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來源:福桃九分飽

如果你問起一個普通人,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差別?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沒有差別。不都來自四川嗎?不都是用紅油泡着各種成串的食材嗎?我經常去吃。”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如今商場裡能買到的棒棒雞和缽缽雞

© pinlue.com

可如果你再去問一個四川人或者喜歡研究吃的人的話,他們又會回答:“差別大着哩!你會把串串香跟火鍋混為一談嗎?”

那麼缽缽雞跟棒棒雞到底有什麼差別呢?缽缽是什麼意思?棒棒又是什麼意思呢?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棒棒雞是不是因為這個雞肉特别棒?

© m.sohu.com

帶着這些疑問,我查遍了全網的資料,又請教了幾位老師傅,直到後來才發現:大家的看法都對,又都不對。缽缽雞跟棒棒雞,其實有着一段雙生姐妹花的故事。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在四川,缽缽雞跟棒棒雞完全不一樣。

對缽缽雞來說,最重要的特征是“缽缽”。

“缽缽”,四川話裡瓦罐的意思,指的就是那些裝着紅油的瓦罐:每家每戶自己調制的紅油調料,倒入用雞骨熬制的湯底,最後再澆上用油泡過的芝麻,一鍋紅油缽缽就完成了。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缽缽雞主要是那鍋紅油缽缽

© dy.163.com

在現代版本的缽缽雞中,紅油缽缽是靈魂:雞湯為紅油賦予了骨架,加上芝麻的外衣,吃起來其實并不辣,反而呈現出一種有層次感的香濃。

有了這個缽缽,食材反而不重要了,五花八門,什麼都可以放進去。

包括有:

雞系列的雞肉塊、雞腳、雞皮、雞肫、雞肝、雞冠、雞腸、掌中寶等;

串串食材系列的毛肚、鴨腸、黃喉、郡肝、鴨舌、香腸、豬天堂等;

素菜系列的筍子、豆幹、魔芋、豆皮、藕片、莴筍、黃花菜、西藍花等。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雞冠、郡肝、雞爪、雞肝、雞肫、黃瓜......

這些食材都将被全部煮熟并且分解好,用竹簽串住,擺成琳琅滿目的一冰櫃,你想吃什麼,就去冰櫃自取,泡進店家特制的“缽缽”裡就行。這些食材幾乎沒有味道,重要的是口感,吃的時候就拿起竹簽,裹挾着紅油、雞湯和芝麻送入口中。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将剛剛的串串全部泡入紅油中

那一口口如爆炸般的美味,幾乎都是都是鍋底賦予的。

是以,很多人管缽缽雞叫另外一個名字:冷串串。

與缽缽雞不同的是,對棒棒雞來說,最重要的特征是雞。

而棒棒,就是過去大家在河邊洗衣服時用來敲衣服的洗衣棒。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棒棒雞主要是吃雞肉

在樂山的西北角,距離150公裡之外的雅安市荥經縣,到處可以看到寫着“X雞肉”的各種店招牌,而它們,都在售賣同一種食品:荥經棒棒雞。

7-9斤的大公雞,周身黃皮,扔在近1米直徑的木頭砧闆上,先分解雞肉,然後兩人聯合操作,一人手持寬厚的大菜刀剁雞,一人手持一根棒棒,“哒哒哒哒”地敲擊刀背,一片片雞肉連着骨頭被切得又薄又大,你可以選擇吃半隻或者1/4隻,也可以選擇吃1整隻。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兩倍速雙人合力操作的棒棒雞

是以啊,“棒棒雞”的得名原因,不是因為這個雞肉特别棒,而是因為這個雞的制作過程當中,真的要用上棒棒!

這時候将雞肉擺好,然後再一層層倒入混合了紅油辣子、雞湯、川鹽、醬油、白糖、花椒面、芝麻等的特制調料,最後撒上花生,一份棒棒雞就完成了。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擺放整齊的棒棒雞肉

與缽缽雞相比,棒棒雞的雞選用的是7斤以上的大雞,口感有韌勁,但帶着濃厚的雞味;

紅油則更為霸道,辣味更加明顯;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一層層澆紅油的棒棒雞

© m.dianping.com

食材以雞肉為主,也可以選擇一份雞雜,但這些雞雜基本就是雞肉的副産品,不會單獨用竹簽串起,而是直接一把直接撒入紅油中,雞肫、雞心、雞肝、甚至雞白子(雞的睾丸)都可以買到。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棒棒雞的雞雜,明顯更大

那濃郁的雞味,被紅油襯托地更加兇猛,尤其是那口雞白子,完全就是爆漿的口感。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爆漿雞子

是以概括來說,缽缽雞就像串串香;而棒棒雞,更像口水雞。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這樣看來,缽缽雞跟棒棒雞完全是兩樣東西,那雙生姐妹花又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要我們來探究一下這兩者的起源了:

眉山市青神縣漢陽鎮,過去叫“漢陽壩”,曾經屬于樂山。這裡過去是成都到樂山、宜賓、泸州,甚至重慶以及出川的水路上的一個必經之路,是以自古是個富庶熱鬧的地方,南來北往,聚集商賈。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昔日的漢陽壩水碼頭,非常熱鬧

© meipian.com

另一方面,因為這裡的地形是江邊的沙洲,是以盛産糧食和花生,連地裡的小蟲都比其他地方更多一些,把本地的雞喂的一個個膘肥體壯,肉香而鮮,非常好吃,馳名四川。

流動量大、雞肉有名、人也相對富裕。三個條件結合,于是在100多年前,漢陽本地就誕生了一種類似于紅油雞塊的小吃: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紅油雞肉

