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政府把王姓、華姓、賴姓三家燒坊合并成茅台酒廠,也就是俗稱的王茅、華茅、賴茅。在曆史上,這三家酒坊有什麼不同?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糾葛?
華茅

清代鹹豐末年,華聯輝父子在茅台鎮建立“成義燒房”,生産的酒被稱為“回沙茅酒”、“華家酒”,也就是“華茅”,年産酒量1.75噸,最高年産量5噸。
王茅
王茅的生産時間比華茅要稍晚一些,它的前身是“榮太和燒坊”,是仁懷縣大地主王榮、孫全太、天和鹽号老闆于1879年創立,名稱各取三者之間的一字。
後來榮太和燒坊發生了股權變更,孫全太、天和号老闆的股份發生轉移,1936年燒坊的股份全部歸王家人所有,燒坊正式改名為“王茅燒坊”,生産的酒被稱為“王茅”,規模也比華茅小,王茅酒年産量平均1噸,最高年産量3噸。
1915年民國政府農商部把“成義”和“榮和”兩家的酒,作為地方特産送去萬國博覽會參展,沒想到拿了一個金獎。兩家為争榮譽打起了官司,最後經貴州省政府裁決,共享金獎。
“華茅、王茅、賴茅”三足鼎立
1929年茅台鎮又多了一家财大氣粗的“衡昌燒房”,後更名為“恒興燒坊”,從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家中,曆史最悠久的是成義,口碑最好的是榮和,産量最高的是恒興。對應三家老闆的姓氏,一般人将三種酒區分為“華茅”、“王茅”、“賴茅”。
茅台酒傳統工藝因為一年隻能一釀,還要經過五年的窖藏,又還受到原料供應不足的影響,産量有限。加上名聲在外,是以售價也相對于較高。當時成義酒每瓶售價半個銀元,榮和酒最貴,賣到每瓶2個銀元。
國營貴州茅台廠
新中國成立後,将成義、榮和和恒興三家私營燒坊國有化,成立了國營貴州茅台酒廠。
茅台曆史上一共使用了四個商标,即“工農牌”、“五星品牌”、“飛天牌”、“葵花”品牌。雖然包裝不斷變化,但是茅台酒的品質還是一如既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