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 黃公望750萬元作品——《秋山招隐圖》鑒賞

作者:聞是文化
元 黃公望750萬元作品——《秋山招隐圖》鑒賞

元 黃公望 秋山招隐圖 立軸 紙本 成交價750萬元

品黃公望《秋山招隐圖》

元代山水畫掙脫了宋畫的具象羁絆,走向意向的自由抒寫;技法上也從多濕筆而變為重幹筆,是中國山水畫史發展中的一次飛躍,足以代表的作者當推黃公望。前人評議他的山水畫“實為元季四大家之冠。”

黃公望的山水畫有兩格:一是皴筆稀疏,水墨為主,筆簡意遠,以筆見勝,《富春山居圖》為此格代表。另一是構圖比較繁密,山頭多置礬石,敷以淺繹色彩。這是黃公望對于山水畫的演變技法的創新。而《秋山招隐圖》正屬這一格。

元 黃公望750萬元作品——《秋山招隐圖》鑒賞

《富春山居圖》

大癡老人于至正七年丁亥歸隐富春,時年七十有九。這位一生仕途飄零的男子,在出獄後,看破世事,退隐山林,寄情山水,這張《秋山招隐圖》正是他贈予友人樸夫隐君的佳作。大癡老人在題跋中寫到“結茅離市廛,幽心辛有托。開門盡松桧,到枕皆邱壑。山色陰晴好,林光早晚各。景固四時佳,于秋更勿略。坐綸磻石竿,意豈在魚躍。行忘溪橋遠,奚顧穿草履。茲癖吾侪久,入來當不約。莫似桃源漁,垂尋路即錯。此富春山之别徑也,予向構一堂于其間;每當春秋焚香煮茗,遊焉息焉。當晨岚夕照,月戶雨窗,或登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可見大癡老人與陶淵明頗有相似之處,陶淵明在草盛豆稀的住所裡“悠然見南山”,黃公望在富春山的茅舍小築中“不知身世在塵寰”,然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故畫小洞天圖之以招同志與之皆隐也。

元 黃公望750萬元作品——《秋山招隐圖》鑒賞

《秋山招隐圖》局部1

黃公望在他寫的《寫山水訣》中說:“先以談起,可補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秋山招隐圖》正是黃公望運用淡起而漸用濃墨,施以淺绛繪畫技法的典範之作。整個畫面以淡作為基調,隻在要緊處略加重筆,淡為濃做鋪墊,濃在淡中愈見精神。此畫用墨清淡蕭散,淡而不失厚重,淡而不傷其神,可謂氣韻生動,正是在這有與無之間,黃公望讓這種淡雅到達極緻,似高節名士遁隐山林,無一絲世俗煙火之氣。

此畫曾被明代天啟朝狀元文震孟(1574-1636)收藏。(文徵明曾孫、文彭之孫)文氏一門為當朝最為顯赫的書香門第,其祖輩詩詞、書畫、鑒賞皆名重天下,其從小深受熏陶,酷愛書畫,富有收藏,在當時也名重一時。

清代的高士奇收藏(1645-1703),精考證,能鑒賞,工書善畫,深得康熙皇帝寵信,并著有《江村消夏錄》《江村書畫目》。對後世書畫鑒定領域影響深遠。此畫上钤有“高氏清吟堂鑒藏書畫”朱文印。

元 黃公望750萬元作品——《秋山招隐圖》鑒賞

清中葉的吳榮光收藏(1773-1843),字伯榮,号荷屋,可庵,晚号石雲山人,别署拜經老人,籍貫廣東南海。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至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精于金石、書畫鑒藏且工書善畫,精于詩詞。告老還鄉後将其花費43年收藏的書畫及題跋整理編成《辛醜消夏記》,其書第四卷二十二頁中便記載了大癡老人這件《秋山招隐圖》。

晚清書畫著錄書籍中,孔廣陶(1832-1896)的《嶽雪樓書畫錄》當屬翹楚。少唐居士在鹹豐戊午(1858)的仲冬時節,不顧嚴寒難度,将其得到《秋山招隐圖》的經過和狂喜不已的心情一一記錄。(參閱《孔氏嶽雪樓書畫錄》卷三•三十五)

清代 “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曾在其畫作上題寫:“大癡《秋山》,餘從未之見。先大父(時敏)雲于京口張子修羽家曾寓目,為子久生平第一。數十年,時移物換,此畫不可複睹;藝苑論畫,亦不傳其名也。癸巳九秋,風高木落,氣候蕭森,拱宸将南歸。餘正值悲秋之際,有動于中,因名之曰:仿大癡《秋山》。不知當年真虎筆墨何如?神韻何如?但以餘之筆寫餘之意,中間不無悠然以遠,悄然以思,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麓台題畫稿》)。”這位傾其一生為皇室盡忠的畫家對于沒能見到黃子久的《秋山招隐圖》遺憾不已,隻好憑想象而模拟。

而大癡老人的《秋山招隐圖》則即将在北京萬隆拍賣公司2010年《少狂稚雅》拍賣會上隆重推出,萬隆比之王原祁,幸之又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