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桐鄉:他,見過納蘭性德,一刀開創浙派篆刻1234

作者:正春和

文 | 郁震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3">1</h1>

明末清初,桐鄉出了呂留良,德清出了徐倬,他們是一對好基友。

呂留良,桐鄉人都熟悉,不必介紹。

徐倬,名氣不比呂留良小,官做到禮部侍郎,著作等身,尤其他編的《全唐詩錄》,後來成為《全唐詩》的藍本。

更了不起的是,徐倬以下五代,全都是進士出身,而且都入翰林,被稱為“五世翰林”,是清代絕無僅有的人家,這一段科第佳話,與海甯陳氏“一門三閣老”齊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2</h1>

呂留良、徐倬,一個是桐鄉人,一個是德清人,在老底子,來去總要一日辰光,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好基友呢?

這就要說到另一戶人家:塘東範家。

呂留良的夫人姓範,徐倬的母親也姓範,她們同姓同族,都出自塘東範家,呂留良的嶽父範金路,就是徐倬的堂門娘舅。

範家聚居的村坊,叫範家壩,老底子也叫“廿間屋”,在星石橋集市西面一裡,北靠南沙渚塘,今屬高橋街道相莊村。

用今天的話說,呂留良是高橋女婿,徐倬是高橋外甥!

桐鄉:他,見過納蘭性德,一刀開創浙派篆刻1234

高橋街道丨相莊村丨範家壩 資料由範紅傑提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3</h1>

我與範紅傑兄到範家壩的時候,天開始下起了雨。下車,随意一走,狗吠聲聲,遇到一位阿姨,上前請教:這個村坊都姓範嗎,從前有做官人家的傳說嗎?

她答:是的,範家壩,還有那邊的竹園裡,都姓範,做弗做官,我弗曉得,不過從前有好幾塊上馬石的,就在北面,你們做啥?要買古董?上馬石都沒了。

桐鄉:他,見過納蘭性德,一刀開創浙派篆刻1234

阿姨說的上馬石,大概在這個位置,如今隻剩一根青石,倒在地上,不知是什麼構件?

青石傍着竹林,叫人想起呂留良寫此地的句子:花檻叢篁老有孫。我們到時,他似乎剛走開的樣子。

呂留良、徐倬都在範家壩生活過。據呂留良《與範玉賓書》所記,順治年間,呂留良從外地避難歸來,并不住在縣城,而是租了小舅姥範昆生的房子,在範家壩過了一段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後來不知怎麼回事,呂留良跟兩個舅姥鬧翻了,一氣之下,搬走。很少有經久的友情,這是呂留良一生的常态。

徐倬寓居範家壩,與呂留良差不多時候,他在《同範玉賓話舊》詩中曾經回憶亂世之時,說:谷口藏何處,渭陽近在前;尺宅同深廈,全家寄一枝。這裡的“渭陽”,就是指舅舅家,典出《詩經》。

呂留良、徐倬筆下的範玉賓,就是範金路的兒子,呂留良的舅姥,也是徐倬的堂表弟。再擴大一點,他也是勞之辨的表姐夫。

我們曉得,老底子特别講究門當戶對,呂留良、徐倬兩家都是地方名門望族,範家壩的範家,自然也非尋常人家。

明朝時候,範家壩出過不少貢生、監生,堪稱書香世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兩位,一是範金路,天啟四年舉人,他就是呂留良的嶽父。

還有一位範光宙,他寫的《史評》,後來被《四庫全書》列入存目,能在《四庫全書》裡存目,哪怕書寫得不怎麼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4</h1>

範家壩最厲害的人物,當數範方仲。

範方仲是範玉賓的二兒子,桐鄉曆史上第一位具有全國影響的篆刻家!

清代陳萊孝《論印絕句》詩說:江南好手凋零盡,獨數龍泓老布衣。龍泓老布衣,即浙派篆刻大師丁敬。

據陳萊孝的注解,所謂“江南好手”,一共七位,堪稱篆刻界的“北鬥七星”,其中就有範方仲。這句詩的意思是說,範方仲等七位高手,是浙派篆刻的創始者!

範方仲曾經兩遊京師,查慎行、姜宸英都與他互加微信好友。他與揆叙特别要好,有時還住在揆叙家裡!

揆叙是誰?康熙朝“中紀委”一把手,左都禦史。

當然,這還不夠,揆叙說:我爸是明珠,我哥是納蘭性德!

範方仲是明珠家裡的常客,範紅傑兄說:範方仲,也許是唯一見過納蘭性德的桐鄉人!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