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羅非魚“出海”
有這麼一種魚,原産自非洲,本打算“稱霸”我國河道、湖泊,誰曾想卻被出口至多個國家,一度占據美國70%的市場。它便是羅非魚,俗稱“非洲鲫魚”。
最近幾年的羅非魚市場,可謂空前繁榮,2019年的全球産量突破650萬噸,其中中國産量達到了180萬噸,幾近拿下三分之一的市場佔有率。羅非魚在我國淡水魚銷量排行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從原來的默默無聞,如今穩坐草魚、鲢魚、鳙魚、鯉魚、鲫魚之後的第六把交椅。第六的名詞看似不一般,其實不然,像在我國分布最廣泛、銷量巨大的鲫魚,僅比羅飛靠前一個名詞;而北方人們喜歡的鯉魚,也僅僅是第四名。

羅飛魚在我國取得這般成績,但消費者感覺并不強烈,長江以北的菜市場,少有銷售羅非魚的攤位,多是在一些小型餐館、快餐廳出現。難道這上百萬噸的羅非魚全靠出口嗎?
現實情況還真是如此,羅非魚進入我國多年,始終無法打開市場。文化的差異,在國内相當部分消費者眼中這種外形怪異的“外來魚”,屬于髒亂差的代表,難上餐桌。即便是做成酸菜魚、沸騰魚,也不怎麼考慮,大多隻以紅燒的形式出現。是以指望國内市場,無疑将會把羅非魚養殖帶入絕境。我國企業家經曆二三十年市場的洗禮,全球視野早已今非昔比,既然内銷不行,幹脆做出口,其中美國消費者成了主要目标。
美國消費者不同于國内,他們對這種刺少、肉質細嫩的羅非魚極為喜歡,重要的羅飛魚可煎、可炸,花樣又多又簡單,恰能滿足美國人的擇食習慣。美國藥品管理局曾做過深入研究,指出羅非魚的蛋白質含有8種人類必須的氨基酸,并且含量相對均衡,屬于優質蛋白。為此羅非魚被推薦為孕婦推薦用品。不要小看這一榮譽,大名鼎鼎的三文魚,它的推薦名次還排在羅非魚後面。
羅非魚在美國火爆程度,細節裡可窺探一二。美國80%的人群熟悉羅非,60%曾食用過羅非。和其他魚類品種有顯著地域劃分不同,羅非在美國幾乎是全地域覆寫,這60%的人群也分布高中低各個階層。當然羅非低廉的價格,注定了多被美國底層人群食用。隻需10美元,便能購買一袋4磅重的羅非,對于收入低微的人群,無疑是消費得起的低價肉食,關鍵是攝食它們,還不宜引起肥胖。
正是因為外國人民的巨大需求,直接促進我國羅非魚的養殖、出口。2008年羅非魚出口量不到100萬噸,2014年快速漲至166萬噸,過程存在一些起伏、波折,但出國美國的占比都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我國羅非養殖物美價廉的優勢突出,美國60%的市場需求被我國拿下。即便是最近幾年,美國與我國貿易戰不斷,羅非魚出口稍微有些波動,但根基難撼。特朗普不傻,他的競選根基是底層群衆,拒絕羅非魚,無異于自掘墳墓。
2、 我國羅非魚的前世今生
非洲是羅非魚的老家,一種生命力強悍的亞熱帶魚種,建國以前内地沒有一條羅非,引進、推廣羅非有一段曆史。
羅非率先進入地域是我國的台灣省。二戰後吳振輝、郭啟章将數百尾羅非幼苗從新加坡帶至台灣。台灣的地理環境完全使用羅非的發育、繁殖,是以短短幾年迅速推廣至台灣各水域。為食物匮乏、短缺的台灣人民提供了難得的營養補充、如今更是成為主要的經濟魚類之一。為感謝、紀念吳郭二人的貢獻,羅非魚又被當地人民稱為“吳郭魚”。
羅非進入内地,并非所謂的物種侵犯,而是特意引進。建國初期,糧食短缺、肉制品更是少之又少。是以羅非這種易于喂養、蛋白質豐富的魚類品種,自然成了研究對象。1956年我國從泰國引進了莫三鼻克羅非魚。這是我國真正意義的第一次羅非魚引入,但是鑒于當時人員配備及技術水準的限制,羅非魚的選育、保種工作不完善,成長後的羅非魚個頭極小,最終以失敗結束。
而後的1973年、1978年、1981年我國再次陸續引入羅非,接着選育、推廣,逐漸獲得成功,南方等地零星有成功的案例。1994年上海水産大學從菲律賓引入了第四代吉富羅非魚品種,通過群體選育,這時的羅非魚肉質更佳、更适合推廣。這時羅非魚已經開始在廣東、雲南、廣西等地嶄露頭角。如今吉富羅非已經選育至第九代,這是河流、湖泊裡活躍的羅非,很多都是它的子孫。
和鯉魚、草魚相比,羅非魚的養殖則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完全沒有前兩者的嬌貴。羅非是典型的雜食性魚,既能提升水底的植物碎屑,也能蠶食藻類微生物。當然,要是特意為它開放的飼料,更是來者不拒。而羅非自身生長迅速、抗病能力強,隻需要适當的水、食物便能生活,和我國土生土長的鲫魚不分伯仲。養殖戶不需要多較高技術,通常學習幾個月便能掌握,是以近年來羅非養殖戶越來越多,一些大型養殖基地的出貨量逐年增長。
3、 羅非魚的市場競争愈發激烈
正因為羅非魚巨大的市場需求,而本身又是一種極容易飼養的魚種,自然想要分一筆羹的國家就多。
先說相隔較遠的巴西。巴西的自然環境很适合羅非魚的養殖。重要的是,最近幾年政治動蕩,個人所得持續下滑,是以這種低投入、技術含量不高的羅非養殖對他們很有吸引力。預測不久的将來,美國市場将成為中國商家的強勁對手。
再說臨近的印度尼西亞。如果說羅非産量中國排第一,那麼年産量達120萬噸的印度尼西亞可排第二,最近連續多年以高于10%的平均增長率快速崛起。和其他國家不同,印度尼西亞把羅非養殖技術,迅速向周邊島國推廣。印度尼西亞羅非産業協定,一直試圖成了區域組織,而起主導作用的,定然是他。
未來幾年全球羅非魚的市場将會是跳躍式的需要,2019年達到600萬噸的級别。不出幾年,勢必突破1000萬噸,但其他國家羅非養殖産量同樣處于高速遞增階段,無疑我國羅非出口的挑戰越來越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随着全球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在這種氛圍下,也許中國市場也到了啟動的階段。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