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人在西域建立的王國,
曾是玄奘大師的最大贊助者,被唐太宗所滅
這是一位蘭州人在西域建立的王國。他們崇尚中原文化,保持着中原習俗,前後延續兩三百年。玄奘西行,他們是最大贊助者。誰知,最後卻被大唐名将侯君集率軍所滅。
這個西域王國,就是高昌國。五世紀下半葉,一位蘭州榆中人,将這個王國帶到上了巅峰。想不到吧,蘭州人還曾經這麼厲害,居然在西域當了國王。
1.漢軍在此屯田,取名高昌
高昌國,西域古國之一,大體位置在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這裡曾經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國。漢代時,這裡是車師國前王的地盤。

在漢武帝開疆拓土的大潮中,漢軍西進,在此地屯駐,修築壁壘,取名高昌壁。有人說,高者高大之意,昌者興盛之意。高昌含義為高大昌盛,一往無前。實際上是這裡“地勢高敞,人庶昌盛”,稱為高昌壁,又稱高昌壘。
公元前60年,大漢王朝設定西域都護府,以此地為戊己校尉駐地,成為守衛西域的重地。西晉時期,依舊沿用高昌之名,設為高昌郡。十六國時期,中原喪亂,西域不穩,各地勢力紛紛自立為王。好在,河西走廊一帶,雖有五涼更替,但局面相對穩定,對西域東部依然有比較強的控制權。
當時,河西走廊的五涼政權,多把高昌等地當做退路,好幾個政權在覆亡之際,那些,末路王侯們,多跑到高昌躲避災難。 439年,北涼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重建立國,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殺,北涼遂亡。故有曆五帝王,六十三年之說。
不過,這裡是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東進河西走廊必經之地。從漢軍西進之時,就是各個勢力互相争奪的地方。亂世中的高昌,也是幾個勢力互相争奪的地方。
2.敦煌人曾為高昌王
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5年),柔然占了高昌,立阚伯周為高昌王。這個西域王國,由此開始了他亂世中掙紮求生的日子。
果然,在幾大勢力之間的高昌國,日子過得并不好。先是内亂不斷,伯周死後,少子義成繼位。其他人自然不滿,一年多之後,阚首歸殺胞弟義成而自立為王。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高車(鐵勒)出兵,殺阚首歸而立敦煌人張孟明為王。這個是高昌國第一個甘肅王。
誰知,張孟明治國無方。亂世中的小國王,不好當。不是,每個人都善于左右逢源的。這不,張孟明要讨好幾大勢力,就要拿出大筆錢财,免不了橫征暴斂。自然引起國人的不滿。八年後,高昌國人殺了張孟明立馬儒為王,以麴嘉為右長史。
這下,總算消停了一陣。不過,此時的高昌王馬儒,一直處在恐慌之中。害怕啊,不怕不行,外有強敵觊觎,内有内亂。高昌王馬儒害怕了,他建議上書北魏朝廷,請求遷移内附。這是個難題啊,不接受不行,人家好歹,割讓了500裡的地方;接受了也不行,那裡去找地方,安置這些人呢?
無奈中,北魏朝廷派大将軍孟威率千餘騎兵,前去接應。聞聽這個消息後,高昌王馬儒自然心中大喜,派出使臣和軍隊到邊境上迎接。可是,高昌國的老百姓不滿意,高昌國盛産葡萄酒,漢唐之際,這就是超級奢侈品啊,價值很高啊。漢末,孟達的父親孟佗,用一斛葡萄酒換了一任涼州刺史。此外,高昌國還有白鹽,這也是等同于貨币的财富。
高昌人不滿,殺了國王馬儒,立右長史麴嘉為國王。因而,人們總結高昌先後有四個獨立王國,先後分别是阚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3.蘭州人麴嘉,建立麴氏高昌國
麴嘉,這位蘭州人在亂世中,閃亮登場了。麴嘉當高昌國王後,采取政策和馬儒有所不同。他的政策是傾向于北魏政權,同時也較好北方的遊牧民族。
北魏王朝,授予麴嘉為車騎将軍、司空公、都督秦州諸軍事、金城郡開國公。此時,北魏王朝在北方具有比較強大的優勢。高昌國有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
說起來,這個高昌國雖然是絲綢之路綠洲王國,但是地盤相對比較大,而且物産比較豐富。據記載,高昌地域東西200裡,南北500裡,境内四面多山,氣候溫暖,土地肥沃,耕地近千公頃,谷麥一年兩熟,國民養蠶産絲發展生産。同時,高昌出産赤鹽,複有白鹽,光澤如玉。麴嘉常以此作枕,作為進貢中原的貢品。他們生産的葡萄酒,運往中原,是暢銷貨,深得青睐。
高昌國的居民,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當地原有居民,另一部分就是流亡者和絲綢之路上商人。
