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提起来总是振奋人心又满怀遗憾的,振奋人心是先辈漫长的争斗中的铿锵热血,遗憾的是那年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红旗,是无数革命者的鲜血染就的。革命总会有牺牲,生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缅怀先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革命之路</h1>
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响了国门,沉睡的东方巨狮被战火惊醒,从此,中国开始了长达100年的斗争,1921年,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被李大钊同志传入中国,许多有志人士看到了中国新的希望,他们共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林育英就是其中一位,他和自己的两位堂兄弟—林彪和林育南并称为“林氏三兄弟”。
林育英是三兄弟中最年长的一位,比弟弟林育南大两岁,比堂弟林彪大十岁,他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的大塆村,13岁进入了私塾读书,但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被迫辍学,开始在家跟随父亲操持祖业—染织。
本来应该一生安稳在这个小村庄里的他,因为堂弟林育南,人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南是最早加入革命队伍的,他早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的中学部,1917年结识恽代英并且参加了他组织的互助社,开始受到早期革命思想的熏陶,成为早期的青年革命者,林育南回乡后,在家乡创办了通俗演讲社,而林育英的启蒙也就此开篇。
林育英被新的思想和理念深深的吸引,开始和族弟林育南一起在家乡开展爱国运动,在堂弟的帮助下,林育英从黄冈考到了中华大学的附中部,并通过堂弟认识了恽代英,还加入了“互助社”,年轻人的革命之种从而获得了肥沃的土壤,从此疯狂生长。
其实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开始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团体的雏形,林育英,恽代英和林育南等人也在他们创办的“浚新小学”内成立了“共存社”。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7月23日成立,其他地方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团体纷纷解散开始抱成一团,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2月,再次经过恽代英和堂弟林育南的介绍,林育英正式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如果说成立并加入“共存社”是林育英革命的进一步成长,那加入共产党,就是林育英自己革命道路上最伟大的一次突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多次领导工人运动,革命的实干家</h1>
在党刚刚成立的时候,受到多地工人的响应,纷纷开展工人运动,高举自由民主的大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二七运动”,它由京汉铁路作为物质载体,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罢工谋权。
“二七”运动正式开始后,林育英接到上级的命令,去长沙开展工作,林育英怀着激动的心情到达了长沙,热烈的鼓励当地的工人开展要求降低租金的工人运动,带动了长沙一带工人的维权的积极性,为全国工人罢工谋权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越来越了解马克思主义之后,林育英深深地被这种思想折服,他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思想,于是在1924年,在加入共产党的第二年,林育英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去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
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求学,第二年七月,应组织要求,林育英化名“林春山”归国。这次归来,不仅仅是名字上的改变,思想上林育英也要更加的成熟。
回到国家后,林育英被安排参加并且领导了上海的工人运动,立即投入到了党的革命事业当中,但是当时的工人运动遭受到了强制打压,在乱潮中,林育英不慎受伤,头部被枪托和刺刀中伤。
受伤之后的林育英在妻子涂俊明的精心照料下,恢复得很快,但是他依旧心系革命大业,心里万分焦灼,没等伤口好利索,就离开了家庭,再次投入到工人运动中,在养伤期间,他还动员自己的妻子同自己一起加入共产革命的伟大事业中。
但是工人运动受到了严重的打压,上海的大革命失败之后,林育英再次去往了长沙,依旧负责长沙的工会组建和组织。
但是由于军阀的疯狂镇压,林育英成为了被追捕对象,为了逃避追捕,林育英甚至在逃亡途中假扮僧人。
在革命进行当中,日本侵略者开始将枪口对准了东北地区,扶持溥仪成立伪满洲国的计划已经跃然纸上,这时,恰逢组织派遣林育英去往满洲筹组满洲省委并任省委书记,但是由于叛徒的告密,林育英同志在1930年不幸被抓捕入狱。
组织知晓后立刻派遣人员去进行营救计划,由于党的力量和日本侵略者在当时还相差悬殊,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32年,林育英同志被营救出狱。
虽然把林育英同志成功地解救了出来,但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套到林育英同志的信息,对其进行了严刑拷打,整整两年,林育英可以说是受尽折磨,身体已经遭受了严重的伤害,但是他依旧对革命、对党永远忠诚,满怀热忱。
