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守仁:天山腳下的牧羊院士

劉守仁,這位人稱“中國細毛羊之父”的綿羊育種學家,迄今光榮在黨59年,紮根邊疆66年。

當年大學畢業,他在配置設定志願書上寫下“去最艱苦的地方,幹最艱苦的工作”,提着兩箱書奔赴邊疆。他用畢生心血,使我國擁有了高品質細毛羊,結束了中國高檔羊毛長期依賴進口的曆史。

劉守仁:天山腳下的牧羊院士

△劉守仁院士與超細毛羊

用10年時間

結束我國沒有細毛羊的曆史

時間回溯到1955年,21歲的劉守仁剛從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畢業,主動要求來到新疆,天山深處的八師紫泥泉種羊場。

到種羊場不久,劉守仁被任命為種羊場畜牧技術員。當時國家急需細毛羊,用其細毛作紡織毛料,但國内沒有,隻能依賴國外進口。身為畜牧技術員的劉守仁下定決心,要讓全國人民穿上國産原料制成的毛料衣服。

在種羊場的一間土屋裡,他開始實驗,把當時從蘇聯引進的阿勒泰細毛羊羊皮,“披”到土種羊身上。為了盡快掌握細毛羊的繁育技術,劉守仁把家搬到了草原深處,長年累月居住在帳篷裡。他跑遍方圓百裡的大草原,白天是牧羊人,夜晚鑽進地窩子裡整理資料。

劉守仁:天山腳下的牧羊院士

△1961年,時任紫泥泉種羊場技術員的劉守仁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認真地檢查羊毛的品質。

1965年4月,正值牧草返青的時候,幾百隻細毛羊“咩咩”落地了。經過科研部門鑒定,羊毛的細度、彎曲度和光澤度都達到了進階毛紡原料的标準。1968年,劉守仁培育的“軍墾細毛羊”在北京的全國農業展覽館展出,引起國内外巨大轟動。

1972年,劉守仁率科研團隊培育出了更優良的“軍墾A型細毛羊”。此後,又陸續培育出B品系、C品系、肉毛兼用等品種,還主持了“北羊南移”工程,把細毛羊推廣到湖北、安徽等23個省區。

在世界育種界,培養一個新品種要100多年的時間。而劉守仁,僅用了10年時間便育成優良細毛羊品種,結束了我國沒有細毛羊的曆史。

比起“細毛羊之父”

他更願意聽人叫他“天山之子”

細毛羊的羊毛品質盡管達到了國際标準,但離當時的澳洲羊毛仍有不小的差距。1972年至1976年,我國從澳洲進口了兩批“美利奴”公羊,紫泥泉種羊場有幸分得兩隻,劉守仁如獲至寶,暗下決心,“把美利奴羊的皮‘披’到軍墾羊的身上”。

沒有實驗室,他搜羅來大大小小的空瓶子做容器,自制各種簡易工具。最基本的工作——數羊毛測品質,因為沒有密度鉗、烘箱和天平而成了難事。他自有“笨辦法”:用竹片做成一平方厘米的格子扣在羊身上,剪下格子裡的毛,拿小鑷子一根一根數。每隻羊至少得取樣四處,每個小格子的羊毛都在5000~10000根,常常數得眼睛酸痛。

最大的考驗莫過于接生羊羔。20天内,300多隻母羊集中産羔,土棚子裡成了血水、胎衣、羊糞的世界,腥膻惡臭。他給羊羔剪臍帶、編号碼、稱體重,給母羊喂水喂食,忙得腳不沾地。

為了讓羊群吃得更好,他收集研究牧草170多種,還在天山深處跋涉7天,幾次險些從冰達坂上跌落,終于找到了傳說中的花牛溝草場。

幾年下來,劉守仁調查整理了6萬多個資料,理清了阿爾泰羊的五代譜系,做了數不清多少次雜交實驗。

劉守仁:天山腳下的牧羊院士

△劉守仁與牧工親切交談

1985年,中國美利奴羊(新疆軍墾型)通過國家鑒定,達到國際優質毛紡原料水準。

在日複一日的拼命工作中,劉守仁先後培育出中國細毛羊2個新品種、10個新品系,創立了“血親級進育種”“品種品系齊育并進”“三級繁育體系”等育種新方法,縮短了科研和育種周期,其科研創新成果在全國範圍内推廣應用。

劉守仁喜愛草原、松林,喜歡壯美的天山。比起“細毛羊之父”,他更願意聽人叫他“天山之子”。

“他的整個人和心,都‘種’在這裡了。”現任紫泥泉種羊場場長的何其宏感慨。

由于貢獻突出、業績驕人,1999年,劉守仁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像一面旗幟

在邊疆凝聚起“現象級團隊”

1989年,劉守仁調任新疆農墾科學院院長。上任之初,全院沒有一個博士。想辦法引才,卻留不住。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劉守仁開始在南京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院校帶博士。

2000年,劉守仁籌措資金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他迫切地希望新疆農墾科學院能有更多人才。

劉守仁想盡辦法給年輕人機會。在一次優質細毛羊的選育、培育與推廣科研中,他帶着學生完成該項目的一大半後就退出了。科研成果的名單上少了劉守仁的名字,他說:“你們放心,我不是打退堂鼓,也永遠不會打退堂鼓、我隻希望事業的接力棒能一代代傳遞下去。”

劉守仁:天山腳下的牧羊院士

從零碩士、零博士到如今較為完整的碩、博人才架構,劉守仁用各種方式不斷推進新疆農墾科學院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團隊建設,因為他知道,這才是綿羊育種未來與希望的保證。

在劉守仁的感召下,一個“現象級團隊”出現了。十幾位從大城市深造回來的博士凝聚在新疆農墾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醞釀着新的突破。2016年,以劉守仁為首席科學家的省部共建綿羊遺傳改良與健康養殖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該院,更是給了這個團隊無盡力量。

2000年以來,劉守仁先後指導培養博士後1名、碩博研究所學生25名、研究員9名。

“我們正在用新技術培育一個新品系,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新疆白’!”整天與羊群打交道的劉守仁,染上了布魯氏菌病,耄耋之年的劉守仁,這兩年一直在醫院進行治療調理,但是提起研究所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沖刺目标,他依然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