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穆宗系親王之潞藩

作者:十九道小生
明穆宗系親王之潞藩

明穆宗朱載垕

《明史·諸王傳》有書記錄到:

穆宗四子。李皇後生憲懷太子翊釴,孝定太後生神宗、潞王翊镠,其靖王翊鈴,母氏無考。

  憲懷太子翊釴,穆宗長子。生五歲殇,贈裕世子。隆慶元年追谥。

  靖悼王翊鈴,穆宗第二子。生未逾年殇,贈藍田王。隆慶元年追加封谥。

  潞簡王翊镠,穆宗第四子。隆慶二年生,生四歲而封。萬曆十七年之藩衛輝。初,翊镠以帝母弟居京邸,王店、王莊遍畿内。比之藩,悉以還官,遂以内臣司之。皇店、皇莊自此益侈。翊镠居藩,多請贍田、食鹽,無不應者。其後福藩遂緣為故事。明初,親王歲祿外,量給草場牧地,間有以廢壤河灘請者,多不及千頃。部臣得執奏,不盡從也。景王就藩時,賜予概裁省。楚地曠,多閑田,诏悉予之。景藩除,潞得景故籍田,多至四萬頃,部臣無以難。至福王常洵之國,版籍更定,民力益绌,尺寸皆奪之民間,海内騷然。論者推原事始,頗以翊镠為口實雲。翊镠好文,性勤饬,恒以歲入輸之朝,助工助邊無所惜,帝益善之。四十二年,皇太後哀問至,翊镠悲恸廢寝食,未幾薨。

  世子常淓幼,母妃李氐理藩事。時福王奏請,辄取中旨,帝于王妃奏,亦從中下,示無異同。部臣言:“王妃奏陳四事,如軍校月糧之當給發,義和店之預防侵奪,義所當許;至歲祿之欲先給,王莊之欲更設,則不當許。且于王無絲豪益,徒令邸中人日魚肉小民,飽私囊。将來本支千億,請索日頻,盡天府之版章,給王邸而不足也。”不報。四十六年,常淓嗣。崇祯中,流賊擾秦、晉、河北。常淓疏告急,言:“衛輝城卑土惡,請選護衛三千人助守,捐歲入萬金資饷,不煩司農。”朝廷嘉之。盜發王妃冢,常淓上言:“賊延蔓漸及江北,鳳、泗陵寝可虞,宜早行剿滅。”時諸藩中能急國難者,惟周、潞二王雲。後賊躏中州,常淓流寓于杭。順治二年六月降于我大清。

根據明史諸王傳所書,明穆宗朱載垕生四子。

長子翊釴,年五歲殇,贈裕世子。隆慶元年追封獻懷太子。李皇後生。

次子翊鈴,不足1歲殇,贈藍田王。隆慶元年追封靖悼王。生母無考。

三子翊鈞,明神宗(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年58歲。孝定太後生。

四子翊镠,潞簡王(1568年3月3日―1614年7月4日),年47歲。孝定太後生。

明穆宗系親王之潞藩

孝定太後李氏

隆慶二年二月乙酉皇第四子生

隆慶五年二月己未冊封皇太子翊镠為潞王上告内殿畢出禦皇極殿傳制遣成國公朱希忠持節大學士李春芳捧冊寶行禮冊文曰朕仰奉神靈丕延祚胤爰念本之重聿<疏>茅土之封光贊洪圖世為屏翰茲惟彜典匪曰私恩咨爾第四子翊镠仁厚發祥英明肖德至性已形于襁褓嘉名宜正于藩垣茲特封爾為潞王錫之寶冊大啟爾邦俾服于世世于戲少成若性哲命在初惟孝敬是以事君親惟德義是以保國家爾尚進學饬行慎始圖終祗服訓詞永綏福祉欽哉

萬曆五年三月乙未以潞王加冠命公張溶持節掌冠大學士張居正宣敕戒各行禮

萬曆六年三月丁醜潞王出閣講讀

明穆宗系親王之潞藩

潞簡王朱翊镠

首封潞簡王朱翊镠

潞簡王,朱翊镠(1568年3月3日―1614年7月4日),父明穆宗朱載垕,母孝定李太後。與明神宗一母同胞。隆慶二年二月乙酉生(1568年3月3日),隆慶五年二月己未(1571年)冊封潞王。萬曆五年三月(1577年)舉行冠禮,萬曆六年三月(1578年)出閣讀書。

萬曆十年十月敕後府吏戶禮兵四部朕弟潞王年已長成其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在京歲且支三千石鈔一萬貫待之國複全支仍慎簡學行端方者除王府官儀衛司及群牧所官亦選誠實的當者撥堪用旗尉六百名精壯軍一千名充王府随侍及群牧所用其餘合行事宜悉依益王例

