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皇帝0408)
只有檀道济一则不是主谋,二则与谢晦一样手握兵权出镇于外,刘义隆不想扩大打击面,命令他一起出征谢晦,暂时逃脱了灾祸——多活了十年。檀道济为宋初名将,这十年间又屡立战功,其身边的心腹将领也都身经百战,他的八个儿子个个都有才气。皇帝刘义隆由于经常生病,就让弟弟彭城王刘义康入朝辅政。元嘉十二年(公元436年),刘义隆病势转重,刘义康怕皇帝哥哥死后没人能够控制檀道济,就请求将檀道济召回京城朝见。檀道济在建康住了一个多月,刘义隆的病情有所好转,就让檀道济回自己的任所。第二年春天,檀道济已经上了船,刘义隆忽然又病情加重,就急忙召檀道济上岸,说是要设宴替他饯行。檀道济一上岸就被逮捕了,使者捧着皇帝的圣旨宣布他的罪行:
“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将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宋书·檀道济传》)
刘义隆的这道圣旨二百多言,都是些大得吓人、玄而又玄的罪名,如“空怀疑贰”、“猜阻滋结”,如“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如“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如“长恶不悛”、“规肆祸心”等等,却没有一条真正拿得实的罪证。勉强有点实际内容的是“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句,大意是谢灵运这个人心志歹毒,言辞恶劣,不守臣道已经十分明显,檀道济却接受他的邪说,常常为他包藏掩盖。临川内史谢灵运是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著名的山水诗人,已因“谋反”罪于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被杀。

檀道济(?-436年4月9日)
别说谢灵运的所谓“谋反”根本就是一桩冤案,即便证据确凿,檀道济的“纳受邪说,每相容隐”也很难坐实,更何况谢灵运已于三年之前“伏诛”,倘若檀道济确有同谋之恶,三年之前就该“明正典刑”了,为什么还要迁延到三年之后?据说檀道济被捕时由于愤怒而“目光如炬”,脱下头巾摔在地上,恨恨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果然,北魏的君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高兴地庆贺说:“檀道济已死,东吴再也没有值得我们忌惮的人了!”如此看来,檀道济确实堪称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陆游《书愤》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用的就是这个典故。檀道济有两员心腹爱将薛彤与高进之,由于作战勇猛,被人们比作关羽与张飞,也同时被杀;而檀道济的八个儿子更是被杀得一个不剩。刘义隆总算留下了檀道济的一个孙子檀孺——没有斩尽杀绝、灭掉“谋反者”的三族或九族,已经是“皇恩浩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