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王代強
草原鼠害是世界性難題,老鼠(包括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高山姬鼠、玉龍絨鼠、青海田鼠、喜馬拉雅旱獺等)啃食草根、破壞植被,造成土地退化。“我省草原鼠害,主要發生在川西北北部高寒草甸區。”省草原工作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我省草原鼠害得到較好控制,試點防治區内老鼠數量下降明顯,生态、植被得到較好恢複。近日,記者走進川西北高原,看實踐、找對策。

造成草原鼠害的主要老鼠種類
害:
老鼠打洞造丘,造成土地退化
“抓住了!”郭占發喊大家過來看捕鼠成果。“洞口光滑、周圍有食草痕迹,下面多半有老鼠。”郭占發和專合社技術員龐五彥一邊講捕鼠經驗,一邊實操示範。甘孜州、阿壩州等林草部門、企業和群衆代表認真觀摩、學習。
前不久,阿壩州若爾蓋縣熱爾大壩草原上舉行了四川黃河流域草原鼠害防治技術研讨會,甘肅臨夏縣老虎山滅鼠種草農民專合社進行了弓箭滅鼠技術示範,郭占發是專合社的負責人。
四川省林科院副院長周俗介紹,鼢鼠一年有兩個活動高峰期,三至五月交配,九至十月儲存糧食,是以,這既是老鼠打洞造丘的高峰期,也是鼠害防治的高峰期。
鼠類對草原的危害
川西北北部高寒草甸區高原鼠兔、鼢鼠活動頻繁,倘若數量超過當地承載量,就會形成草原鼠害。記者在若爾蓋、紅原、石渠等高海拔草原上,看到了老鼠、鼠洞和洞口周圍壘起的土丘。“這些土丘,就是高原鼢鼠在打洞過程中壘起來的。”省草原工作總站技術人員介紹,草原上的老鼠以牧草為食,根莖葉花都會吃,破壞墒情(指作物耕層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況),影響植被出苗和生長,甚至造成土地沙化。老鼠還可通過跳蚤、接觸等途徑,将鼠疫、泡型包蟲病等多種疾病傳播給人和家畜。
高原鼠兔每年繁殖1-1.5胎,每胎平均為3-8隻,下一代次年可參加繁殖。研究表明,如果草原鼠害當年防治效果達不到90%,至多三年後就将恢複到原來的危害水準。川西北高原鼠害地區是生态脆弱區,一旦遭到鼠害破壞修複難度更大。
治:
從滅鼠到控鼠,理念技術更新
在熱爾大壩,記者看到,天空中不時有老鷹盤旋飛過,有的停留在了類似電杆的架子上。“這叫招鷹架,老鷹是老鼠的天敵。”若爾蓋縣林草局技術人員說。
老鷹抓老鼠一般會站在高處觀察,然後俯沖下來。在草原平壩等視野開闊區,專家每隔500-1000米安裝一個招鷹架,高5至8米,老鷹在架上落腳觀察,甚至巢穴安家。在川西北鼠害防治區域,還招引或投放了狐狸、黃鼠狼捕捉老鼠,一隻狐狸的控制範圍可達到兩萬畝。這種間接的控鼠方法,既安全又環保。
鼠害洞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化學藥品滅鼠,效果明顯,但副作用也大。滅鼠的同時也将其天敵及周邊動物滅掉,且化學藥品有殘留,易造成二次中毒和環境污染。”周俗說,後來轉變了觀念,從滅鼠變為控鼠,因為鼠類也是生态鍊的一環,超過環境容納量才成為害。
此前,原農業部組織實施全國草原“無鼠害示範區”建設項目,目标就是“有鼠無害”。我省選擇在雅江、道孚等8個地方建設了800多萬畝示範區,重點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态系統修複的角度進行防控。
過去,老鼠吃了化學毒藥很難受,會馬上向同伴發出信号,如今,提倡使用抗凝血藥品、生物殺鼠劑,老鼠剛吃下去不會馬上有反應,也不會引起二次中毒,對其他動物較安全;以前,用捕鼠夾捕鼠,被夾鼠會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如今,打鼠隊員在洞口安裝弓箭,讓老鼠自動“上鈎”。“這些控鼠方法,已在川西北多個地區推廣應用,效果較好。”省草原工作總站相關負責人說。
策:
持續加大投入,實施綜合防控
在甘孜州色達縣亞龍鄉一片草原上,記者看到,幾年前種下的草已長到了膝蓋高,良好的固土保水能力,讓老鼠無法立足。而另一邊未種草的地面上,仍有老鼠在活動。
“這表明,周邊生态系統修複治理,是鼠害防治的根本之策。”周俗說,如今,川西北草原治鼠,已從單一的方法滅鼠走向綜合防控,“鼠害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持續工程,需要持續加大支援力度。”
色達縣的草原鼠害 王代強 攝
目前草原鼠害防治存在缺資金、缺标準規範、缺防治體系、缺防治藥劑等瓶頸。草原鼠害測報、防治資訊網絡還不夠完善,還不能及時掌握鼠害發生動态,監測準确度也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在植被環境較好的情況下,老鼠的密度相對較小,草和鼠之間存在“草退鼠進”的某種協同機制。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楊孔等專家建議,将草原鼠害治理和生态修複治理、地方發展進行統籌謀劃,加強鼠害治理知識宣傳力度,加大相關項目資金配套投入,增強對相關科研項目的支援,盡快建立完善監測預警與防控體系,推動形成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常态化機制。(本文圖檔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