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對孩子們來說不是一個新詞,仿佛“曾經”的“減負”總是無疾而終,“減負”為什麼減不下來?究竟什麼是“減負”的絆腳石?這次的“雙減”政策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期待?一起來看這篇文章~
年齡稍長一點的老師和家長都知道,“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它是一個多年未能解決的難題,此次“雙減”還增加了“減輕校外教育訓練負擔”方面的政策,讓我們又充滿了期待。
減負的好處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減負過後,孩子會有更全面、更長遠的發展,身心也會更健康,是明擺着的好事。但隻要涉及了自己“一畝三分地”時,大家又似乎不約而同選擇了不肯放手,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或學生今天不能輸,一定要給自己的孩子或學生不斷加碼才放心:自己的學校能晚放學一會兒就晚放吧;自己的班級今天能加一張練習卷子就加一張吧;自己的學科能多占點學生的課後作業時間就是賺到;自己的兒子或女兒能多上一個課外補習班就能超過多少個孩子……每個人都不放過自己的孩子或學生,總是希望别的孩子或學生減。縱觀“曾經”的“減負”,每一次都有相當的決心和力度,但最終都在每個個體滿是眼前利益的考量面前敗下陣來,總是無疾而終。為什麼?

有人将學業負擔減不下來歸因于中考及聯考,确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國小生離中考、聯考還較遙遠,但他們的生活也并不輕松,總是忙得有如陀螺一般,讓人看着着實心疼,他們的學業負擔也是中、聯考帶來的嗎?國小生的學業負擔,有的是家長給的,有的是老師給的。老師為什麼要給學生加碼?是老師在為孩子将來的中考、聯考做準備、打基礎嗎?可能有一些這樣的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最根本的還是不少地區都有一套建立在考分基礎上的考評機制,在這些區域内,即使是國小,學生的分數還在左右着教師和教育,使得教師不敢有絲毫懈怠,最終隻能把壓力全面向學生傾瀉,逼孩子。不同地區的“分”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形式,國小低年級或許沒有明面上的考試,但會有學業測試、學業摸底、學力評估等活動,最後都會弄出一個成績,把學生、老師、班級和學校分出個高下,這些各種各樣的成績本質上都是“分”。有些地方明确表示學生成績不會搞排名,不公開成績,但最終這些分都将明裡暗裡與教師評先評優、職稱職務晉升和績效工資等緊密挂鈎。同樣,學校及區域也存在着競争關系,有着各式各樣的機制,把學校、區域分出高下,最底層的依據都是“分”,都會把考分或競賽名次當作唯一或最重要的評價尺度和依據。而在學校和老師的督促下,家長也不敢怠慢,常常會鞭策自己的孩子,至少不要給老師、班級和學校拖後腿。
減負,首先要從國小生抓起,要想在國小階段成功減負,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搬除以分數為核心的單一評價機制這塊絆腳石!但要知道,唯分數論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它已經浸入了國小教育的體制中。
很多教育管理者認為,要找到一種依據去評判教師,分出高下,才能獎勤罰懶,最終激發教師的進取心,創造出一種努力上進的工作氛圍,是以必須找到一種能夠把教師區分開來的東西。而長期以來,分數就一直扮演着這樣一種角色,及至今日,我們的國小教育理念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倡導兒童要全面發展,要進行素質教育,要給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性,要用核心素養作指導去教育孩子……但國小教師的評價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依然還沒有變化,會習慣性地用期末國文學業測試的成績去評價一位國小國文老師,用期末班級數學平均分把同一年級數學老師排個隊,因為我們一時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來把教師的工作分出等次。
但我們要認真檢討一下,我們必須把教師分出等次嗎?怎麼評價才更科學?教育是慢功,是内功,有可以評價的部分,也有很多難以評價的部分。我們要做的就是更加信任教師,多鼓勵他們;但要嚴把教師職業入口,讓特别有責任心的人來做教師。教師職業是一個良心活兒,必須激發教師心底的自主性,讓他們愛學生勝過愛分數,他們才會更願意按照教育規律辦事。
當然,去除唯分數論并不等于不要分數。有些地區的國小中低年級已經開始探索完全不考試(包括各種形式的學業測試),而代之以遊戲過關式的簡單測驗和描述性、個性化的期末學生評語,但據說部分學校的教學品質出現了下滑。完全沒有了考試和分數參照,學業水準也就不能被精确地反映出來,後續的教育教學也沒辦法作出相應的調整,教學也會陷入盲目。分數是一種教學上的需要,但也應隻限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水準等具體的場景,不能處處都拿分數說話,不能拿學生分數作為評判教師的唯一依據。
無論如何,破除唯分數評價,讓教育回歸本位,轉而真正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多元評價體系,都是要邁出的一步,國小必須先行一步,探索出一條不唯分數的教育發展體系。特别是要研究如何通過激發每位教師的内在責任心,來達到真正按教育規律辦事的目的;如何在教學上通過引發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來提高教學品質,等等。
國小生是最需要減負的,因為他們小、弱,能力有限,承受能力差,重負對他們身心健康影響更大;他們需要更多的玩耍和交友,這是他們的天性;他們還需要更廣泛的視角,接觸更多的領域以發現今生至愛,因而他們更需要大量自主探索的時間和機會。這次的“雙減”政策讓國小生再次看到了希望,我們不能再次錯過!
文章作者 | 崔恒清
來源: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