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柴溝堡熏肉具有皮爛肉嫩,表裡一緻,色澤鮮豔,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的特色;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且有開胃、去寒、消食等作用。在夏季蚊蠅不爬,三伏天貯放一周,色味不變,肉質不腐。

柴溝堡熏肉這一美味早已名聲在外,《懷安縣志》曾有這樣的記載:柴溝堡熏肉特佳,名馳外省,以之分贈親友,無不交口稱贊之。我們前幾年為了拍攝《口味》紀錄片,曾詳細的了解了熏肉的發展過程,并對郭玺熏肉的制作過程進行了拍攝。
柴溝堡熏肉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柴溝堡熏肉已有二百多年曆史了。
據張衛所寫《塞外古鎮熏肉香》一文所記,熏肉最早出現在清朝乾隆年間。當時柴溝堡有一位名叫趙福山的廚師,一天在做紅燒肉時,因多喝了幾盅酒,不慎把湯汁燒幹了,柏木鍋蓋也被熾烤得冒了煙。趙福山醒酒後,連忙把肉拿出來,覺得扔掉有點可惜。他就品嘗了一小塊,覺得别有風味。覺得這樣吃更好,便靈機一動,用盤子把肉托到筵席上,笑嘻嘻地說:“俺今天做了一個熏肉,大家嘗嘗,看味道咋樣?”人們吃後覺得味美可口,一個個啧嘴叫好。第二天,主人叫趙福山又做了一次熏肉,味道更香。人們紛紛購買贈親送友。後來外地人也前來購買。趙福山便辭去了廚師職務,籌資開設熏肉鋪子。後來,這熏肉技術就在柴溝堡流傳開來。
另據孫義在《熏肉飄香話郭玺》一文介紹,在清朝道光22年(1842年)時,中英鴉片戰争的藥火硝煙剛剛消散熄滅,柴溝堡頗有名氣的“義盛源”肉鋪在因故停業的五年後“東山再起”,又開張營業。它祖傳腐制,别有風味,絕招熏烤,更具特色。肉食香郁味醇,鮮嫩可口,品評屢列名優。它是柴溝堡首屈一指的上乘肉店,生意興隆,财源茂盛,獨占肉行之“鳌頭”前後達七十年之久。
義盛源肉鋪複業開張後,為重振祖業,永享名牌,精琢技藝,微調熏肉秘方,比原來味道更好,在柴溝堡衆多肉鋪中“義”字号熏肉以質取勝,名列榜首。由于熏肉的生意好,其他熏肉店也不甘落後,清光緒22年(1896年)柴溝堡又出現了“玺”字号熏肉,“玺”字号熏肉是柴溝堡著名廚師郭玺創制,郭玺熏肉由于技藝之“純青”獨到,制作工序繁複精細,肉經焖、煮、煨、嫩和妙手烹調,的确高人一籌,與衆不同。終于,“義”字号熏肉被新創問世的“玺”字号熏肉所取代。 于是久負盛名的“義盛源”便由此而丢失優勢,“屈尊”居下。随之營業也逐漸不佳,每況愈下,最終在清光緒34年(1908年)被迫關門歇業。
柴溝堡熏肉繼“義盛源”之後,“玺”字号熏肉“崛起”,柴溝堡熏肉就以獨特的“玺香玺味”,奪魁取勝,稱雄肉壇,并超越前先,至此柴溝堡熏肉成為懷安特産。
柴溝堡熏肉馳名省内外,與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有關系。清朝庚子年間,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挾持着光緒皇帝倉惶出逃,路經宣化來到了懷安城。老佛爺和皇上蒙難駕到,吓壞了縣太爺一班人。晚餐時,飯桌上擺滿了珍馐佳肴:紅燒鯉魚、烤鴨、糖醋肉片、醬爆肉丁,還有一盤柴溝堡熏肉。這位在皇宮裡每天四餐,餐餐有四十多種葷素菜的老佛爺,對其他菜不屑一顧,卻對熏肉發生了興趣,筷子頭在熏肉盤和她嘴巴間穿梭般地忙碌着。就連一向愁眉不展的光緒,眉宇間也有了一絲笑容,說:“想不到這個塞外小縣有此精美的佳肴。”第二天繼續西逃時,老佛爺還帶走了一大包熏肉。
柴溝堡熏肉制作的秘方和加工的程式
在柴溝堡這個古老的小鎮上出現了一家又一家的熏肉鋪子。在衆多的熏肉鋪子中,最有名氣的就是郭玺熏肉,前段時間去柴溝堡也有人推薦馮枝熏肉。
