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日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聯合編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四川大事記》(以下簡稱《四川
大事記》)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四川大事記》正文70餘萬字、圖檔300餘幅,客觀記述了1949年10月至2019年6月間四川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領域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充分反映了四川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宏偉征程中,艱苦探索、銳意進取的輝煌曆程和發展成就,系統回顧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凝結的經驗和啟示,大力弘揚了四川人民熱愛祖國、勇于擔當,勤勞樸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永不停息的精神面貌和奮争氣質,将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不竭的文化支撐。
自2019年9月24日起,
“方志四川”微信公衆号、頭條号、搜狐号及四川省情網逐年釋出《四川大事記
》全書内容。 如蒙垂愛轉載,請标注“來源:方志四川”。
1949年四川大事記
10月13日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劉伯承為第二書記、賀龍為第三書記,同時任命劉伯承為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命賀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分别統籌進軍西南和管理建設西南的黨政軍工作。11月23日,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25日,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宋任窮、張際春、李井泉、陳赓、王維舟等24人為西南局委員。西南局是中共中央在西南地區的代表機關,對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和重慶四省一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實行全面上司。

位于今重慶北碚的中共中央西南局辦公地舊址(圖檔來自網絡)
10月23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下達《進軍川黔的作戰指令》。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部署,川黔作戰任務是以大迂回動作直擊貴州,攻占貴陽,進占川東、川南,切斷國民黨軍殘部南逃退路,解放川、康。28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二野前線指揮所在湖南常德設立。29日,又下達《進軍川黔作戰的補充指令》。
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圖檔來源:鳳凰網四川綜合)
11月1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于聚殲西南之敵、實施“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部署,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正式發起解放大西南戰役。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各一部配合下,于11月1日起向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發起進攻。解放大西南戰役從11月1日起至12月27日結束,曆時近2個月,其間曆經了川黔戰役、成都戰役、昆明戰役等,西南四省大部得到解放。
1949年12月8日,人民解放軍湖北省軍區獨立第一師開進萬縣(圖檔來自網絡)
11月7日毛澤東電告賀龍并中共中央西北局及劉伯承、鄧小平,為統一指揮解放軍第18兵團及其他臨時配合作戰部隊、上司川西北地方工作,在與西南局會合前,成立川西北軍政委員會,以賀龍為主任,統一上司軍事、政治、黨務、民運等項工作。在執行中,這個委員會被命名為“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
11月14日國民黨特務開始成批屠殺被囚于重慶中美合作所的共産黨員和愛國志士。至27日,江竹筠、許建業、黃顯聲、周均時等300餘人遇難。被囚在同一集中營的愛國将領楊虎城夫婦、共産黨員宋绮雲一家、《挺進報》中共特支代理書記陳然等十人,已分别于9月6日和10月28日遇難。
“中美合作所”兩口最大的“活棺材”之一——“白公館”監獄(圖檔來自網絡)
11月中旬南川縣北戰役打響。此役是解放軍在解放大西南戰役中在四川省南川縣地區對國民黨軍一次著名的圍殲戰。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一路突破國民黨軍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宋希濂集團轄第14、第20兵團兩翼,攻克秀山、酉陽、恩施;至21日,于湖北鹹豐東北地區截殲宋希濂集團第14兵團四個師;宋希濂集團餘部倉促渡烏江西竄。其後,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主力和第四野戰軍第47軍分别由龔灘、彭水以北及白馬、土坎等地強渡烏江,多路迂回、截擊、穿插,終将退守南川以北地區之國民黨軍第20、第15兵團分割合圍,并切斷其西撤綦江退路;經數日激戰,至28日,殲滅被圍的國民黨軍三萬餘人。
11月30日解放軍進入重慶,重慶正式解放。當日,中共重慶市委成立,陳錫聯、張霖之、曹荻秋分任第一、第二、第三書記。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于12月3日成立,張際春任主任。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圖檔來源:《20世紀四川全紀錄》)
同日新華社西南分社在重慶成立,并于12月4日開始播發總社新聞稿。
