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作者:粗良有别

學生時代,班裡好像總有個"壞學生"。上課傳紙條的是他,扯女生頭發的是他,和老師頂嘴的是他,經常打架鬥毆的還是他。《飛不起來的童年》是一部古巴電影,上映于2014年。電影将鏡頭對準了一位性情叛逆的"壞學生",從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三個角度進行展開,觀衆可以通過畫面看到培養一位"優秀的學生"有多麼不容易。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h1>

長久以來,社會賦予了教師這一職業極其重大的責任,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引導三觀。這也造成了一些父母有了逃避教育孩子的責任的理由,甚至以為将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

《飛不起來的童年》中,十一歲的查拉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和吸毒的單身母親住在一起。母親沒有工作,經常醉酒至深夜才回家。查拉雖然年幼,但是已經擔負起了掙錢養家的責任。他通過養鴿子獲得一些零用錢,通過訓練戰犬來補貼家用。這種家庭環境和謀生手段使得他少年老成、性情暴戾,是同學和老師眼中的"壞學生"。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一個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他已經在一個家庭中生活了多年。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最早的啟蒙老師,此後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都會受到家庭的影響。這種狀況基本上每天都在上演,一個學生的一天,離開家去學校,再從學校回到家,是以學生的"老師"其實是學校裡的職業老師和家庭裡的父母老師。

查拉在學校裡有朋友,也有喜歡的老師。他或許成績不夠突出,舉止有些出格,但都可以通過教育與引導得以改正。這種改正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嚴格要求,如果離開學校的這段時間沒有人去監督,如查拉這樣的孩子能夠做到自我限制嗎?放學之後,這部分責任必須要有負責任的父母去擔起。可惜查拉沒有,是以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老師需要開家長會,甚至需要單獨約見家長談談孩子的教育問題的原因。如果想要解決孩子具有的一些潛在的不良問題,隻靠老師課堂上的說教是萬萬不行的,隻有家庭和學校共同作用才能讓孩子早日糾正問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h1>

如果學生隻是身處學校和家庭,那麼無論這兩個地方多麼糟糕,他多少還是被保護着,所接觸的也是比較純潔向善的人和事。但是家庭身處社會之中,父母的人際交往與處事方式都深深影響着正在成長的學生。

查拉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他家的樓上就是鬥犬與賭博的場所。裡面有一個男人有可能是他的爸爸,查拉問過他是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男子說不知道。父愛缺失,母親又沒有能力照顧他,他隻有自己堅強起來才能勉強維持這個家。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不在學校的日子裡,查拉也大多不會回家。他會一個人站在樓頂訓練他的鴿子,有時候沿着火車軌道或者在街巷中遊走。老師和朋友都不喜歡他訓練戰犬,可他不能放棄,這是他和媽媽賴以為生的活路。學校裡的人以為他是被樓上那群賭博的人教壞了,其實他隻是為了活下去而已。他分得清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而且那個可能是他爸爸的人雖然不承認,但是也一直在暗中照顧他。

查拉在一次氣極之後藏起來了母親的毒品,這導緻母親差點喪命,并被強制戒毒。如果母親成功戒毒,也許查拉後面的生活會好一些。可是她失敗了,偷偷的跑回了家,像個孩子一樣選擇了放棄與逃避。查拉知道,母親吸毒不過是為了逃避責任與殘酷的現實問題罷了,他看着疲倦不堪的母親最後什麼也沒有說。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少年查拉就像深陷在一個泥潭當中,他無論如何掙紮都不可能幹幹淨淨、輕輕松松地掙脫出來。他既不能抛棄母親,又不能不繼續訓練戰犬,更加沒有來自父母深沉無私的愛。由于年齡不夠,哪怕他退學都找不到一份工作。在這個污濁的社會,他要學着生存,他能做的隻有盡量讓自己變得别太壞。

<h1 class="pgc-h-arrow-right">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h1>

查拉在學校裡有一個喜歡的老師,她叫卡米拉。卡米拉早就應該退休,但一直在教學。當學校決定将查拉送去勞教所時,卡米拉據理力争,她的固執惹怒了許多老師,招來很多不滿,甚至被逼強制退休。在最後的會議上,卡米拉這樣說:

"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需要4樣東西:家,學校,嚴厲和愛。但是走出校門,就要面對社會百态。作為一個老師需要知道,外面有什麼東西正等着他們。過去生活比現在簡單多了,我也清楚地知道給學生們準備什麼,但現在,我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别給他們準備什麼。"

卡米拉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她見過太多像查拉一樣的學生,也深知一旦送去勞教所,也許就意味着查拉再也不能走到正常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你想要一個少年犯,就用對待少年犯的方式去對待他。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好像一直沒有定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虎媽貓爸、賞識教育、溺愛教育和否定式教育等形式。在學校也存在着自由教育、自然教育、專業教育等形式。但是無論哪一種教育,都沒有說要把孩子往"少年犯"的道路上引導。

查拉一系列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他無可奈何、無法解決的殘酷現實問題,如果學校在此時選擇放棄他,把他轉到勞教所,那就是在他已經十分不幸的人生當中又将他往深淵中推了一把。這些絕對不是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飛不起來的童年》:十一歲的不良少年,擔負着三十一歲的責任家庭——學校——家庭,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家庭是一所獨立的國小校,社會是一所複雜的大學校,社會影響着學生當父母不負責任,社會充滿不良誘惑,老師是歸正學生人生道路的最後一道力量

老師應該在學生的人生中點燃一盞明燈,所照亮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方向。

什麼"優秀的學生"呢?也許他應該是成績突出。但是,教育一開始存在的意義并不是為了考高分。竊以為,隻要教育能夠讓一個人會思考、不無知、不作惡,那麼這個學生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培養一名優秀的學生,絕對不能僅僅依靠老師,家庭和社會也是關鍵因素。好比最近熱映的電影《誤殺》中有一句台詞:"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少年素察在邪惡之路上一步步堕落,這與他失職的父母和貧富懸殊、公權濫用的社會脫不開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