郭惠明是郭玺的第四代後人。郭惠明夫婦的熏肉店是柴溝堡最大的熏肉店,老郭的妻子已經将郭玺熏肉的精髓徹底掌握,每天她負責熏肉店的熏肉制作和銷售。郭惠明夫婦的熏肉店最忙的時候要從早上6點開始煮肉,每天要煮十幾鍋。遇到逢年過節的時候,他們的熏肉奇貨可居,想買肉要排隊,到中午的時候就沒有了。
郭玺熏肉之是以好吃,郭惠明總結為三點:第一個是調料的配法,第二點是火候的掌握,第三點是操作要到位。
郭玺熏肉的第一道工序是選料。選料從生豬時就開始選,要求生長在八個月以上的豬,也叫隔年豬,這個豬生長期長肉質好,而且是耐煮吃火。
制作熏肉要選用帶皮的二等豬肉,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五寸見方的大塊,厚度寸半為宜。
郭玺熏肉雖叫熏肉,但其實是以煮為主。将切好的肉碼入鍋中,添水加料,大火煮開。加調料是很關鍵的,郭玺熏肉用的是自家配方,至于這些配方的具體内容,外人很難知道。
但據張衛的文章透露,柴溝堡食品公司的老技工曾介紹了熏肉的配方。這個配方是這樣的:以百斤鮮豬肉用作料計算,花椒四兩,大料二兩,桂皮半兩,丁香五錢,裝入白布袋;茴香一兩五,砂仁、肉叩各五錢,另裝一布袋。醬油六斤。而加工程式是,先将切好的肉塊碼入鍋内,先放脊肉,再将肥、瘦肉分别碼在上面,即可放水加作料,然後将鍋蓋嚴,用旺火燒開,切勿跑氣,大約半小時左右再放入甜面醬和醬豆腐。然後将鍋焖好,以使肉皮一齊爛,調料入味。需半小時翻一次鍋,煮兩個半小時即可。出鍋後即可用熏鍋熏。熏肉,以用柏木煙熏為最佳。熏時先将肉放在鐵箅子上,肉要碼平整。柏木要削成末屑,易于燃燒冒煙,鍋要蓋嚴實。頭鍋需四、五分鐘,二鍋可減至二、三分鐘,即可出鍋。
而郭惠民說郭玺熏肉,下鍋煮熟過程大約是用兩個半小時,這兩個半小時裡頭 要做到大火消鍋,中火和停火,進行焖,這四步缺一不可,而且必須得操作到位。 如果要是掌握不好,如果煮的過火了,回出現皮肉分離,肉就爛了,那個出來以後又不好看又不好吃。
“在煮的過程中要做到三翻五扣,整個要翻三次,往下按五次。在這個蒸煮過程中,用兩個半小時過程中,要做到肉前邊的翻到後邊來,左邊的翻到右邊去, 上邊的翻到下邊來,要使肉在這個鍋中的位置整個要發生一次變化,如果重疊, 重疊的地方就煮不進去,如果火候掌握不好,肉裡面的油脂滲不出,調料進不去,再個是皮裡膠着呢,滲不出來,隻有這個火候掌握好了,操作到位了,這個肉才能煮出來以後,肉香而且皮呢,皮也松嫩,做到也就是肥而不膩,瘦不塞牙。”
肉煮好了以後就可以熏了,郭惠明沿用從祖上流傳下來的柏木熏肉技藝。熏肉時,需要将鋸末狀的柏木碎屑充分燃燒。煙的大小更要精準控制,燃燒充分後,要滅火,隻用煙熏。肉放在鐵箅子裡熏的時間其實很短,夏天五六分鐘,冬天三四分鐘即可。
郭惠民說:“熏制的過程中,不能火大了也不能火小了,要适中,适中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在這個柏木末裡邊冒出白煙來,立即封火,封火以後,大約是焖5到10分鐘。冬天的時候可以時間少一點,像夏天必須得焖好,隻有焖到,那些蒼蠅不往上面爬,能夠延長儲存期。”
郭玺熏肉獨家秘絕,連傳三代,後人才交給旁人。後來随着技術的推廣,作坊增加,統稱之為“柴溝堡熏肉”。柴溝堡熏肉自清乾隆年間問世,至今仍為宴席肉食之奇葩,饋贈親友之上品而名揚塞外,還被作為全國特色名食,載入《中國食品大辭典》。
剛出鍋的熏肉,紅紫紫、顫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着晶瑩的小油泡,色、香、 味、俱佳,吃起來香醇可口,回味無窮。
在懷安縣一帶,人們逢年過節,常會買上幾斤柴溝堡熏肉。外地來的客人,也總帶上幾塊熏肉,嘗嘗鮮。
郭玺是怎樣成名的?
柴溝堡熏肉沒有郭玺烹調技藝成名于前,也不會有熏肉飄異香于後,郭玺之于柴溝堡熏肉的功勞太大了,那麼郭玺的烹調技藝是怎樣煉成的?又是如何讓郭玺熏肉出名的?
