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提起來總是振奮人心又滿懷遺憾的,振奮人心是先輩漫長的争鬥中的铿锵熱血,遺憾的是那年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的紅旗,是無數革命者的鮮血染就的。革命總會有犧牲,生長于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牢記曆史,緬懷先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加入中國共産黨,開啟革命之路</h1>
第一次鴉片戰争敲響了國門,沉睡的東方巨獅被戰火驚醒,從此,中國開始了長達100年的鬥争,1921年,随着馬克思主義思想被李大钊同志傳入中國,許多有志人士看到了中國新的希望,他們共同成立了中國共産黨,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林育英就是其中一位,他和自己的兩位堂兄弟—林彪和林育南并稱為“林氏三兄弟”。
林育英是三兄弟中最年長的一位,比弟弟林育南大兩歲,比堂弟林彪大十歲,他出生在湖北省黃岡市的大塆村,13歲進入了私塾讀書,但是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被迫辍學,開始在家跟随父親操持祖業—染織。
本來應該一生安穩在這個小村莊裡的他,因為堂弟林育南,人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南是最早加入革命隊伍的,他早年就讀于武昌中華大學的中學部,1917年結識恽代英并且參加了他組織的互助社,開始受到早期革命思想的熏陶,成為早期的青年革命者,林育南回鄉後,在家鄉創辦了通俗演講社,而林育英的啟蒙也就此開篇。
林育英被新的思想和理念深深的吸引,開始和族弟林育南一起在家鄉開展愛國運動,在堂弟的幫助下,林育英從黃岡考到了中華大學的附中部,并通過堂弟認識了恽代英,還加入了“互助社”,年輕人的革命之種進而獲得了肥沃的土壤,從此瘋狂生長。
其實早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前,在中國的各個地方,都開始有了馬克思列甯主義革命團體的雛形,林育英,恽代英和林育南等人也在他們創辦的“浚新國小”内成立了“共存社”。
随着馬克思主義的深入人心,中國共産黨在1921年7月23日成立,其他地方帶有共産主義性質的團體紛紛解散開始抱成一團,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2年2月,再次經過恽代英和堂弟林育南的介紹,林育英正式的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如果說成立并加入“共存社”是林育英革命的進一步成長,那加入共産黨,就是林育英自己革命道路上最偉大的一次突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多次上司勞工運動,革命的實幹家</h1>
在黨剛剛成立的時候,受到多地勞工的響應,紛紛開展勞工運動,高舉自由民主的大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二七運動”,它由京漢鐵路作為物質載體,在全國多個地方開展罷工謀權。
“二七”運動正式開始後,林育英接到上級的指令,去長沙開展工作,林育英懷着激動的心情到達了長沙,熱烈的鼓勵當地的勞工開展要求降低租金的勞工運動,帶動了長沙一帶勞工的維權的積極性,為全國勞工罷工謀權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越來越了解馬克思主義之後,林育英深深地被這種思想折服,他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思想,于是在1924年,在加入共産黨的第二年,林育英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去莫斯科勞動大學學習。
經過了整整一年的求學,第二年七月,應組織要求,林育英化名“林春山”歸國。這次歸來,不僅僅是名字上的改變,思想上林育英也要更加的成熟。
回到國家後,林育英被安排參加并且上司了上海的勞工運動,立即投入到了黨的革命事業當中,但是當時的勞工運動遭受到了強制打壓,在亂潮中,林育英不慎受傷,頭部被槍托和刺刀中傷。
受傷之後的林育英在妻子塗俊明的精心照料下,恢複得很快,但是他依舊心系革命大業,心裡萬分焦灼,沒等傷口好利索,就離開了家庭,再次投入到勞工運動中,在養傷期間,他還動員自己的妻子同自己一起加入共産革命的偉大事業中。
但是勞工運動受到了嚴重的打壓,上海的大革命失敗之後,林育英再次去往了長沙,依舊負責長沙的工會組建群組織。
但是由于軍閥的瘋狂鎮壓,林育英成為了被追捕對象,為了逃避追捕,林育英甚至在逃亡途中假扮僧人。
在革命進行當中,日本侵略者開始将槍口對準了東北地區,扶持溥儀成立僞滿洲國的計劃已經躍然紙上,這時,恰逢組織派遣林育英去往滿洲籌組滿洲省委并任省委書記,但是由于叛徒的告密,林育英同志在1930年不幸被抓捕入獄。
組織知曉後立刻派遣人員去進行營救計劃,由于黨的力量和日本侵略者在當時還相差懸殊,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在1932年,林育英同志被營救出獄。
雖然把林育英同志成功地解救了出來,但是日本侵略者為了套到林育英同志的資訊,對其進行了嚴刑拷打,整整兩年,林育英可以說是受盡折磨,身體已經遭受了嚴重的傷害,但是他依舊對革命、對黨永遠忠誠,滿懷熱忱。
1933年1月,林育英同志在黨的要求下,重新回到了莫斯科,在共産國際工作,以幫助中國共産黨聯系共産國際,并傳遞資訊。
