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激荡四百年:世家主动引退宗室崛起,刘义隆谆谆教诲刘义恭

激荡四百年:世家主动引退宗室崛起,刘义隆谆谆教诲刘义恭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12篇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三月和五月,郑鲜之和王华先后去世,朝中王弘和王昙首兄弟一家独大。

元嘉五年(公元428年)正月,左光禄大夫范泰对司徒王弘道:“国家大事,责任很重,权要之位,也难以久居。你们兄弟的权力和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应该谦虚谨慎。彭城王是主上最年长的弟弟,应该征召他回朝,共同参与处理朝廷。”王弘接受了他的劝告。

时值刘宋境内遭受严重的旱灾,瘟疫流行,王弘上疏引咎自责,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刘义隆没有批准。

五月,平陆县令成粲也劝王弘退位。于是,王弘一再上疏,坚决请求辞职。六月十四,刘义隆迫不得已,调任王弘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正月,王弘再度上疏,请求辞去兼任的扬州刺史和录尚书事等职,并建议由刘义康接任。刘义隆下诏褒奖王弘,但并没有批准他的辞职。

谢晦被平定之后,彭城王刘义康代替他担任荆州刺史,坐镇江陵。刘义康生性聪明,详察下情,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朝野赞誉。

正月二十,刘义隆下诏以刘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南徐州刺史,和王弘共同辅政。

这时,王弘已经体弱多病,又早下决心远离权势,因此事事推给刘义康处理,刘义康开始独揽大权,总管内外事务。

王弘是王氏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动引退标志着东晋的世家大族逐渐淡出权力核心,宗室重新成为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刘义康入朝后,刘义隆以抚军将军江夏王刘义恭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侍中刘湛为南蛮校尉,代理府、州政务。

刘义恭是刘裕的第五子,时年只有十六岁。为此,刘义隆给他写了一封长信,苦口婆心的教导他如何担当重任。

在这封信的开头,刘义隆强调,时势艰难,家国事重,虽说是守成,但相当不容易,国家兴衰安危都在于我们的努力,怎么可以不感到王业艰难而寻求治国之道,对自己肩负重担而惶恐不安呢?

刘义隆指出,刘义恭的性情急躁偏激,心里想着什么,就要不顾一切地达到目的。有时,心中并没有想法,一旦受到外界引诱,就立刻产生欲望,这是最容易招致祸端的,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极力克制。

刘义隆举例道,卫青对待士大夫礼貌谦恭,对小人也有恩惠;西门豹刚直急躁,常常佩带苇草;董安于性情宽容,做事缓慢,常常佩带弓弦,都是为了警告自己,矫正自己的性情。关羽、张飞则不然,二人都任性偏激,缺点相同。你要深刻体会古人的得失,以为借鉴。

刘义隆郑重道,倘若有一天朝中发生不测,朕的儿子年纪还小,身为司徒的刘义康必然要负起周公的责任,你也不可不尽辅弼的道义。到那个时候,国家的安危存亡,就取决于你们二人了。

不仅谆谆教诲,刘义隆还为刘义恭制定了严格的规范:

一、每月的私人开支,不能超过三十万,倘若还能节省,那就更好;

二、荆州的府舍,朕比较熟悉,估计不用重新改建,你将就着用;

三、讯案断狱要当时裁决,很难事先做周到的考虑,所以在审讯时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陈述,千万谨慎处置,不要把喜怒强加于人;

四、平时做事,能择善而从,就会获得好的声誉,切不可一意孤行,来炫耀自己的独断和英明;

五、名分一定要谨慎珍惜,不可随便赏给他人,对亲近的人封赐爵位,更应再三考虑定夺,多听取舆论;

六、凭权势欺凌别人,别人自然不服,以声威约束别人,别人便不会高兴,你要注意驭下的方法;

七、声色犬马和嬉戏游乐都不能过分,饮酒赌博和捕鱼狩猎这一切都不应该做,日常用品、衣服饮食,都应有节制;

八、你应该多接见府中的官员,召见的次数少,彼此就会不亲近,不亲近,你就没办法知道他们的想法,也就无法知道民间的实情。

刘义隆的这八条建议,可以说都是硬货,为刘义恭阐明了具体的治理思路。在这一刻,刘义隆犹如一个老父亲。

但刘义恭毕竟还年轻,道理说得再多,也需要经过历练。为避免他出现偏差,刘义隆特意给他安排了刘湛为辅佐。

三月二十五,刘义隆立皇子刘劭为太子。刘劭是刘义隆的长子,生母为皇后袁氏。

刘义隆即位当年便生下刘劭,但因当时正服父丧,一直秘而未宣,直到元嘉三年(426年)闰正月,方才对外公布他出生的消息。

被立为太子时,刘劭尚不满六岁,聪明可爱,长得也虎头虎脑,刘义隆对他极为宠爱,不仅为他修建华美的宫殿,对他的要求也尽全力满足,和对待兄弟的严厉完全不一样。

然而,历史无数次证明,当一个皇帝对太子过于溺爱时,这个太子有很大概率要废了,刘义隆​不幸中招了。

三月二十九,刘义隆以左卫将军殷景仁为中领军,处理军政。

四月初二,刘义隆以尚书左仆射王敬弘为尚书令,临川王刘义庆为左仆射,吏部尚书江夷为右仆射,组成新的内阁。

王敬弘坚决辞让尚书令,上疏请求返回会稽。五月初二,改任王敬弘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准许他告老还乡。

刘义庆本是刘道怜次子,因刘道规无子,才过继给他。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学,深受刘裕和刘义隆的信任,备受礼遇。

从本质上来说,刘义庆更像个文人,虽历任要职,但政绩乏善可陈,除了志不在此,更重要的是不想卷入皇室的权力斗争。

刘义庆热衷文学,尊重文人,不少雅士集其门下,当时名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刘义庆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遗产当属《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笔记小说,是研究魏晋风流的重要史料。

总而言之,此时的刘义隆用人还是以宗室为主,这既是形势使然,也是刘裕留下的遗命​。对此,那些世家大臣心知肚明,​主动求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