為丞相掾并賜爵關内侯。在這裡也順便說一下,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是唯一一個擁有爵位的人。
荊州成為曹操的囊中之物後,王粲也終于告别了郁郁不得志的時光,得到了更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到了公元213年魏王國建立的時候,王粲和洽、衛觊、杜襲一起又被任命為魏王侍中。大家也都知道,在當時那樣一個戰亂頻發的時期,很多禮儀制度都已荒廢,而王粲被任命侍中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恢複完善這些極其重要的制度。其中,最受後世認可的一項工作就是,王粲幾乎是憑一人之力恢複了玉佩。常看古裝劇的朋友都知道,很多角色尤其是重要人物都會在腰間佩戴一件(組)玉佩,不過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玉佩并不是單純的首飾,而是象征了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玉佩款式和佩戴制度消亡殆盡,也多虧了王粲博學廣識,玉佩制度才得以恢複。那麼,王粲對玉佩制度的恢複産生了怎樣的意義?簡單來說吧,影響力之大至少持續到了唐代。
曹操是很看重王粲的,因為根據《三國志》裡的記載,哪怕是出去遊玩的時候,曹操也是常常讓王粲陪着自己坐一輛車子。而且,筆者還認為,王粲這個人在軍事方面應該也是很有才華的,因為曹操在公元216年南征孫權時,是帶着王粲一起去的。打仗畢竟不是遊園觀花,而曹操又不是一個講究排場的人,如果王粲在軍事謀略上沒有什麼能力,曹操應該不會帶着他一起出征。
文/宋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