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歇夏氽油馓子

作者:嘉興虎齋
歇夏氽油馓子

嘉興新豐農村,出嫁姑娘在第一個夏天來臨之際,要回娘家讨夏衣。娘除了送上夏衣外,還要送一隻拔秧凳、一副經田繩、一頂遮陽涼傘。為了回謝爺娘送夏衣,在農曆六月初二那天,姑娘要到娘家歇夏。

歇夏這天,新婚夫妻會帶上兩籃精制的糕點,還要專備一些滋補品,笑容滿面地前來孝敬爺娘。到了娘家,卻又忙壞了娘,既要招呼女婿的茶點,更須馬上動手制作油馓子。一般按照五升糯米粉拼入一升半面粉,另加适量白砂糖将料配好,用開水拌勻,反複揉,揉軟後搓成粉條,放進蒸籠内蒸熟。粉條蒸熟後取出放到缸盆内再反複和(即繼續揉),待和韌後用擀面杖擀薄,切成手掌大小長方形皮子,用菜刀劐上四刀,劐成花格狀。接着用右手指将花條間隔提起兩條,左手将皮子一端嵌入提起處的空當,翻轉抹平,形成蝴蝶狀,也像一截大辮子。

馓子毛坯做好後,就開油鍋,将一隻隻馓子放到油鍋裡氽(即炸)。氽時火候不能太大,氽成淡黃色起泡時,用笊籬迅即撈出,撈起來的馓子就叫油馓子。油馓子吃起來既松爽又香脆,大人小孩均喜歡。油馓子也有比較簡單的做法,單用面粉,無需蒸熟,就用皮子做成馓子毛坯,放到油鍋裡氽。所有制作過程,由娘傳授給女兒,娘倆當天即能完成。數量多少,各家不一,至少也有兩籮筐。姑娘在娘家住上一兩天,傳回婆家時,娘家會用小木船或雇人挑擔相送。這一天,女婿必定盛情邀請丈母、丈人同往,待雙方親家相見,自是一番熱鬧景象。當天下午,婆家會有人将油馓子分送給四鄰,他們接到油馓子,皆會連連呼着好口彩:“馓子馓子,早得貴子。”小小油馓子,可結人緣,也添喜氣。

歇夏氽油馓子習俗,據說起源于清初,當時清廷逼漢人剃發梳辮,人們便以狀似一截大辮子的馓子放到油鍋裡氽,以示反抗。因油馓子既可口,又營養,便逐漸演變成慰勞出嫁姑娘的東西,作為農忙後休息調養之物。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