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了各色模樣光鮮的網紅糕點,見多了各種裝修口味千篇一律的連鎖店,心底就越發懷念我們小時候在簡陋小攤邊吃的獨特味道。
那時候每一碗滑溜溜的蛙魚、熱乎乎的藕粉裡都飄着質樸的市井煙火氣。
記得小時候,大街小巷裡總會有騎着三輪車的小販,他們在三輪車上放幾個大桶,桶裡裝着蛙魚、豆腦、藕粉一類的小吃,慢悠悠地在街上逛着,嘴裡還吆喝着:“豆腦,蛙魚!”

吆喝的聲音不大,尾音拖得很長,整個巷子裡都回蕩着這腔調。想吃蛙魚的人家聽了這聲音,不多時就會有人端着一個搪瓷缸子或是大瓷碗,叫住小販,“打“一碗蛙魚。
小販揭開桶蓋,舀幾勺蛙魚放進搪瓷缸子裡,然後撒上些脆爽的榨菜、點幾滴糖醋汁和辣椒油,蛙魚就好了。
蛙魚透亮軟滑,彈性十足,配上榨菜,酸辣脆爽,吸溜吸溜就能吃一大碗。
現在小販少了,就連賣蛙魚的人也少了。偶爾遇見一個賣蛙魚的攤子,賣的蛙魚都是機器做的,軟乎乎的像是一團團面疙瘩,吃着沒彈性、沒嚼勁。
就連蛙魚裡的糖醋汁,也不是用白砂糖和米醋調的,而是用化學添加劑調出的,吃一口滿嘴都是化學香精的刺激味道,膩歪的很。
這樣的蛙魚便宜,但是不好吃。而偶爾做純手工蛙魚的,手藝不錯,生存卻很不容易。
就像做了幾十年手工蛙魚的紅姐,她的“蓮花蛙魚“開了幾十年,因為手工成本高、做出來的量卻低,一年忙到頭掙不到幾個錢。
小店開在偏僻的巷子裡,看着很破舊。許多人早就習慣進出各種連鎖餐廳,或是一些消費不菲店鋪,而對這種小破店避之不及。
他們覺得走進這種小店有失身份,早已忘了我們小時候都曾在小攤前眼巴巴的等着一份可口的吃食。
幹淨整潔、寬敞明亮的新店裡有炸雞漢堡、慕斯蛋糕,還有幾十元的一杯的咖啡奶茶以及種種中式美食,卻唯獨沒有我們的童年滋味,也沒有這座城的古老記憶。
蛙魚承載的城市記憶、童年回憶,新店承載不了。
我們總是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原來的樣子。也忘了自己最愛的美食一開始并不是炸雞、奶茶、西餐廳和連鎖店裡的東西,而是老城裡大街邊小巷深處的美味。
那種在小攤前眼巴巴等一碗蛙魚的期盼,那些在大街小巷裡穿行的兒時快樂,那種前一秒痛哭流涕,下一秒吃了零食就能痊愈的開心态度,我們都漸漸忘了。
幸好腦袋遺忘的事,舌尖還記得。吃一口熟悉的味道,吸溜一碗蛙魚,或許一時間想不到某件開心的事,但是兒時那種快樂溫暖、無憂無慮的感覺,卻會在心間回蕩,溫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