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激蕩四百年:世家主動引退宗室崛起,劉義隆諄諄教誨劉義恭

作者:沉映香
激蕩四百年:世家主動引退宗室崛起,劉義隆諄諄教誨劉義恭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312篇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三月和五月,鄭鮮之和王華先後去世,朝中王弘和王昙首兄弟一家獨大。

元嘉五年(公元428年)正月,左光祿大夫範泰對司徒王弘道:“國家大事,責任很重,權要之位,也難以久居。你們兄弟的權力和地位,已經達到了頂峰,應該謙虛謹慎。彭城王是主上最年長的弟弟,應該征召他回朝,共同參與處理朝廷。”王弘接受了他的勸告。

時值劉宋境内遭受嚴重的旱災,瘟疫流行,王弘上疏引咎自責,請求解除自己的職務,劉義隆沒有準許。

五月,平陸縣令成粲也勸王弘退位。于是,王弘一再上疏,堅決請求辭職。六月十四,劉義隆迫不得已,調任王弘為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正月,王弘再度上疏,請求辭去兼任的揚州刺史和錄尚書事等職,并建議由劉義康接任。劉義隆下诏褒獎王弘,但并沒有準許他的辭職。

謝晦被平定之後,彭城王劉義康代替他擔任荊州刺史,坐鎮江陵。劉義康生性聰明,詳察下情,将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朝野贊譽。

正月二十,劉義隆下诏以劉義康為侍中、都督揚、南徐、兖三州諸軍事、司徒、錄尚書事、領南徐州刺史,和王弘共同輔政。

這時,王弘已經體弱多病,又早下決心遠離權勢,是以事事推給劉義康處理,劉義康開始獨攬大權,總管内外事務。

王弘是王氏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動引退标志着東晉的世家大族逐漸淡出權力核心,宗室重新成為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劉義康入朝後,劉義隆以撫軍将軍江夏王劉義恭為都督荊、湘等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以侍中劉湛為南蠻校尉,代理府、州政務。

劉義恭是劉裕的第五子,時年隻有十六歲。為此,劉義隆給他寫了一封長信,苦口婆心的教導他如何擔當重任。

在這封信的開頭,劉義隆強調,時勢艱難,家國事重,雖說是守成,但相當不容易,國家興衰安危都在于我們的努力,怎麼可以不感到王業艱難而尋求治國之道,對自己肩負重擔而惶恐不安呢?

劉義隆指出,劉義恭的性情急躁偏激,心裡想着什麼,就要不顧一切地達到目的。有時,心中并沒有想法,一旦受到外界引誘,就立刻産生欲望,這是最容易招緻禍端的,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極力克制。

劉義隆舉例道,衛青對待士大夫禮貌謙恭,對小人也有恩惠;西門豹剛直急躁,常常佩帶葦草;董安于性情寬容,做事緩慢,常常佩帶弓弦,都是為了警告自己,矯正自己的性情。關羽、張飛則不然,二人都任性偏激,缺點相同。你要深刻體會古人的得失,以為借鑒。

劉義隆鄭重道,倘若有一天朝中發生不測,朕的兒子年紀還小,身為司徒的劉義康必然要負起周公的責任,你也不可不盡輔弼的道義。到那個時候,國家的安危存亡,就取決于你們二人了。

不僅諄諄教誨,劉義隆還為劉義恭制定了嚴格的規範:

一、每月的私人開支,不能超過三十萬,倘若還能節省,那就更好;

二、荊州的府舍,朕比較熟悉,估計不用重新改建,你将就着用;

三、訊案斷獄要當時裁決,很難事先做周到的考慮,是以在審訊時要虛心聽取各方面的陳述,千萬謹慎處置,不要把喜怒強加于人;

四、平時做事,能擇善而從,就會獲得好的聲譽,切不可一意孤行,來炫耀自己的獨斷和英明;

五、名分一定要謹慎珍惜,不可随便賞給他人,對親近的人封賜爵位,更應再三考慮定奪,多聽取輿論;

六、憑權勢欺淩别人,别人自然不服,以聲威限制别人,别人便不會高興,你要注意馭下的方法;

七、聲色犬馬和嬉戲遊樂都不能過分,飲酒賭博和捕魚狩獵這一切都不應該做,日常用品、衣服飲食,都應有節制;

八、你應該多接見府中的官員,召見的次數少,彼此就會不親近,不親近,你就沒辦法知道他們的想法,也就無法知道民間的實情。

劉義隆的這八條建議,可以說都是硬貨,為劉義恭闡明了具體的治理思路。在這一刻,劉義隆猶如一個老父親。

但劉義恭畢竟還年輕,道理說得再多,也需要經過曆練。為避免他出現偏差,劉義隆特意給他安排了劉湛為輔佐。

三月二十五,劉義隆立皇子劉劭為太子。劉劭是劉義隆的長子,生母為皇後袁氏。

劉義隆即位當年便生下劉劭,但因當時正服父喪,一直秘而未宣,直到元嘉三年(426年)閏正月,方才對外公布他出生的消息。

被立為太子時,劉劭尚不滿六歲,聰明可愛,長得也虎頭虎腦,劉義隆對他極為寵愛,不僅為他修建華美的宮殿,對他的要求也盡全力滿足,和對待兄弟的嚴厲完全不一樣。

然而,曆史無數次證明,當一個皇帝對太子過于溺愛時,這個太子有很大機率要廢了,劉義隆​不幸中招了。

三月二十九,劉義隆以左衛将軍殷景仁為中領軍,處理軍政。

四月初二,劉義隆以尚書左仆射王敬弘為尚書令,臨川王劉義慶為左仆射,吏部尚書江夷為右仆射,組成新的内閣。

王敬弘堅決辭讓尚書令,上疏請求傳回會稽。五月初二,改任王敬弘為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準許他告老還鄉。

劉義慶本是劉道憐次子,因劉道規無子,才過繼給他。劉義慶自幼才華出衆,聰明過人,愛好文學,深受劉裕和劉義隆的信任,備受禮遇。

從本質上來說,劉義慶更像個文人,雖曆任要職,但政績乏善可陳,除了志不在此,更重要的是不想卷入皇室的權力鬥争。

劉義慶熱衷文學,尊重文人,不少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

劉義慶留給後人最為珍貴的遺産當屬《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著名的筆記小說,是研究魏晉風流的重要史料。

總而言之,此時的劉義隆用人還是以宗室為主,這既是形勢使然,也是劉裕留下的遺命​。對此,那些世家大臣心知肚明,​主動求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