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歇夏氽油馓子

作者:嘉兴虎斋
歇夏氽油馓子

嘉兴新丰农村,出嫁姑娘在第一个夏天来临之际,要回娘家讨夏衣。娘除了送上夏衣外,还要送一只拔秧凳、一副经田绳、一顶遮阳凉伞。为了回谢爷娘送夏衣,在农历六月初二那天,姑娘要到娘家歇夏。

歇夏这天,新婚夫妻会带上两篮精制的糕点,还要专备一些滋补品,笑容满面地前来孝敬爷娘。到了娘家,却又忙坏了娘,既要招呼女婿的茶点,更须马上动手制作油馓子。一般按照五升糯米粉拼入一升半面粉,另加适量白砂糖将料配好,用开水拌匀,反复揉,揉软后搓成粉条,放进蒸笼内蒸熟。粉条蒸熟后取出放到缸盆内再反复和(即继续揉),待和韧后用擀面杖擀薄,切成手掌大小长方形皮子,用菜刀劐上四刀,劐成花格状。接着用右手指将花条间隔提起两条,左手将皮子一端嵌入提起处的空当,翻转抹平,形成蝴蝶状,也像一截大辫子。

馓子毛坯做好后,就开油锅,将一只只馓子放到油锅里氽(即炸)。氽时火候不能太大,氽成淡黄色起泡时,用笊篱迅即捞出,捞起来的馓子就叫油馓子。油馓子吃起来既松爽又香脆,大人小孩均喜欢。油馓子也有比较简单的做法,单用面粉,无需蒸熟,就用皮子做成馓子毛坯,放到油锅里氽。所有制作过程,由娘传授给女儿,娘俩当天即能完成。数量多少,各家不一,至少也有两箩筐。姑娘在娘家住上一两天,返回婆家时,娘家会用小木船或雇人挑担相送。这一天,女婿必定盛情邀请丈母、丈人同往,待双方亲家相见,自是一番热闹景象。当天下午,婆家会有人将油馓子分送给四邻,他们接到油馓子,皆会连连呼着好口彩:“馓子馓子,早得贵子。”小小油馓子,可结人缘,也添喜气。

歇夏氽油馓子习俗,据说起源于清初,当时清廷逼汉人剃发梳辫,人们便以状似一截大辫子的馓子放到油锅里氽,以示反抗。因油馓子既可口,又营养,便逐渐演变成慰劳出嫁姑娘的东西,作为农忙后休息调养之物。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