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震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3">1</h1>
明末清初,桐乡出了吕留良,德清出了徐倬,他们是一对好基友。
吕留良,桐乡人都熟悉,不必介绍。
徐倬,名气不比吕留良小,官做到礼部侍郎,著作等身,尤其他编的《全唐诗录》,后来成为《全唐诗》的蓝本。
更了不起的是,徐倬以下五代,全都是进士出身,而且都入翰林,被称为“五世翰林”,是清代绝无仅有的人家,这一段科第佳话,与海宁陈氏“一门三阁老”齐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2</h1>
吕留良、徐倬,一个是桐乡人,一个是德清人,在老底子,来去总要一日辰光,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好基友呢?
这就要说到另一户人家:塘东范家。
吕留良的夫人姓范,徐倬的母亲也姓范,她们同姓同族,都出自塘东范家,吕留良的岳父范金路,就是徐倬的堂门娘舅。
范家聚居的村坊,叫范家坝,老底子也叫“廿间屋”,在星石桥集市西面一里,北靠南沙渚塘,今属高桥街道相庄村。
用今天的话说,吕留良是高桥女婿,徐倬是高桥外甥!

高桥街道丨相庄村丨范家坝 资料由范红杰提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3</h1>
我与范红杰兄到范家坝的时候,天开始下起了雨。下车,随意一走,狗吠声声,遇到一位阿姨,上前请教:这个村坊都姓范吗,从前有做官人家的传说吗?
她答:是的,范家坝,还有那边的竹园里,都姓范,做弗做官,我弗晓得,不过从前有好几块上马石的,就在北面,你们做啥?要买古董?上马石都没了。
阿姨说的上马石,大概在这个位置,如今只剩一根青石,倒在地上,不知是什么构件?
青石傍着竹林,叫人想起吕留良写此地的句子:花槛丛篁老有孙。我们到时,他似乎刚走开的样子。
吕留良、徐倬都在范家坝生活过。据吕留良《与范玉宾书》所记,顺治年间,吕留良从外地避难归来,并不住在县城,而是租了小舅姥范昆生的房子,在范家坝过了一段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吕留良跟两个舅姥闹翻了,一气之下,搬走。很少有经久的友情,这是吕留良一生的常态。
徐倬寓居范家坝,与吕留良差不多时候,他在《同范玉宾话旧》诗中曾经回忆乱世之时,说:谷口藏何处,渭阳近在前;尺宅同深厦,全家寄一枝。这里的“渭阳”,就是指舅舅家,典出《诗经》。
吕留良、徐倬笔下的范玉宾,就是范金路的儿子,吕留良的舅姥,也是徐倬的堂表弟。再扩大一点,他也是劳之辨的表姐夫。
我们晓得,老底子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吕留良、徐倬两家都是地方名门望族,范家坝的范家,自然也非寻常人家。
明朝时候,范家坝出过不少贡生、监生,堪称书香世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位,一是范金路,天启四年举人,他就是吕留良的岳父。
还有一位范光宙,他写的《史评》,后来被《四库全书》列入存目,能在《四库全书》里存目,哪怕书写得不怎么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4</h1>
范家坝最厉害的人物,当数范方仲。
范方仲是范玉宾的二儿子,桐乡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全国影响的篆刻家!
清代陈莱孝《论印绝句》诗说:江南好手凋零尽,独数龙泓老布衣。龙泓老布衣,即浙派篆刻大师丁敬。
据陈莱孝的注解,所谓“江南好手”,一共七位,堪称篆刻界的“北斗七星”,其中就有范方仲。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范方仲等七位高手,是浙派篆刻的奠基人!
范方仲曾经两游京师,查慎行、姜宸英都与他互加微信好友。他与揆叙特别要好,有时还住在揆叙家里!
揆叙是谁?康熙朝“中纪委”一把手,左都御史。
当然,这还不够,揆叙说:我爸是明珠,我哥是纳兰性德!
范方仲是明珠家里的常客,范红杰兄说:范方仲,也许是唯一见过纳兰性德的桐乡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