萬曆十年十一月先是有旨谕戶部取潞王婚禮金珠戶部題潞王婚禮妝奁等宜豐厚以廣因心之愛第自萬曆六年至今除金花銀五百萬外增進過買辦金珠銀九十萬兩系那借備邊正項之數大明會典開載親王定親禮物金止五十兩珍珠十兩今雖數倍于前亦不至如該庫所開之多且内府各府庫俱有額設買辦錢糧承運庫自六年始增前銀未增之先該庫原未告匮既增之後何以反稱不足若細查節年花銷細數必有不系買辦正支者據款開各色金三千八百六十九兩青紅寶石八千七百塊各樣珍珠八萬五千餘顆珊瑚珍珠二萬四千八百餘顆京師雖百貨所萃此等珍奇與日用粟帛不同即召商湊買安從時刻取盈且奸人乘機坐索高價無論湊完前數所費不赀雖僅完一二必用銀數萬近加升錦衣衛職官至五百餘員每年增俸已踰萬臣等日夜籌思一二年後必有掣襟露肘之憂今又增買金珠銀至十餘萬兩皇上留神深思必有悚然不甯者不聽

萬曆十年十一月(1582年),潞王準備大婚,花銷巨大,整個北京的珠寶幾乎都被買空了。

萬曆十二年五月甲申大學士申時行等言潞王藩府地方臣等傳谕禮工二部尚書陳經邦楊兆左都禦史趙錦等公同議拟湖廣衡州府為上河南衛輝府次之蓋衡州府地當南嶽山川凝秀物産肥饒民俗淳美從來曾封建衛輝府地當要沖民物蕃盛風俗淳樸亦宜建府計道裡則衛輝為近衡州為遠以地方相較則衛輝不及衡州為最善如必求近地則惟衛輝為宜有旨府第于湖廣衡州府蓋造已而潞王奏臣願就近地庶幾咫尺天顔從之

萬曆十二年五月(1584年),拟定潞藩就國兩處,富饒的衡州府,還有次之的衛輝府,潞王選擇了衛輝府,因為這裡離京城更近,離天子容顔極近,尤為親切,皇帝哥哥同意了他的請求。

萬曆十七年三月丙寅潞王之國上禦皇極門王面辭上降座臨陛目送怃然弗怿群臣多感動者

明穆宗系親王之潞藩

衛輝府

萬曆十七年三月(1589年),潞王朱翊镠就藩衛輝府。

萬曆十一年二月潞王出府禮部請以明日百官赴府行四拜禮得旨免

萬曆十一年三月诏給潞王莊地工千頃食鹽一千引兩淮運司解府應用

萬曆十一年四月賜潞王通州等處抄沒莊宅炤原租十分減一徵收

萬曆十一年五月命抄沒犯人馮保通州等處房地通給與潞府管業

萬曆十一年六月醜命景府徵收蕪湖青布太倉夏布京店紙貨江西油紙扇檾好麻徽州茶葉青靛經紀李真甄大海皂礬共八條仍歸福德等三店屬潞府管業

萬曆十二年六月差工部主事王紹先同太監崔卿改建潞王府第于河南衛輝府

萬曆十二年十月工部題建造潞王府第據太監崔卿等題衛輝府勘過府第基址為照衛輝一城延袤僅六裡先年汝府舊基實當東南大半宜照諸臣會議折卸舊府照拟定基址蓋造通為一城不妨展拓開東門留城河一道環繞府前崇本書院樓遵旨存留其餘一照各王府規式建造報可

萬曆十六年五月工部奏河南巡撫衷貞吉題報潞王府第工竣原估六十萬今止用其半而規模宏麗足壯維藩上加賞有差

萬曆十六年八月戶部題覆潞王奏讨景王遺下莊田房課鹽店鹽稅湖地河泊等所柴州水租坑稅等項如例通給今查義和鹽店雖經給與趙府地關封内自應改給其湖廣湖地河泊等所柴州坑套原系民間佃種納糧地土景王奏讨随經改給今欲複歸王府恐上虧國課下病民生宜行該省官查核将河南衛輝府屬新鄉獲嘉及甯山衛地二百二十六頃餘開封府屬河陰汜水陽武原武懷慶府屬武陟溫縣地五百九十八餘頃并義和鹽店萬縣鹽稅湖廣德安府屬随州應山安陸雲夢等縣地名紅廟等莊房七處孝感縣東山漢川縣劉家隔等四處水租房地凡九百餘頃通應撥給其湖廣湖地河泊州坑系民産者仍還業主以納公稅原系官湖官地而小民承佃者造冊送府以憑管業上谕莊田準給撫按官仍與丈勘立界以便永遠遵守再察相應地土不妨數外加給副朕友愛同氣至意