而此時,這位革命家的妻子也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也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革命者。夫妻二人國内國外,都在為了中國的美好明天在努力。
在共産國際工作的期間,林育英不敢懈怠,認真且勤勉,在第七次代表大會結束後,林育英迫切的想要把七大的會議精神傳遞給中國共産黨,但是國内的這時候,共産黨正處在一個艱難的階段。
随着蔣汪叛變革命,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共産黨遭到了國民黨殘酷的殺戮和打壓。
1934年10月,在中國共産黨對國民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中央主力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開始了長達兩萬五千裡的長征。
而共産國際的七大會議就召開在這個時間節點,因為突然的長征,林育英與黨失去了聯系。
林育英化名張浩,假扮商人,牽着駱駝,一路上跋山涉水,穿過茫茫的沙漠,趟過一條條河,經曆了月餘,終于來到了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瓦窯堡,找到了失散已久的中共中央。
革命的成功是所有革命者共同努力鋪就的,這邊國内黨員兩萬五千裡長征,地形險阻,無水無米,為中國共産黨鋪就了一條血路,那邊是林育英冒着生命危險偷潛入境,山一程,水一程,行走幾個月隻為傳遞資訊,又怎能讓人不欽佩。
林育英的歸來是中共中央的一件幸運的事,與共産國際失聯了很久的中共中央終于重新跟其建立了聯系,并且,林育英的歸來也對國共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随着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進攻,國家處在了危急存亡的重要關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共産黨決定與國民黨暫停内戰,合作抗日。
但是初期的交涉卻并不順利,國民黨出于自己的利益并沒有想要與共産黨達成合作的意思,共産黨内部也出現不一樣的看法,出于戰略考慮組織想要說服張國焘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而化名為張浩的林育英成為了最好的人選。
因為共産黨是共産國際的一個支部,張國焘作為共産國際的擁護者是十分信任共産國際的,而張浩就是中國駐共産國際的代表,因而,讓張浩說服張國焘,無疑是最合适的決定。
不負組織所望,張浩同志成功說服張國焘,在這基礎上,毛澤東又親自緻電張國焘希望可以達成會師,并将親自迎接。
這是中國共産黨黨史上一次重要的轉折點,為之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抗日的勝利和國家的複興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這之後,林育英功成身未退,繼續行駛在中國的革命之路上,在向黨傳達完共産國際的訓示和意見之後,繼續留在了國内黨的根據地,恰逢1936年甯夏戰役,黨的部隊之一——西路軍在渡黃河的時候與敵軍殊死搏鬥。
但是由于戰略的失誤,這次戰役并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反而因為環境惡劣生疏,糧水供給也不是很充分,是以軍隊面臨很大的困境,這個時候組織決定組建“援西軍”,并由劉伯承任總司令,林育英任政委。
林育英毅然接受了組織的派遣,他真正做到了成為革命城牆上的一塊磚石,哪裡需要他,随時恭候,這種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讓人欽佩讓人自愧不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革命生涯的句點</h1>
抗日戰争開始後,林育南再次義不容辭的加入到了抗日大軍當中,但是在此期間,林育英新傷加舊傷反複發作,在身體能撐的最後一刻,他都不曾停歇。
1938年,身體已經不堪重負的林育英被調回中央,接替他的是鄧小平同志,但即便回到了中央,林育英還是不閑着,依舊幫助勞工運動的開展進行,并且積極參加黨内的各項會議,由于貢獻較大,被正式任命為中央委員。
在病痛的無情的抨擊下,林育英同志在一次慶祝“五一勞動節”的會議之前突發腦溢血,由于就診及時,并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已經不能夠正常行走和思考,也無法再繼續為黨工作。
随着身體慢慢的惡化,在1942年的春天,這位令人尊敬的革命者,交代了他最後的遺言:“無法見證革命成功,深以為憾,我死後,懇請組織将我葬在楊家嶺對面的桃花嶺上使我能天天望着黨,望着毛主席!”
這是林育英同志第一次對組織提出請求,卻是交代後事,正是因為有這些革命先輩的無私奉獻,我們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每一秒的和平都是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讓我們怎能不珍惜。
林育英同志的葬禮無比莊嚴,遺體停在了中央大禮堂,由毛澤東、朱德、任弼時、陳雲、葉劍英輪流守靈,共萬餘人參與了林育英同志的遺體告别會,中央上司人親自将其擡到桃花嶺安葬,這是毛澤東同志第一次親自執绋擡棺,并且為墓碑題字:張浩同志之墓。
林育英同志的一生都在為了革命,為了黨在奮鬥,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一個人可以跋山涉水從莫斯科到延安,可以頭部被刺依舊颠沛流離,可以被捕入獄兩年依舊不屈不撓。他是一位真正的共産主義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