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辣不湘·小炒黃牛肉
湘菜曆來重視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調味尤重酸辣。
因地理位置的關系,湖南氣候溫和濕潤,故人們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濕。用酸泡菜作調料,佐以辣椒烹制出來的菜肴,開胃爽口,深受青睐,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飲食習俗。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便是這樣一道菜——小炒黃牛肉。泡椒與黃牛肉的碰撞,集鮮、嫩、辣、爽于一身,當吃下兩筷子後,必然想再來一口飯。
小炒黃牛肉這道菜是湘菜中最基本的一道家常菜,在大大小小的飯店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但要注意的是,黃牛肉和普通牛肉并不一樣,我們常吃的牛肉是水牛肉。
黃牛肉屬于溫熱性質的肉食,擅長補氣,是氣虛之人進行食養食療的首選肉食,就好象氣虛之人進行藥療常常首選黃芪那樣,是以《韓氏醫通》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摘自《百度百科》
同時,兩者在顔色、質地、口感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是以,我們在購買牛肉時,也要注意辨識。“黃牛肉的顔色一般呈棕紅色或暗紅色,脂肪為黃色,肌肉纖維較粗,肌肉間無脂肪夾雜。水牛肉,肉色比黃牛肉暗,肌肉纖維粗而松弛,有紫色光澤。” 光澤。”
——摘自《百度問答》
▲黃牛肉
選好了牛肉,接下來就跟着小河一起學起來吧~
//今天我們做 小 炒 黃 牛 肉//
一切準備就緒,開工吧!
所需食材
牛肉、小米辣、線椒、泡野山椒,豬油、菜油、大蒜、鹽、胡椒粉、蚝油、醬油、香菜
01
— 備菜 —
和辣椒炒肉一樣,辣椒也是小炒黃牛肉的一大精髓。需要準備線椒、小米辣、泡野山椒三種辣椒。
線椒是提辣椒的清香味,小米辣是提清香味和辣味的,泡的野山椒則取它的酸味。
牛肉方面,選用貴州黃牛的牛臀部分,因為牛臀部位的肉嫩一點,筋膜也比較少。
在切牛肉時,一定注意要“頂絲”切,否則做出來的牛肉會柴。
02
— 腌制 —
将切成薄片後的牛肉進行腌制,倒入蚝油、醬油,攪拌均勻即可。
03
— 煸炒 —
小炒黃牛肉這道菜的煸炒也十分重要,基本上要保證一分鐘讓它熟。
起鍋放入一點豬油和菜油,将蒜炒香後再放入切好的三種辣椒。
等到辣椒的香辣味充分釋放後,再放入腌制好的牛肉。
翻炒後放入食鹽和胡椒粉,整個過程一定要注意:火要大 ,調味的速度要快,翻動的頻率要高,快速的把辣椒的香味和牛肉的味道融合。
然後放入蚝油,待醬香味濃郁後再加入一點醬油,攪拌均勻後放入一點香菜。
整個過程是比較考驗廚師功底的,必須一氣呵成,迅速讓它受熱均勻。
04
— 成菜 —
剛出鍋時,炒出來的牛肉味是鮮香的,非常嫩,十分開胃。再伴随着辣味和醬香味,讓人吃完以後口有餘香。
小炒菜因其快捷、味美、幹香濃郁、鍋氣十足的特點,俘獲了不少食客們的味蕾,可見"小炒"技術在衆多烹饪技法裡舉足輕重的地位。毫無疑問,"小炒”技法對于現代湘菜來說,的确是所有烹調技法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法之一。湘菜傳承,離不開“小炒”。
要追溯真正傳統的湘菜,它不是用粗暴的香料乃至人工添加劑刺激味蕾。
它是溫和、調味豐富、技藝精湛同時有深刻文化底蘊的傳統美食。
可這些傳統美食, 正在被我們遺忘...
這個物欲橫行的年代,創新、創意美食風靡大衆餐桌,傳統美食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那些曾經輝煌的傳統湘菜,因做法繁複,或食材難得而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那些老菜品,有的流傳至今,依稀可以從中尋找到中華美食的根與脈;
有的卻塵封在老菜單之中,變成書本中慢慢泛黃的照片和記憶中的味道.....
經典值得被關注
傳統值得被遵循
手藝值得被傳承
傳統美食正消逝,展示“即将消逝的傳統菜”
十年後我們能吃到的美食會是什麼樣?可能道地的傳統美食會越來越少...但總有那麼一群人,順應時代改變的同時,又在為最本質的傳統文化堅守着,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他們深知,,被時光層層堆疊的美食,才會更加醇香。
将這份烹饪匠心傳承下去~将湘菜的精髓保留下來~是手藝匠人和我們的使命。
傳統味型的湘菜不應該被“束之高閣”,傳承和匠心與這個時代也并不沖突,隻要做得足夠好,就一定會有市場,有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