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打洞高手,高原鼠兔是天然的灌溉者,讓土壤變得透氣、濕潤。攝影:STAFFAN WIDSTRAND, NATURE PICTURE LIBRARY
經過13年的研究,科學家終于解開了長久以來的謎團:中亞地區的高原鼠兔如何過冬?
撰文:JASON BITTEL
寒冷的天氣如約而至,為了躲避滴水成冰的氣溫和食物匮乏的困境,動物們不是遷徙,就是冬眠。但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的鼠兔卻有自己的辦法。
鼠兔體型嬌小,是一種類似齧齒動物的哺乳動物,看上去像豚鼠和兔子的雜交體。在全世界29種鼠兔裡,原産于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北美鼠兔會用嘴收集植物,然後把食物存儲到地下,度過冬天,以此聞名于世。
但它們的亞洲親戚高原鼠兔生活在幹燥、狂風呼嘯的草原,冬季那裡的氣溫通常降至零下29度,植物枯萎。這些小家夥如何度過殘酷的冬天一直是個謎。不同于寒冷天氣裡的其他動物,鼠兔無法依靠鲸脂、冬季增重或者睡眠度過天寒地凍的那幾個月。
經過13年的研究,現在科學家表示,發現了高原鼠兔生存的秘密:它們會減緩新陳代謝,利用牦牛糞便補充通常的植物飲食,因為牦牛糞便中含有珍貴的、未消化的營養物質。
前半部分說得通,因為新陳代謝減少意味着每天需要獲得更少的卡路裡,但後半部分讓研究人員很是驚訝。
“起初,沒人相信它們會吃牦牛糞便,”研究負責人、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生理學家John Speakman在郵件中說。
“然而随着證據越來越多,這一點現在無可争議,”Speakman說。研究結果發表于7月2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這種行為被稱為異種糞食性(interspecific coprophagy),在脊椎動物中非常罕見。Speakman認為,牦牛糞便可能是一種充足的低成本食物來源,鼠兔既能節約能量,又能躲避遊隼和藏狐等捕食者。
有益菌
2009年,Speakman在高原鼠兔的洞穴裡,發現了被吃了一半的牦牛糞便,這引起了他的好奇。“我開始思考:這真奇怪,也許它們就吃這種東西。”一年後,兩隻鼠兔意外死于陷阱,腸道分析顯示存在牦牛糞便。
為了證明這一點,Speakman和同僚分析了300多隻高原鼠兔的消化道内容物,發現約22%的樣本中含有牦牛的DNA。由于在陽光下,糞便裡的DNA會降解,是以這個數字可能被低估了,他說。這些鼠兔是為2018年至2019年的另一項研究收集的。
另一系列檢測發現,冬季時,鼠兔的微生物群系的組成情況會變得與牦牛的相似,這說明它們可能從牦牛糞便中獲得了有益的細菌。
2017年和2018年,科學家用手持錄相機,在四個不同場景中,拍下了高原鼠兔吃牦牛糞便的畫面。總體看來,各種證據證明鼠兔具有糞食性。
糞食性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高原鼠兔在牦牛聚居的地方更多。牧民把鼠兔視為牦牛的直接競争對手,是以幾百萬隻鼠兔被毒殺,Speakman說。
“然而,情況正在改變,最近人們采用避孕藥來控制它們的數量,這對其他物種的附帶傷害更小,”他補充道。
全世界在關注
“30年來,我一直在談論鼠兔,講述北美鼠兔收集幹草堆上的旱獺糞便的故事,希望有觀衆能告訴我為什麼,”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定量生态學家Chris Ray在郵件中說。
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中亞地區的高原鼠兔的糞食性和北美鼠兔的行為有相似之處。但新研究“動搖了”她關于旱獺糞便對北美鼠兔重要性的看法。Ray說,随着氣溫上升,美國西部的北美鼠兔數量正在減少。
“我生活在落基山脈高處,是以我知道鼠兔生活的地方有多冷,事實上,我一直困惑它們如何生存。”
(譯者:Sk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