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納蘭性德詩寫皇權争鬥的殘酷,預示康熙皇子血腥奪位大戰

“中允功名洗馬才,舊僚陪送有誰哀?臨湖殿裡彎弓客,卻向宜秋灑涕回。”此《詠史》詩寫“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兄弟相殘的史實,指向王朝更疊、權力交替中的血腥無道。用意極深。李建成會同李元吉與李世民争帝位,在“玄武門之變”局中,李世民用弓箭射死了親哥哥李建成,尉遲敬德幫助殺死了李世民的親弟弟李元吉。

納蘭性德詩寫皇權争鬥的殘酷,預示康熙皇子血腥奪位大戰

王珪和魏征本為太子屬官,太子亡後,都還在官位,是以請求為舊主李建成送葬。而李世民登基繼位,诏追封故太子李建成為息王,齊王李元吉為刺王,準王珪、魏征陪送葬至墓所,命宮府舊僚皆參加送葬儀式,自己則到宜秋門哭祭。這裡面有哪一個是真正的哀悼者呢?

哪能掩蓋住兄弟手足相殘的悲劇呢。“舊僚陪送有誰哀?”是一個質問。“臨湖殿裡彎弓客,卻向宜秋灑涕回”,是用反疊的藝術手法,強化表意的功能:

納蘭性德詩寫皇權争鬥的殘酷,預示康熙皇子血腥奪位大戰

正是在臨湖殿殺人的兇手,卻在宜秋門葬禮上臨風灑淚,不是真心的哀掉,而是想掩蓋兄弟為争王位相殺的真相。但惡劇暴行是洗不白了的。

中國古代的宮廷鬥争,不少是在統治集團内部皇帝直系親屬中進行的:周幽王時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立寵妃褒娰子伯服為太子,沖突激化後申侯勾結犬戎發兵攻周,幽王兵敗被殺;

納蘭性德詩寫皇權争鬥的殘酷,預示康熙皇子血腥奪位大戰

南北朝時,南朝宋、齊皇室内部因大封同姓王而不斷自相殘殺,結果迅速分崩離析;隋炀帝在用兩面派手法奪得太子之位後,夥同楊素謀殺了隋文帝和廢太子楊勇;

唐王朝在統一全國前也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唐肅宗彌留之際統治集團中皇後、太子、藩王、宦官之間為争奪王位展開流血厮殺;

納蘭性德詩寫皇權争鬥的殘酷,預示康熙皇子血腥奪位大戰

明初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奪建文帝皇權,明英宗通過“奪門之役”殺死親弟弟代宗而重登帝位;直到明清交替康熙繼位之前,皇室内部父子、夫婦、兄弟至親之間為争奪最高權力進行從不間斷的、殘酷血腥的宮廷鬥争……這是納蘭性德讀史時所能看到的史書記載。

康熙皇帝這一代正面臨着衆皇子的兄弟奪權之争。康熙所生的五十多位兒女中,九個王子參與了“九王奪嫡”的鬥争,其複雜性、殘酷性發展至中國曆史上宮廷鬥争的“之最”程度,以至康熙皇帝本人也陷入“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戒慎不甯”的極度焦慮之中。(《清聖祖實錄》卷291)

納蘭性德詩寫皇權争鬥的殘酷,預示康熙皇子血腥奪位大戰

好在納蘭性德未身為皇子,他的朝廷重臣家庭出身,可以使他成為“山中宰相,地上神仙”。而皇子面臨的隻能是最高權力的祭壇:可以做一個毫無野心的閑散王爺,碌碌無為安享一生;

要麼做一個滿腹心戲的野心家,承受必将将面臨的成王敗寇的結局;要麼親兄弟互相扶持,你高高在上、我助你高高在上,避免刀光劍影;要麼就誓死兵戎相見或燭影斧聲,自己燃燒一次而讓真相永遠成謎,要麼就選擇看着兄弟閃耀,留一束光給自己,扮演一個安全的角色慢慢老去……

納蘭性德詩寫皇權争鬥的殘酷,預示康熙皇子血腥奪位大戰

作為權臣明珠之子,納蘭性德其實是處在一個安全地帶,這是他的幸運。《詠史》詩中有言外之意,這也是年青的滿族貴公子于宮廷中時刻總有“臨履之憂”的緣由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