高昌國百姓多以隴右移民為主。麴氏就是其中代表,此時的高昌王族麴氏來自于蘭州。從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麴氏是蘭州地區的大姓,可以說名門望族。據考證,金城的麴氏分為兩支,分别在金城(今甘肅蘭州)榆中,這一支為主幹。另有一部分在西平(今青海西甯)等地,他們屬于地方旁支。
由于張氏高昌國和麴氏高昌國的國王,都出自甘肅。故而,高昌國的隴右移民多。據考證,高昌國的百姓多是隴右移民,漢族姓氏主要以張、馬、索、汜、陽、宋、趙等大姓。此外,高昌國内還有多種不同的民族。其中有鮮卑的秃發氏,突厥的阿史那氏,車師的車氏,鄯善的鄯氏,龜茲的白氏,焉譽的龍氏,天竺的竺氏,月氏的支氏,石國的石氏等和昭武九姓的康、安、曹、史、米、何等姓氏。
4.模仿中原王朝體制的西域古國
雖然高昌國被中原政權當作“西北諸戎",但實際上他們卻以中華文化為主。國人風俗習慣與中原略同,婚姻也行六禮。服飾,丈夫從胡法,婦人略同華夏。房屋大都與榆中百姓房屋相同,因氣候幹燥,房屋均為土木結構,屋頂覆土。職官制度模仿中原又自具特色,其中央行政體制據藩國标準設計,地方行政類似郡縣制,高昌境内共設4個郡和18個縣。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裡建築模式,工商業集中經營,防火、防盜設施齊備,城門由禁衛軍把守,各郡、縣也分别由司馬領兵守衛。郡守、縣守由中央貴族擔任,官有四鎮将軍、長史、司馬、門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咨議、校尉、主簿等。尤其是, 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當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設立吏部、祠部、庫部、倉部、主客、禮部、民部、兵部等許多行政部門。
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傳習《五經》、曆代史書、諸子集等典籍。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讀之,而皆為胡語。高昌施行軍政合一,兵丁可以占田,可與土民通婚定居,其賦役制度十分複雜。宗教融合内地與西域各民族之所信,佛教、祆教并存,而以佛教為盛,國内有佛寺150餘座,僧尼數幹,常遠到中原取經傳道。
麴嘉立國後,一方面向蠕蠕(柔然)稱臣納貢,另一方面又派使臣赴洛陽朝拜魏主聯系東遷。後來,蠕蠕主伏圖被高車所殺,便又向高車納貢。幾年後,高昌國勢稍盛,恰逢鄰國焉者為厭哒所滅,應請求,麴嘉便派次子麴堅前往,暫時以國王身份主持該國事務。
5,玄奘孤身西行,夜入高昌
北魏正光六年(525年),麴嘉病逝,谥昭武王,在位二十四年。魏孝明帝追贈鎮西将軍、涼州刺史。封其子為高昌王,為政五年(525年一530年),是為道昭王。後麴堅立……可以說,自公元5世紀中葉古高昌國建立後,先後稱王的有阙氏、張氏、馬氏、鞠氏,其中以鞠氏統治高昌國的時間最長,共傳九世十王曆時140餘年。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一說貞觀三年八月),26歲的玄奘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非凡的5萬裡西域之行。大師和秦州(天水)和尚孝達結伴到了天水。正巧又遇,到蘭州的人,于是玄奘又和他們結伴來蘭州。大師在蘭州住了一夜,人們推測玄奘就住在莊嚴寺内,因為那離黃河非常近。據考證,玄奘到蘭州後,在由薛舉王宮改造後的莊嚴寺住了一夜,随送官馬到河西的人去涼州(武威)。在武威,玄奘一停一個多月,向當地僧衆講《涅槃攝論》和《般若經》。一時間,四方僧侶雲集,玄奘的大名也傳往西域。
此時,從涼州到酒泉一帶,嚴禁百姓西行。涼州都督李大亮硬逼玄奘回長安。幸好,河西和尚領袖惠威,很器重玄奘的才幹,在他的幫助下,玄奘悄悄潛伏而行,來到了酒泉。
這時涼州嚴查和捉拿玄奘的牒文又到,牒文寫着:“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至州縣,宜嚴候捉。”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到了瓜州(今瓜州縣雙塔堡南的鎖陽城廢址一帶)。有人告訴他:從瓜州北行50多裡,有條葫蘆河,下寬上狹,水洄波急,不可渡,上面就是玉門關,是西去必由之路。
瓜州有個叫李昌的官員懷疑玄奘是牒文要捉拿的人,就密帶牒文來找玄奘。他指着牌文說:“法師,你是不是這個牒文中的人?”玄奘大吃一驚,吞吞吐吐不敢回答。李昌說,你必須說實話,他才能為你想辦法。玄奘據實而答,李昌深為贊許,毀了牒文,幫助他買了一匹馬,又雇了一個胡人石槃陀為他引路。天快黑的時候,玄奘和石槃陀出發,三更時就遠遠地看見了玉門關(今安西雙塔堡)。石磐陀,傳說中小說作品《西遊記》裡孫行者在生活中的真實原型。
