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黃酥脆,滿嘴餘香,淮濱手工馓子賽“金條”

河南日報用戶端記者 胡巨成 李筱晗 通訊員 朱絲語

“這制作馓子的技藝還是從我們祖輩傳下來的,傳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了。”2月18日,淮濱縣三空橋鄉麻裡街道麻裡貢馓傳人胡桂華告訴記者。

金黃酥脆,滿嘴餘香,淮濱手工馓子賽“金條”

胡桂華從十多歲就開始師從其父學做馓子,在40多年的制作過程中,他不斷豐富制作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天天不亮,胡桂華一家便忙活起來,開始趕制馓子。

“原料必須是特級面粉,鹽水和面,揉揉停停,停停揉揉,和好地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細的面條,要用油浸泡一夜,待其充分醒面後,手工拉成細條,即可下鍋油炸了。炸時看好火候是關鍵,火大炸碎了,火小炸不起來。”談起制作馓子,胡桂華娓娓道來。

據說,麻裡馓子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吃了這種家鄉小吃後贊不絕口,明清時期成為貢品進入紫禁城,被稱“麻裡貢酥”。

金黃酥脆,滿嘴餘香,淮濱手工馓子賽“金條”

麻裡馓子以色澤金黃,形如盤絲,吃起來酥脆可口、香而不膩聞名于世,被評為河南省第三批“中原貢品”。馓子有多種吃法,直接幹吃香酥可口,做成菜肴回味無窮。每當冬春季節的時候,人們便把貢馓和其他菜品一起進一步加工成貢馓燴羊肉、貢馓炒白菜、螞蟻上樹等特色美食,這些美食逐漸成為沿淮一帶冬春季節的必備家常菜。

作為“麻裡貢馓”的主産地三空橋鄉麻裡街道上,每隔不遠就有一家馓子店,基本上家家顧客爆滿,大多是外地客戶慕名而來。據不完全統計,麻裡街道生産馓子的企業和作坊,大大小小有100多家,帶動500多人增收緻富。

金黃酥脆,滿嘴餘香,淮濱手工馓子賽“金條”

“近些年來,随着網絡的發展,當地政府也圍繞麻裡馓子這一特色品牌,積極引導群衆在保留麻裡馓子原滋原味的基礎上,進行規模化生産、精品包裝、對外統一品牌銷售,并通過網上銷售、同城快遞等物流形式遠銷到全國各地。”麻東村第一書記汪俊武說。

從零售到預定,到禮盒包裝銷往全國,再到現在的網絡售賣,麻裡的馓子銷售經曆了不同年代的不同銷售方式,可稱為一部麻裡馓子銷售變遷史。

“雖然有現代機械作為輔助工具,但是為了保證口感,‘麻裡貢馓’始終堅持手工制作,有很多顧客特地從外地過來買馓子,因為供應數量有限,是以我們現在隻接受預定。”另一位貢馓傳人鄭金紅說,“好在随着‘麻裡貢馓’名氣和需求量的增大,加上政府的引導,很多年輕人看到了馓子制作的前景,紛紛開始拜師學藝,加入到馓子制作的隊伍中來,我相信‘麻裡貢馓’的招牌今後會越來越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