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遼:兄與玄德的交情,比弟與兄的交情如何?關羽:豈可共論?

作者:靜夜思學

本文取材于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下)關雲長挂印封金,與正史無關。

蜀有五虎上将,魏有五子良将。五虎上将之首是關羽,五子良将之首是張遼。關羽與張遼,英雄相惜,關羽曾對張飛講:“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且不令張飛與之交戰。

張遼:兄與玄德的交情,比弟與兄的交情如何?關羽:豈可共論?

根據《三國演義》,關羽與張遼的初次見面應在徐州。呂布與曹操在兖州鏖戰數月,最後兵敗而投劉備,劉備不但沒有排斥呂布,反而非常歡迎,并将他們安置在小沛居住。張遼作為呂布的戰将,應與關羽有過照面,但那個時候的兩人各為其主,也互不熟悉,交集即便有,也不會太多。

不過英雄自有英雄的氣概,也隻有英雄才能識得這副氣概。呂布帳下有兩員猛将,一是高順,一是張遼。雖然高順對呂布忠心耿耿,矢志不渝,但張遼卻不然,為何?士為知己者死,呂布豈是識人者耶?

像高順這麼忠心的人呂布都難以重用,更何況張遼?張遼在呂布帳下之時,能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而且呂布專殺義父,反複無常,投靠劉備又奪了他的徐州,更令張遼所不齒。是以當呂布讓張遼去攻打劉備時,張遼并未全力執行。

小沛城下,張遼攻打西門,守西門的正是關羽,在這樣的情景下,兩人進行了一次親切交談。關羽問張遼:“公儀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賊?”張遼低頭不語,引兵往東門而去。守東門的是張飛,關羽急忙來到東門,張飛正欲出戰,張遼引兵又退。張飛欲追,關羽攔住,說:“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頗有自悔之心,故不與我等戰耳。”

張遼:兄與玄德的交情,比弟與兄的交情如何?關羽:豈可共論?

張遼隻此一退就給關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自己留了條後路。不久呂布被曹操擊敗,呂布、陳宮、高順等人皆死,張遼本來也是難逃一死,然而卻有人在曹操面前下跪,敢用性命為其擔保,使其幸免于難。誰呢?正是關羽!

張遼:兄與玄德的交情,比弟與兄的交情如何?關羽:豈可共論?

關羽保了張遼以後,二人感情急劇升溫,他們在許都度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但接下來發生了衣帶诏事件。關羽随劉備再次回到徐州,斬殺曹操心腹車胄,曹操閃擊徐州,劉備逃亡,關羽被圍土山。張遼念及舊情,将關羽說降。

張遼為說降關羽可謂是做了精心準備,“三罪三便”之說,處處為關羽着想,不由得關羽不慎重考慮。關羽是以提出“三約”,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但知劉備去向,不管千裡萬裡,便當辭去”,曹操對此深為不滿。張遼為保關羽性命,勸曹操更施厚恩以結關羽之心,曹操允諾。張遼土山之救關羽與關羽白門樓之救張遼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遼:兄與玄德的交情,比弟與兄的交情如何?關羽:豈可共論?

然而張遼雖保住了關羽的身,卻留不住他的心。不管曹操如何深恩厚意,關羽總是忘不了劉備,這倒叫張遼為難了。張遼問關羽:“如果劉備死了,你待如何?”關羽答:“願從于地下。”絲毫不留餘地。關羽為了不讓老朋友為難,願先立功以報曹操然後再離去。

白馬之戰,關羽斬顔良;延津之戰,關羽殺文醜;汝南之戰,關羽敗龔都。有此三戰,關羽已完成他的立功之說,且探聽到劉備消息,關羽準備離開。

曹操知張遼與關羽感情深厚,令其前來打探。張遼自忖關羽乃重情重義之人,欲留關羽非有他計,隻有強打感情牌,于是講:“兄與玄德的交情,比弟與兄的交情如何?”

此何意也?你救過我,我也救過你,這是過命的交情,天底下的交情有過于此的嗎?聽到張遼有此一問,關羽微微一笑,答:“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豈可共論乎?”

張遼:兄與玄德的交情,比弟與兄的交情如何?關羽:豈可共論?

張遼無奈,回報曹操,曹操為留住關羽,回避不見,就是張遼,亦托病不出。關羽多次請辭未果,于是手書辭信一封,将曹操所賜金銀财物以及美女十人原數奉還,漢壽亭侯的大印也懸于堂上,然後奪門而走。曹操聽聞,大驚而歎曰:“雲長去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