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藏高原科考的“巅峰使命”

13名科考隊員沖頂珠峰,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建成。而在過去一年多時間,中國已經在珠峰搭建了8個氣象站,實作了珠峰完整的海拔氣象梯度觀測。新聞1+1今晚連線總台記者陳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研究所副所長丁明虎,共同關注:青藏高原科考的“巅峰使命”。

青藏高原科考的“巅峰使命”

13名科考隊員沖頂珠峰

13名科考隊員沖頂珠峰,首次在珠峰海拔8830米處,成功架設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2022年5月4日中午,随着13名珠峰科考隊員的成功登頂,中國對珠峰地區的綜合性科考,也掀開了嶄新一頁。除此之外,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還有哪些任務與細節?

浮空艇綜合科考團隊駐地野外工作方艙燈火通明

總台記者 陳琴: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定日縣紮西宗鄉巴松村,參加此次科考活動的浮空艇綜合科考團隊駐地,這裡的海拔是4300米,距離珠峰大學營40分鐘車程,距離中科院珠峰站隻有一兩公裡。可以看到,現場已經搭建起了4個野外工作方艙,包括19個闆房。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空天資訊研究院和長春光機組成的聯合科考隊,是整個“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中最大的一個團隊,總共有63人,現在已經抵達的有61人。

此時此刻,野外工作方艙中,仍是燈火通明,團隊還在做着儀器儀表的調試工作。為再過幾天的浮空艇升空,正在做着最後的準備工作。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最新工作進展

總台記者 陳琴:今天(5日)早上8時半,我抵達了珠峰大學營海拔5200米的位置,為什麼要那麼早去?因為要跟一批科學家,包括我們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浮空艇綜合科考隊隊長高晶老師等,搭乘直升機到達珠峰6500米、7028米的高度進行探測,要把一些科學儀器裝置用直升機的方式下放到相應位置上,同時我們還在6800米的位置尋找珠峰的東絨布冰川的冰芯鑽取點。

今天還有兩支隊伍,一支是來自于中科院西北環境院的團隊,還有北大環境院的朱彤院士所帶領的團隊,他們此時此刻也是抵達了5800到6300米的位置。這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共有5個科考分隊、16支科考小組的270多名科考隊員參加科考任務,他們現在也是分布在珠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

“地球第三季”青藏高原情況如何?

當新聞中關于南北極冰川融化的資訊時常出現,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被稱為“地球第三季”的青藏高原,又在面臨怎樣的情況?“巅峰使命”科考研究,為什麼要對珠峰冰川進行一次全面“體檢”,相關工作又在怎樣推進?

中國珠峰梯度氣象觀測體系初步建成意味着什麼?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研究所副所長 丁明虎:我們現在已經在珠峰地區布設了8個不同海拔高度的氣象站,意味着我們的氣象觀測體系,覆寫了從海拔8800米到海拔5200米不同的生态系統,包括冰川、凍土、積雪等多個要素。這個體系能夠極大提高我們對高原氣象的了解能力,能夠極大提高我們的氣象預報能力。

另外,它也證明了我們中國在科考方式上有了重大的轉變。因為以前的時候,我們科學家自己做事,完成任務的能力實際上是有限的,而這次也是充分發揮了科學家、地方政府,以及西藏登山隊的作用,共同協力完成了這個任務。這種科考方式的轉變,對我們的觀測體系以及以後增強高原觀測能力都将有重大影響。

珠峰氣象站架設後觀測到的資料有何珍貴價值?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研究所副所長 丁明虎:這些資料在全世界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現在已經架設了8個氣象站,每一天的資料擷取,都是在彌補空白。如果這個觀測系統能夠堅持長達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話,相關資料向全世界公布,我們就能夠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關注青藏高原的研究,共同推進青藏高原的生态保護,也能增強咱們對青藏高原的預報能力以及防災減災能力。

為何要對珠峰冰川做全面“體檢”?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研究所副所長 丁明虎:高原的冰川對人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它有很大的好處,比如說青藏高原的冰川作為“亞洲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影響咱們東亞地區到東南亞地區大約20億的人口,起到福利、福祉的作用。另外由于氣候變化,高原冰川也會發生很多的災害,從1970年到202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整體上大約退縮了17%,特别在最近幾年,高原冰川災害增多給高原人民的生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那麼它在未來會怎麼變化?我們了解得還不夠清楚,為了高原地區能更好地發展,了解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高原的冰川,保護高原的生态環境,我們必須要加強對高原的研究,這樣的話才能增強我們利用冰川的能力,同時也能避免冰川災害。

這一次,我們有很多高科技手段!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研究所副所長 丁明虎:與20世紀70年代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相比,2017年大陸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在各方面有了明顯進步。以前我們的前輩做考察,更多的是依靠人扛、牦牛運輸,是以考察的規模和地點都是有限的,科學研究的涉及的方面也是有限的。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針對8個問題開展研究,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核心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有了非常多的高科技手段。我個人覺得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更多的是針對我們如何認識青藏高原,然後了解青藏高原,而現在我們的目标則是直接瞄準了如何保護青藏高原來開展研究,我們的科學考察的理念也得到了很大的上升,這也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個差別。

對未來科考活動成果有何期待?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研究所副所長 丁明虎:從我個人的角度,還是最關注8個梯度氣象站的架設。如何它們能夠長期持續的擷取資料,就能很好彌補我們在高原地區,特别是極高海拔地區的氣象觀測空白。一直以來,我們中國乃至全世界對高山氣象,特别是青藏高原的氣象預報和預估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對青藏高原的人民提供保護的能力也是不夠的。

如果檢測資料充分發揮作用,就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對高原氣象的預報水準,進而我們也能夠給高原的人民帶來更好的服務。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