萬曆十六年十一月吏部題親王之國應用輔導官奉旨左右長史于進士出身審理紀善于舉監出身官内擇其學行端謹者<疏>名上請部拟刑部主事楊同善戶部主事劉以平國子監博士李維美學正李琛中書舍人戈履亨程啟元改除潞府長史司等官其戈履亨程啟元仍支從六品俸上如拟

萬曆十六年十一月戶部尚書宋纁乞罷以潞王之國市珠寶二十萬金不能執奏浙直災傷改折不聽行為左都禦史吳時來論列及之也其實改折不可輕議即時來曾言之而反覆攻侵非師濟克諧之誼<疏>入上慰留任事仍谕大臣當協和奉公不必以語言争論下所司

萬曆十六年十二月戶部題覆潞王再請湖廣河泊等所柴洲坑套等項地畝合如數給發以抵添給之數其州田額稅行湖廣撫按酌議報可

萬曆十六年十二月禮部題潞王之國以兄皇遣弟雖與父皇遣子有間而禮未嘗不同查得景王之國先期一日王與妃恭詣禦前面辭行五拜三叩頭禮祗祝受訓命畢詣母妃前行四拜禮出明日王赴大明門陛辭啟行繇朝陽門出先期一日百官赴府辭至日具朝服侍班候王行禮畢出易吉服至朝陽門橋東左右序立候王辂過而罷今潞王之行已經奉旨照景王例行前項禮儀伏候裁定上曰是

萬曆十六年十二月潞王之國供用金寶費至二十餘萬内府既竭商辦尤苦戶部尚書宋勳侍郎胡執禮巡視科道張應登等各上<疏>争論語語切至有減三分之一餘辦進

萬曆十七年三月禮部題十九日潞王之國百官候送改進士宴于次日從之

萬曆十七年三月戶部覆河南撫按疏言河南非産稻地方潞王歲該祿米一萬石内徵本色粳米四千石其六千石每石折銀九錢從之

從萬曆十一年二月(1583年)潞王出府,此時潞王已成年,即将大婚,在京城建立府邸,出府單過,從此時開始,潞王就一直跟自己的哥哥,隔三差五地讨要土地莊園鹽水房産等等,開始毫無節制地攬财之路,此時整個大明王朝,估計最富有的應該就是潞王了。

萬曆四十二年五月己卯潞王薨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孝定李太後去世,訃告到衛輝,朱翊镠驚恐悲痛之下,不久即病,于萬曆四十二年五月己卯(1614年7月4日)薨,年四十七歲,谥号簡,史稱潞簡王。

有子二人,長子朱常淓,潞闵王。次子朱常[水畢],寶豐郡王。

第二任潞闵王朱常淓

萬曆四十六年閏四月乙酉賜潞王翊镠庶一子常淓襲封為潞王

萬曆四十七年正月命給潞王米一萬石從戶部覆奏也

萬曆四十七年四月賜潞王常淓嫡母李氏加封潞簡王太妃生母楊氏封潞簡王次妃

明穆宗系親王之潞藩

潞闵王朱常淓

朱常淓(1608年-1646年5月23日),父潞簡王朱翊镠,母楊次妃。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閏四月襲封潞王。潞簡王朱翊镠死時朱常淓才6歲,由母妃李氏處理藩事。

崇祯十七年二月二日,闖軍劉芳亮攻占懷慶府(今沁陽)。即東進河南省衛輝,潞王府危在旦夕。二月十九日朱常淓決定棄城出逃。先逃到無錫、南京再到杭州。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下旬,弘光帝朱由崧被俘的消息傳到杭州,南明衆臣商量請當時在杭州的朱常淓監國,六月初七日(1645年6月30日),鄒太後,弘光帝朱由崧嫡母,命朱常淓監國,懿旨曰:“爾親為叔父,賢冠諸藩。昔宣廟東征,襄、鄭監國,祖憲俱在,今可遵行。”六月初八日(7月1日)稱監國于杭州,次日,黃道周建議朱常淓在十日内即位稱帝,但監國潞王朱常淓想與清軍和談,以求榮華富貴。清朝鑒于明末亂世,答應投降,保其榮華富貴終身。

弘光元年六月十三日(7月6日),朱常淓開城降清,當年九月與朱由崧及弘光朝廷的一些被俘官員一起被送至北京。順治三年四月初九日(1646年5月23日),清朝認為各路藩王已無用武之處,于是将朱由崧、監國朱常淓、秦王、晉王、衡王、德王、荊王等九王俱在北京被殺,罪名是謀不軌。終年38歲。

隆武帝,追谥闵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