在玉門關上方10裡的葫蘆河,隻有丈把寬,石槃陀砍了幾棵樹,搭在河上,又鋪上草和土,讓玄奘過河。過了河,當晚就睡在草地上。
天快亮時,石槃陀企圖殺死玄奘,原路傳回,玄奘知道他已生異心,起身端坐,兩眼瞪着他,石槃陀提刀徘徊,說明了想回家的緣故,玄奘同意他傳回瓜州,并送他一匹馬表示感謝,隻好孤身西進,過八百裡瀚海,抵達西域的第一個小國伊吾。
玄奘從伊吾到高昌的百力城,使者給玄奘換馬,玄奘連夜入高昌,宮中皆未眠,“王與侍人前後燭自出宮,迎法師入後院,坐一重閣寶帳中,拜問甚厚”。
6.玄奘絕食,才得西行,高昌王贊助二十年費用
高昌國非常崇信佛教,從上至下都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萬,僧侶三千”“有150多座寺院”,可見高昌國的佛教香火之盛。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昌國内佛教盛行,另一方面,而與他的祖先來自蘭州榆中有着直接關系。
此時,高昌國國王是麴文泰,非常尊崇佛教。玄奘法師在高昌傾盡所學,宣講佛法,連續講經三個月,深得群眾的愛戴。麴文泰堅持不讓玄奘離開高昌國,而玄奘西天取經之心堅如磐石,最後竟以絕食相抗争。最後,高昌王不得不放行,同時給玄奘提供了介紹信和費用。
高昌王成為玄奘西行求法的主要贊助者。高昌國剃度了4個僧人作為玄奘的侍從,另外制作了30套法服、各種面衣、手衣、靴子、襪子等物件禦寒。贊助黃金100兩、銀錢3萬、绫及絹等500匹,作為往返20年之用,撥給馬30匹、力役25人,給沿途24國國王都寫了國書,每書附大绫1匹為信。為尋求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的幫助,又獻“绫绡五百匹、果味兩車”,派史歡信護送面呈。
可見,如果沒有高昌王的支援贊助,玄奘西行将面臨難以數計的困難。玄奘法師經19年行五萬餘裡路,曆130多個國家,到過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的110個古邦國,幾乎沿着印度的三角形國土走了一圈。最後,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回到了大唐王朝的國都長安。在慈恩寺講經說法并翻譯梵文佛教經典,又在長安譯經19年,譯作達74部、1335卷。終成一代高僧。
7.唐将侯君集率軍,滅高昌國,麴文泰被吓死
信佛的鞠文泰在處理國事上一塌糊塗,在高昌國内勢力的壓迫下,倒向突厥人,試圖對抗大唐王朝。
姜行本紀功碑
于是,唐太宗以此為借口,于貞觀十三年(639年)十二月,派吏部尚書候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帶領薛萬備、牛進達、姜行本等将領,率兵進攻高昌。
麴文泰與屯駐浮圖城的西突厥可汗約定,有急相救,共為表裡,負隅頑抗。 翌年,唐軍從伊吾出發,分兵前進,其中姜行本由伊吾北上天山,砍伐林木來制造攻城的沖梯,并在這裡立了《紀功碑》,記錄這次遠征高昌的壯舉;另一支經赤谷,越過天山,進擊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境内)。西突厥可汗望風而逃,随後投降了唐朝。高昌失掉了西突厥的支援,當聽說唐軍主力已進,麴文泰惶恐駭怕,無計可施,發病而死,谥為獻武王。
640年,侯君集統帥唐軍越過八百裡瀚海,逼近高昌城下,鞠文泰被活活吓死。給玄奘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鞠文泰死後,他的兒子鞠智盛出降,延續了140年的高昌國最後消失在曆史的烽煙中了。麴氏高昌國傳九世十王144年,至此滅亡。
沒有了國王稱号的鞠智盛,被唐王朝封為左武衛将軍,賜爵為“金城郡公”。鞠智盛在金城廣建府第,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到了鞠智盛的侄子鞠崇裕的時候,正趕上武則天上台,需要人鎮壓搗亂的李氏宗族,鞠崇裕脫穎而出。在參與鎮壓李唐宗室李貞的戰鬥中,立下大功,被武則天封為“左武衛大将軍”,賜爵為“交河郡王”,可謂風光一時。
1973年,榆中發現了一座唐代墓葬,墓的主人是“交河郡王鞠崇裕的夫人慕容氏”。這座墓是榆中縣文化館從業人員,在興隆山峽口北兩公裡的朱家灣村範家溝發現的,墓葬為唐代的石椁墓。整個墓室用青磚箍就,盜墓者從墓室頂部進入墓室,進行盜搶。他們将墓室内石椁弄壞,原本應該在棺木内的主人骨架,也散落在墓室地下。參加清理的文物工作者,僅僅在墓室内發現一枚鑲嵌紅、綠寶石的戒指及其他的物品。
蘭州有個木塔巷,巷子裡有座木塔,就是高昌王路過,蘭州時捐款修建的。從蘭州走出的高昌麴氏,最終落葉歸根,魂歸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