1933年1月,林育英同志在党的要求下,重新回到了莫斯科,在共产国际工作,以帮助中国共产党联系共产国际,并传递信息。
而此时,这位革命家的妻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革命者。夫妻二人国内国外,都在为了中国的美好明天在努力。
在共产国际工作的期间,林育英不敢懈怠,认真且勤勉,在第七次代表大会结束后,林育英迫切的想要把七大的会议精神传递给中国共产党,但是国内的这时候,共产党正处在一个艰难的阶段。
随着蒋汪叛变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共产党遭到了国民党残酷的杀戮和打压。
1934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中央主力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而共产国际的七大会议就召开在这个时间节点,因为突然的长征,林育英与党失去了联系。
林育英化名张浩,假扮商人,牵着骆驼,一路上跋山涉水,穿过茫茫的沙漠,趟过一条条河,经历了月余,终于来到了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瓦窑堡,找到了失散已久的中共中央。
革命的成功是所有革命者共同努力铺就的,这边国内党员两万五千里长征,地形险阻,无水无米,为中国共产党铺就了一条血路,那边是林育英冒着生命危险偷潜入境,山一程,水一程,行走几个月只为传递信息,又怎能让人不钦佩。
林育英的归来是中共中央的一件幸运的事,与共产国际失联了很久的中共中央终于重新跟其建立了联系,并且,林育英的归来也对国共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随着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国家处在了危急存亡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暂停内战,合作抗日。
但是初期的交涉却并不顺利,国民党出于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想要与共产党达成合作的意思,共产党内部也出现不一样的看法,出于战略考虑组织想要说服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而化名为张浩的林育英成为了最好的人选。
因为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张国焘作为共产国际的拥护者是十分信任共产国际的,而张浩就是中国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因而,让张浩说服张国焘,无疑是最合适的决定。
不负组织所望,张浩同志成功说服张国焘,在这基础上,毛泽东又亲自致电张国焘希望可以达成会师,并将亲自迎接。
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为之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抗日的胜利和国家的复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这之后,林育英功成身未退,继续行驶在中国的革命之路上,在向党传达完共产国际的指示和意见之后,继续留在了国内党的根据地,恰逢1936年宁夏战役,党的部队之一——西路军在渡黄河的时候与敌军殊死搏斗。
但是由于战略的失误,这次战役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反而因为环境恶劣生疏,粮水供给也不是很充分,所以军队面临很大的困境,这个时候组织决定组建“援西军”,并由刘伯承任总司令,林育英任政委。
林育英毅然接受了组织的派遣,他真正做到了成为革命城墙上的一块砖石,哪里需要他,随时恭候,这种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人钦佩让人自愧不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革命生涯的句点</h1>
抗日战争开始后,林育南再次义不容辞的加入到了抗日大军当中,但是在此期间,林育英新伤加旧伤反复发作,在身体能撑的最后一刻,他都不曾停歇。
1938年,身体已经不堪重负的林育英被调回中央,接替他的是邓小平同志,但即便回到了中央,林育英还是不闲着,依旧帮助工人运动的开展进行,并且积极参加党内的各项会议,由于贡献较大,被正式任命为中央委员。
在病痛的无情的抨击下,林育英同志在一次庆祝“五一劳动节”的会议之前突发脑溢血,由于就诊及时,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已经不能够正常行走和思考,也无法再继续为党工作。
随着身体慢慢的恶化,在1942年的春天,这位令人尊敬的革命者,交代了他最后的遗言:“无法见证革命成功,深以为憾,我死后,恳请组织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望着毛主席!”
这是林育英同志第一次对组织提出请求,却是交代后事,正是因为有这些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每一秒的和平都是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让我们怎能不珍惜。
林育英同志的葬礼无比庄严,遗体停在了中央大礼堂,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轮流守灵,共万余人参与了林育英同志的遗体告别会,中央领导人亲自将其抬到桃花岭安葬,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亲自执绋抬棺,并且为墓碑题字:张浩同志之墓。
林育英同志的一生都在为了革命,为了党在奋斗,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一个人可以跋山涉水从莫斯科到延安,可以头部被刺依旧颠沛流离,可以被捕入狱两年依旧不屈不挠。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