孫義曾在《熏肉飄香話郭玺》一文中對郭玺有過詳細的介紹。
郭玺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柴溝堡一個小商販之家,其父郭萬貴每日肩挑“八股繩”叫賣于街巷,以微薄收入養家糊口。終年辛勞,難得溫飽。在郭玺七歲的時候,父親就卧病不起,家中十分拮據,連吃飯都困難。
“窮家孩子懂事早”,待郭玺剛l5歲時,家境仍無起色,他便開始學藝謀生。他先後學過泥瓦匠和毛毛匠,後在l8歲時到柴溝堡他到“興茂店”商号當炊事“小夥計。”
郭玺入廚學藝,“三年學藝,二年打雜活”,挑水拉風匣,洗鍋刷碗,沒完沒了。在學藝的第三歌年頭,師傅因故他走,郭玺便開始挑“大梁”,又恰巧新春鋪内大宴賓客,飯菜當然十分講究。對此技藝半生不熟,而又剛強好勝的郭玺便恐慌起來。“手藝不高,砸了鍋,臉往哪裡放?”他左思右想,進退維谷。後來猛然想到本堡廚行老前輩徐大福,于是決定向徐老問藝求教,以解燃眉之急。但他與徐老不熟識,又苦于無人引薦,可時間不等人,于是便鼓足勇氣攜帶禮品徑直登門拜見。
第二天賓客紛紛登門,菜肴緊張烹制。當他看到徐老精湛高超之技藝,靈巧之雙手,鏟行勺舞,鈎走刀飛,郭玺便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晚即叩頭請求收下“徒兒”。經過兩個春秋的精心學藝郭玺終于在22歲時一舉成名,成為塞外一代名廚師。烹饪精妙,肴馔雙成。菜肴烹調十六法:烹炒煎炸,燒烤爆熘,焖燴煨炖,蒸煮熏煸,樣樣精絕。其最拿手者為“罐菜”八大碗,糖燴百合、紅燒肉、蔥燒海參、蘑菇炒肉片、炒海茄、餾丸子、炖豬肘等。十六法可烹制近百樣菜。在馔食上最聞名享譽者為馄饨、燒麥、插酥火燒、水晶包子等。妙手絕招,靈心巧制,食之令人贊不絕口。
郭玺在烹調技藝成名後,就想将廚工烹調技藝再用到熏制肉食上,超過當時最有名的“義盛源”。熏制肉食,最好有自己的作坊,以防掣肘于未然。恰好在他22歲時,其父和他人合夥開了一年肉鋪,鋪名“玺運和”,因營業不佳而倒閉。有此基礎,于是他便與父計議決定,再自家獨營開肉鋪,鋪名“玺和元。”天道酬勤,經過長達三年的“觀察”、“體味”與“品香”等一系列實驗活動,終于創制出色香味融于一體,别有風味,獨具一格的郭玺“熏肉”來。
他首先采衆家特别是“義盛源”之長,而神用自己獨有之一烹調技藝,二者熔于一爐,創腐三(焖、煮、煨)熏二(氣、煙)畢其功于一役之烹制法。他曾說:“我是廚師開肉鋪,熏制的肉品必須是廚師的香和味。而這香與味,還要與别家不同,是‘玺香玺味’。讓人一看,一嗅,一品嘗即知是郭玺之肉。”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郭玺經過反複的觀察、體味和熏制實踐,終于找到了成功的關鍵和奧妙。他常說:“手藝好學,‘絕品’難得。得了‘絕品’,才能超過他人。”烹制工藝别開生面,“絕品”獨此一家,是同行們所無法企及的。有完美的工藝程式,還必須有精到、細密的規範操作。工序上馬虎、草率、“越等跳級”,固然有損于色、香、味,但制作不精細也保證不了郭玺熏肉之特色。他在傳藝時一再告誡新學者:每道手(每個程式和每個程式中之每一個環節)都要留心,它各有各的作用。都是用火,猛、急、緩、徐不但有别,而且還必須恰到好處。焐和焖不一樣,炖與煨又稍有差别,熬有熬的規程。工序上必須做到“精細”二字。
為了保住郭玺熏肉之名牌,他晚年總結經驗,以示家人和徒弟:“肉下鍋後要經五烹三煮和拌、攪、翻、轉、澆、壓、撇、揭等制作環節,缺一不可。”技藝再高超,制作再精細,原料、佐料不過關,亦難制出精品。是以一切佐料他都精選上品,甯缺毋濫,而且份量投足。當年柴溝堡佐料不合格,他不惜耗費從外地購進。花椒、八角,購自宣化;黑醬,專購之于張家口“生茂号”商店;柏木來自蔚縣等。購豬也十分講究,他常說:“晚相媳婦,早看豬”。在宰割上他力抓平、淺、快、瓢洗、捋擠、盡淨和開整等幾個環節,嚴格以求一絲不苟。由于嚴把原佐料、制作與品質三關,使郭玺熏肉,品味最佳,成為百年珍品。
郭玺,他所創制的熏肉成為桌上美味,而他積勞成疾,過早地離開人世,享年僅59歲。
點選觀看郭玺熏肉制作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