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兔雖屬兔目動物,但與普通兔科不同,屬鼠兔科。在日本北海道的大雪山也有同族存在,在我國内蒙古、甘肅等地分布較多。其特點是體形小、耳短、眼黑、體毛呈茶褐色。鼠兔有許多不同品種,如藏鼠兔(Ochtona Thibetana),東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達呼爾鼠兔(Ochotona Daurica),高原鼠兔(Ochotona Alpina Pallas),大耳鼠兔(Ochtona Macrotis Gunther)等。
消滅鼠兔保護環境,或許适得其反

鼠兔
一直以來,高原鼠兔都被認為是一種有害生物。它們會在過度放牧的草場内大量繁殖,挖掘地洞。這些過度放牧地區的土壤無法很好地吸收雨水,在季風雨(季風雨是随着夏季風來臨而産生的較長期的大範圍的降水)到來時,就會對下遊城市和農田造成威脅。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開展了消滅高原鼠兔運動。不過,根據最近将發表在《人類環境期刊》(AMBIO: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上的一項研究,說明這項運動可能會适得其反。研究者分别對鼠兔種群活躍的草場以及鼠兔消失超過2年的草場内土壤吸水的速度做了測量分析。
結果發現,即使在排除了天氣條件的影響後,鼠兔打洞點附近的土壤雨水滲透速率更大,是沒有鼠兔生活的草場的至少2到3倍。研究者指出,這表明鼠兔的存在會減少地面徑流和洪災的發生幾率。研究闡釋了穴居哺乳動物對生态系統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對當地水文的影響。這些關于高原鼠兔打洞對環境的積極影響的證據,或許可以幫助保護這種關鍵物種。
鼠兔是草場退化的結果,它們更喜歡退化的草場因而更願意生活在那裡,而不是它們造成了草場退化。
鼠兔的過度繁殖本身也是破壞生态鍊後天敵減少的結果,隻有恢複原有高原食物鍊,才能控制住鼠兔災害。純粹依靠人工大規模的打藥滅鼠兔,滅的不止是鼠兔,還會傷及同一片草場上的其他動物。
比鼠兔更厲害的是人
科考隊員通過采取樣方調查表明:鼠洞的個數和鼠兔的破壞面積與草場的退化之間并非簡單的成比例對應關系。有的地方草場退化十分厲害,但鼠害并不嚴重。專家認為是人們過度的放牧,導緻草場負擔過重,土地嚴重沙化。
在科考過程中,隊員們發現,凡是80年代初水草豐美的地方,現在隻有稀稀拉拉的草匍匐在地面,隻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看到碧草青青、野花爛漫的景象,這種現象仍然在繼續。不斷地有牧民遷移到别處,尋找能夠放養牛羊的地方。"現在的草場是越來越不好找了。"一個牧民一邊說一邊趕着馬車,車過後掀起漫天黃塵。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使用者使用者8348677697475、山川看不厭、萬鼎星辰園、科普中國、偶像8227參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