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記者來到松潘縣皮革非遺傳承人汪孝淩的工作室中,空氣裡彌漫着一股淡淡的皮革的味道。一眼望去,工作室内成卷的牛皮、羊皮整齊擺放在桌子下,旁邊的木架上則陳列着大小款式不同的完工作品,而主人公正忙着為皮具雕花。

汪孝淩今年34歲,是松潘汪皮匠第五代傳承人,也是唯一一位女傳承人。她所傳承的非遺技藝,是阿壩州級非遺項目——“松潘汪記皮革”。
據介紹,“松潘汪記皮革”是古松潘草地皮具制作的代表,其曆史可追溯至清代。主要采用天然顔料,通過煙熏、上色、揉制等60餘道純手工技藝制成後,騾子皮将呈現出完美的紋路花色,十分精美。其主要産品有傳統式馬具、藏式曲瑪帶、現代皮靴、鞋、皮具裝飾畫等工藝品。
然而,這門手藝也曾面臨失傳的危險。在2010年前後,随着老一輩手藝人年紀越來越大,漸漸退休,這門手藝隻有汪孝淩的父親還在堅持。
那時候,剛剛從大學畢業的汪孝淩通過公招考試,成為紅原縣一所國小的教師,但她内心深處,一直藏着一個發揚皮革技藝的理想,每到假期,她還會鑽研、摸索、學習皮革手工制作方面的知識。
“為了傳承這份皮革手工藝,也為了完成自己從小的理想,我在2013年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汪孝淩說,回去之後,她便拖着行李去廣東系統學習現代皮革制作工藝。
經過3個多月的學習回到松潘後,她向親朋好友東拼西湊借了50多萬元,在同年9月成立了工作室。
如今,汪孝淩最喜歡的,就是每天重複着慢慢将針線穿梭于皮子上的時刻,内心十分安靜與滿足。汪孝淩說,“制作皮具就需要不急不躁,尤其是一塊簡單的皮子,經過精心制作和打磨後,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新花樣,讓自己很有成就感。”她的工作室還曾獲得阿壩州“大熊貓金獎先進集體”、松潘縣“皮具傳統制作技藝傳習基地”等榮譽稱号。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徘徊不定、猶豫不決。覺得自己有夢想,放棄心有不甘,既想要魚,又想要熊掌。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沒有舍哪有得,今天所放棄的,明天可能會加倍回報給你。”汪孝淩說,她時常這樣激勵和開導自己,每一次坐下來做手工的時候,她内心都特别平靜,慢慢的心靜已成為一種習慣。“80後”的汪皮匠,想靜心、盡力地打造有溫度的皮具,為了家鄉情懷,實作自己的夢想。
主管機關:中共松潘縣委宣傳部
主辦機關:松潘縣融媒體中心
主 編:羊文斌
責任編輯:谷運花
編 輯:蓉中納麼
來 源:川觀新聞 松潘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