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視訊加載中...

翻開厚重的中國共産黨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偉大複興,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一個個繼往開來的曆史瞬間,是中國共産黨披荊斬棘、砥砺奮進最好的見證。

建黨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3月22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中國之聲正式開播,同步在總台央視新聞、央廣網、雲聽等新媒體平台上線。100位講述人,用“最美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我是革命文物講述人、配音演員寶木中陽。我講述的文物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曲譜。

這頁收藏在雲南省檔案館的曲譜,于1937年12月制成。如今在西南聯大博物館中陳列着它的複制品。原曲譜有接近一頁A4紙大小,以簡譜标記,紙面雖略有發黃,但歌詞清晰、字迹俊秀。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1937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主調曲譜(雲南省檔案館供圖)

西南聯大在抗日戰争炮火洗禮中成長,八年中,師生艱苦辦學,共赴國難,創造了“戰時高等教育體制的傑作”。“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這首鼓舞中華民族士氣和鬥志的校歌,激勵着莘莘學子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不懈奮鬥、獻身報國。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西南聯大校門-沈叔平攝(西南聯大博物館供圖)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紛紛南遷,三校在嶽麓山下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随着戰事的臨近,臨時大學又于1938年2月搬遷到了雲南,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開課兩個月後,當時的教育部要求全國各校編制校歌、校訓,西南聯大也成立了“編制本大學校歌校訓委員會”。

雲南中國近代史研究會會長吳寶璋介紹:“這個編制委員會由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擔任委員會的主席,成員有朱自清、聞一多、羅庸,都是西南聯大非常著名的教授。他們開始廣泛征集稿子,整個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包括學生都可以投稿。”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訓(西南聯大博物館供圖)

經過征集,僅用一個月時間,學校就公布了“剛毅堅卓”四個字為校訓,但校歌的創作卻幾經周折。在衆多投稿中,由中文系教授羅庸撰寫的、根據滿江紅詞牌填寫的歌詞脫穎而出。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滿江紅》全詞:

萬裡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阙。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别離。絕徼移栽桢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複神京,還燕碣。

期間,作為委員會主席的馮友蘭先生也寫下了一首現代詩體歌詞《西山蒼蒼》:

西山蒼蒼,滇水茫茫。這已不是渤海太行,這已不是衡嶽潇湘。同學們,莫忘記失掉的家鄉,莫辜負偉大的時代,莫耽誤寶貴的辰光。趕緊學習,趕緊準備,抗戰建國都要我們擔當。同學們,要利用寶貴的辰光,要創造偉大的時代,要收複失掉的家鄉。

于是,校歌委員會開始為這兩首歌詞“征譜”。當時朱自清先生想起在國立浙江大學任教的張清常教授,就把羅庸寫的《滿江紅》和馮友蘭寫的《西山蒼蒼》兩首歌詞都寄了過去。張清常考慮到西南聯大的實際情況,選擇了前者。

吳寶璋說:“朱自清對他很有信心,把這個歌詞寄給他,由他來譜曲。張清常配這個曲子之後,經過演唱,确實令人滿意。這樣校歌就誕生了。”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校歌詞曲作者羅庸(左)張清常(右)(西南聯大博物館供圖)

彼時的西南聯大,教室是1939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規劃設計的。由于經費緊張,條件簡陋,冬天無法保暖,夏天不能納涼。學生們不懼冷熱,最怕的卻是下雨天。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西南聯大校舍(西南聯大博物館供圖)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正如電影《無問西東》中的一個片段,一間間茅草屋裡,專心緻志的學子們邊聽講邊做筆記。窗外雨越下越大,雨點打在鐵皮頂上,聽不清楚講課,教授就在黑闆上寫下了“靜坐聽雨”四字。

西南聯大校友楊沛煊回憶:“教室上面是鐵皮,下雨滴答,當時生活很苦的。”

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作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西南聯大以讓學生接觸盡可能廣闊的知識世界為目标,擁有文學、法商、理學等5個學院、26個系。八年中,培養了八千多名學生。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西南聯大圖書館(西南聯大博物館供圖)

風雨如晦,在抗日戰争的硝煙中,西南聯大師生堅守校園,承擔着保護國家文脈的責任,實作着科技報國的理想。他們當中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70多位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華羅庚……這些大師級人物,都曾在西南聯大工作或學習過。直至今日,“群星璀璨”“大師雲集”仍是最常用來形容西南聯大的詞語。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西南聯大中文系師生合影(清華大學校史館供圖)

2021年4月18日,曾是西南聯大第一屆學生的翻譯界泰鬥許淵沖迎來了百歲生日。平日裡,他仍在書桌前筆耕不辍,借文字融彙中西。當談及西南聯大的求學時光,他也常會哼唱幾句校歌:“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他說:“即使是一成三戶,雄心還在。即使剩下我們三個大學,我也要把日本抗擊。這個不得了,這個雄心壯志厲害了。”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從左到右:朱光亞(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許淵沖(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楊振甯(諾貝爾實體學獎)、王傳綸(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王希季(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西南聯大五才子,并稱為“文理法工五堵牆”(北京大學供圖)

“政治情懷、社會承擔、學術抱負、遠大志向”,聯大精神既展現在“剛毅堅卓”的校訓中,也在“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校歌旋律中吟唱。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認為,這種精神與情懷穿越時空,将一直激勵着後人。她說:“西南聯大校歌在當時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符号,具有非常強的凝聚力。西南聯大的精神不僅是在當時有極強的鼓舞,在當今時代來講,對我們也是有極強的啟示和鼓舞作用的。”

寶木中陽講述: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大師雲集 這是怎樣的“大學之大”?|紅色印記第36集

西南聯大博物館收藏的校歌曲譜,複刻于1988年(西南聯大博物館供圖)

孫雯嶼:我是西南聯大博物館的講解員孫雯嶼,出生于1996年。每當講述這首校歌的故事,聯大八年的艱苦歲月仿佛曆曆在目。這首歌也傳承下來作為我們雲南師範大學的校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我也将以飽滿的熱情和嚴謹的态度,投入到以後的每一場講解和每一項工作當中,為弘揚和傳承聯大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監制:劉曉龍 顧玉才

監制:高岩

總策劃:樊新征 崔欣

策劃:丁飛 孫魯晉

協調:馮爍 朱敏 李昊 劉夢雅 趙初楠 韓雪瑩

記者:陳鴻燕

編輯:孫魯晉

講述人:寶木中陽

旁白:王澤華 王藝

制作:初熙

新媒體:杜希萌 王遠 孔穎 江曉晨

顧問: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徐鵬堂

鳴謝:西南聯大博物館 雲南省檔案館 雲南師範大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