© btime.com

一些小販們将土雞肉斬塊,放入缽缽中裡拌上紅油,然後沿街按塊售賣,每吃掉一塊雞肉店主就用一枚小銅錢計數,最後再結賬。

因為要在紅油中加入花椒面,是以這道菜誕生之初的名字,叫“椒麻雞”。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如今椒麻雞的蹤影,還可以在雅安的天全縣找到

同時,一整隻雞不便宜,一個人也吃不了這麼多,是以經常會遇到南來北往的商人們幾人分食一鍋的情況。這就導緻了一個問題:每塊雞肉的價格都是一樣的,大家肯定都挑肉多的吃,最後一鍋都剩下肉少的雞塊,就賣不掉了。

聰明的店家想到了一個辦法:先将雞肉分解成大塊,然後用棒棒将雞肉周身敲打一遍,最後再用菜刀去剁塊,這樣就能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過去大家吃的都是土雞,部分雞肉如雞腿處難免肉緊;

二是肉被敲松敲平整後,分解成大小一緻的比較友善。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1985年日本紀錄片《中國之食文化》中拍攝的棒棒雞

再後來,就有一些店家以裝雞的“缽缽”将這種小吃命名為“缽缽雞”;

另外有一些店家則以敲擊雞肉的“棒棒”将這種小吃命名為“棒棒雞”。

我們都知道四川人喜歡用“疊詞”嘛,這兩個名字都簡單好記,就此流傳開來。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豬油炸制的灌腸如今雅安樂山兩地的各大棒棒雞缽缽雞名店

接着,随着成都到樂山的公路修成,包括連年戰亂,漢陽水碼頭沒落,不少廚師就從漢陽出發,帶着手藝來到樂山、來到成都、來到雅安、甚至來到重慶......這道菜于上世紀初葉在川渝大地生根發芽。

如果我們翻找菜單就會發現,無論是重慶人還是成都人,最早都将棒棒雞稱為“嘉州棒棒雞”,嘉州,就是樂山的舊稱,漢陽鎮,過去也屬于樂山。

是以,在誕生的那一瞬間,甚至是未來的幾十年時間裡,缽缽雞跟棒棒雞,根本就是同一個東西,或者說,如同一對雙生姐妹花。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那後來又是什麼原因讓缽缽雞跟棒棒雞漸行漸遠的呢?

說籠統點,就是時代變遷;說細了,又是一段曆史。

現代版本缽缽雞的雛形,源自于上個世紀80年代——

樂山缽缽雞,最早也僅僅是路邊小攤售賣的紅油雞塊,但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以及火鍋串串的遍地開花之後,缽缽雞的食材選擇,開始從單純的雞肉和雞雜,轉向了五花八門。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大把竹簽

與此同時,因為樂山也是麻辣燙的發源地,是以缽缽雞的售賣方式,也轉向了用竹簽将所有食材串起,自助挑選的方式。

再後來,樂山成為了“四川人的快樂星球”,每天都要接待大批來吃喝玩樂的遊客。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樂山的各種美食需要單獨書寫

因為顧客口味的改變,以及需求量越來越大,缽缽雞的雞肉,開始從大土雞,轉向了小公雞:雞肉不再是重點,缽缽中的那鍋紅油也越越來越多,越來越深。

直到最近二十年,缽缽雞的現代形态才完整定型,一個主攻“缽缽”,一個主攻“雞”,缽缽雞跟棒棒雞從此變成了兩樣東西。

這時候再讓我們把目光放到雅安荥經,這裡地處中原漢文化與藏羌彜文化碰撞的“邊陲”,卻就像海外華人能儲存許多中國文化傳統一樣,把最傳統的棒棒雞保留了下來。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雅安的各種美食也值得單獨書寫

在這裡,棒棒雞仍然要用跑山土雞、仍然要用棒棒、仍然要用紅油一層層浸透雞肉......而就在荥經不遠處的雅安天全,現在還流行着“椒麻雞”——做法就跟一百多年前漢陽壩的椒麻雞一模一樣。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荥經跑山雞,相對個頭大,肉質緊,雞味重

雙生姐妹花,一頭正在迎面向現代化轉型,一頭還藏在西南,堅守着傳統待字閨中。

于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發生了:

上世紀90年代,四川有戶普通家庭姓廖,兄弟三人年輕時無意間經過荥經嘗到了當地棒棒雞,當下驚為天人——這個從前傳遍全四川的小吃,當時已經非常少見,而且找遍四川,也找不到這麼傳統的棒棒雞了。

三人便在此拜師學藝,并于1993年在成都鄉農寺街農貿市場的一輛小推車,開始售賣棒棒雞,這個就是後來的廖記棒棒雞。甫一推出,就火爆成都,經過二十幾年的開枝散葉,不但成就了一段财富故事,而且現在在全國各地,我們都能看到廖記棒棒雞、棒棒雞傳奇等各大連鎖品牌。

再到了後來,為了迎合市場,增加豐富度,這些開進商場街邊的棒棒雞品牌,除了售賣雞肉之外,也增加了各種食材串成的小串,吃的時候,用一個一次性紙杯,倒入紅油,裡面插着小串,而作為主體的那一份棒棒雞肉,反而吃的人很少了。

吃了這麼多年,終于搞清楚缽缽雞跟棒棒雞有什麼不一樣了

▲如今的廖記棒棒雞,雞肉已經不再是主角

© 9717.org

幾十年過後,棒棒雞又開始變得像缽缽雞了。

棒棒雞跟缽缽雞,因為城鎮興盛而誕生;

因為水路沒落而開枝散葉;

後來又因為各地的地理、經濟、發展水準不同,而演化出不同的形态;

如今因為城鎮化、市場化和連鎖化而又變得相似,關系如同一對雙生姐妹花一樣剪不斷理還亂。

這一道菜的故事,其實是人的流轉和奮鬥故事;

這一道菜的百年曆史背後,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百年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