11月從月初起,中共重慶地下組織根據上級關于“儲存力量、保護城市、迎接解放、配合接管”的訓示,開展了迎接解放、保護城市的工作。此前,國民黨軍、警、憲、特在重慶執行大規模破壞計劃,各兵工廠、發電廠、鋼鐵廠等成為其破壞的主要目标。中共重慶地下組織建立的護廠上司小組上司勞工群衆進行護廠鬥争,保護了重要的發電、供水和機器裝置。大渡口鋼鐵廠技術員、共産黨員劉家彜等21人,江北劉家台兵工廠勞工和家屬84人,在護廠鬥争中犧牲。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責成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根據《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結合西南實際,組建西南軍政委員會及其内部機構,行使地方政權機關的職能。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準許任命賀龍、鄧小平、熊克武、龍雲、劉文輝、王維舟6人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于江震、王近山、宋任窮、李井泉等87人為委員,同時任命了西南軍政委員會所屬各部、委、署、局、院負責人。
西南軍政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出席及列席人員合影(圖檔來自網絡)
12月7日國民黨軍統特務燒毀位于成都将軍衙門的國民黨四川省特種委員會(簡稱“省特委”)全部檔案,并将關押在省特委看守所内的32名政治犯運至外西十二橋集體屠殺。又稱“一二·七”大屠殺。此次被害人員大多為被捕的中共黨員、民盟盟員、民革成員及其他進步學生和民主人士,此外還有從成都周邊各縣特務機關解送至省特委的政治犯。成都解放後,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組織人力在外西十二橋和撫琴台發掘出死者遺體,并于1950年1月19日為外西十二橋、撫琴台烈士舉行1000餘人參加的成都市各界人民公祭活動。1月20日,外西十二橋烈士32人、撫琴台烈士3人以及在重慶白公館遇難的烈士周從化的遺骨,被遷葬于青羊宮烈士陵園(今成都市文化公園内)。
十二橋烈士墓(圖檔來自網絡)
12月10日《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新華日報》1938年1月11日在漢口創刊,當時為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報。此次在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為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報。1952年11月1日後,《新華日報》改為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
同日重慶市軍管會發出布告,宣布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币為市場流通唯一合法貨币。
12月1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成立,陳錫聯任市長。重慶市轄18個區和北碚管理處,其中一、二、三、四、八區為相當于地專級的行政區,五、六、七區相當于縣級行政區;面積164平方千米,人口100餘萬。
陳錫聯(圖檔來自網絡)
12月19日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正式成立,李大章任第一書記。此前,1949年6月,鄧小平在南京主持召開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兵團幹部會議,宣布中央将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省級行署區群組建四個區黨委的決定;重慶為中央直轄市。川南區委是在解放軍解放川南城市過程中成立的。成立後的川南區委,于1950年1月遷至泸縣。
12月21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成都戰役指令,南北兩線解放軍迅即投入戰鬥。此役是解放大西南戰役中一次重大戰役。12月初起,北線解放軍中路、左路、右路軍在賀龍、周士第、李井泉指揮下,從寶雞、漢中三路入川,進占川北、川中重鎮,把國民黨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及國民黨其他殘餘部隊壓縮在成都附近及周圍地區。解放軍全線進入對敵合擊位置。南線解放軍第3、第5兵團的五個軍日夜兼程,在第3兵團司令員楊勇、第5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指揮下一路攻擊前進,迅速解放宜賓、泸州、内江、自貢、樂山、峨眉、眉山、洪雅、名山等地,後又相繼攻克邛崃、大邑、崇慶等縣,完成對川境國民黨軍殘部的包圍。此間,國民黨政權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等宣布起義。12月25日,在南北兩線解放軍夾擊下,駐守成都一帶的國民黨軍棄守出逃;26日,由成都向雅安方向突圍的國民黨軍第5兵團在新津、邛崃一線被阻。直至27日晚,解放軍分割包圍敵軍,逐一摧毀敵軍陣地,胡宗南部兵團司令李文等五萬餘人投降。成都戰役宣告結束,共殲敵30餘萬人。
起義将領鄧錫侯(圖檔來自網絡)
12月25日由中共地下黨員田一平等主持的《西川人民日報》在成都創刊。該報出版至12月31日,是《川西日報》的前身,後成為《四川日報》的組成部分。
12月26日中共川東區委在重慶南岸成立。川東區委正式成立前曾與中共重慶市委合署辦公。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進駐湖南常德作進軍四川準備期間,中共中央西南局即宣布了接管重慶後的上司班子成員名單:中共川東區委兼重慶市委,書記為陳錫聯、張霖之、曹荻秋等。
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29日,成都市123個機關聯合組織四川省會各界慶祝解放大會,歡迎解放大軍勝利進入成都。30日,賀龍指揮的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在成都市民的熱烈歡呼聲中舉行入城式;同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川西軍區成立,周士第任司令員兼政委。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圖為成都各界歡迎解放軍入城(新華社 供圖)
12月重慶市軍管會向原國民黨政府所屬的80個官僚資本企業派出軍代表,沒收了12728萬元人民币(舊币)的固定資産,占當年重慶全市工業固定資産的79%,以及大量黃金、白銀、美鈔、大米、食鹽、汽車等物資。1950年1月13日,成都市軍管會宣布依法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此後,全川各地也分别清理、沒收官僚資本,将其改變為國營資本,并在沒收官僚資本股份的基礎上,建立起四川第一批公私合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