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作者:格蕾絲的自留地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文|Ms格蕾絲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洗稿搬運是無恥的行為!

苔絲說:“貞潔這個東西,一旦失去就永遠失去了嗎?她如果能将過去掩蓋起來,她也許就可以證明這是錯誤的,有機的自然都有使自己恢複的能力,為什麼唯獨處女的貞潔就沒有呢?”——引自小說《苔絲》

《苔絲》是歐美國家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但這本書在出版前卻是屢經磨難。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苔絲被騙奸并生下私生子的情節是不容許公開出版的,這導緻原稿被多家出版社拒絕。

作者哈代不得不做出妥協,删除了這部分内容以及其它一些略為敏感的内容後,《苔絲》才得以在1891年以每周一期的連載形式與讀者見面。

即使遭到了閹割,但《苔絲》在連載後還是大受歡迎,很快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一年之内連續再版5次。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時代背景決定了傳統貞操觀對苔絲的殺傷力

《苔絲》的副标題是“一個純潔的女人”,“純潔”是作者哈代對筆下主人公苔絲的定義,同時也是争議的焦點所在。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的貞操被視為丈夫的特權,女人失貞就意味着不潔。

正如哈代所說,苔絲是否是個純潔的女人在書中議論最多,但無論争議再多,哈代始終保留了這個副标題。

從表面上看,失貞又殺人的苔絲确實算不上是個“純潔”的女人,而争議也表明了大多數人隻認可這兩個字的表面含義,但哈代卻用苔絲的人生悲劇重新定義了“純潔”。

17歲的農家少女苔絲被富家少爺艾利克斯玷污,但自尊心讓她不願做艾利克斯的情婦,但苔絲還是受到了傳統貞操觀念的影響,她因失貞而懷有罪惡感、自卑感和内疚感。

在與安吉爾相愛後,這幾種複雜情緒的沖撞在苔絲的内心深處達到了頂點,苔絲起初不敢接受安吉爾的感情,而在接受了他的感情後心情更為沖突,她不顧母親的反對,寫了一封信向安吉爾坦白自己的過去,可她在慌亂中把信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爾根本沒有看到。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苔絲懷着忐忑的心情與安吉爾結為夫妻,在新婚之夜,安吉爾告知苔絲,他曾與一個比自己年長許多的女人有過48小時的放縱,天真的苔絲原諒了丈夫,同時她也向安吉爾吐露了自己的秘密,在苔絲看來他們之間扯平了,但沒想到安吉爾卻不肯原諒妻子。

苔絲純潔的形象在安吉爾心中幻滅了,他對新婚妻子失貞的事情耿耿于懷,而安吉爾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種痛苦,于是選擇了逃避,安吉爾在給苔絲留下一筆生活費後離開了。

在離開前,安吉爾告訴苔絲,也許有一天,他會接受和她一起生活,但是在他來找她之前,讓她不要主動去找他。

讀罷《苔絲》後,讀者普遍會産生這樣一種看法,艾利克斯和安吉爾充當了傳統貞操觀的代言人,一個在肉體上掠奪,另一個在精神上壓榨,他們聯手把苔絲送上了命運的絞刑架。

然而直到多年以後,我拜讀了《追風筝的人》,特别是武志紅先生為這本書所寫的一篇書評後,我才領悟到造就苔絲人生悲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充當愛情和親情的雙重炮灰導緻苔絲走上了毀滅之路

武志紅在書評中這樣寫道:“許多人會感動于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聽上去,這是多麼忠誠的愛。然而,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讨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這種情感的贊譽。因為,這讓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腦海盤旋的一個詞彙——愛的炮灰。”

苔絲和哈桑本質上是一類人,他們都在情感關系中充當了炮灰,而苔絲和哈桑有什麼共性呢?

苔絲的第一重身份:愛情的炮灰

先說哈桑,他生來就是仆人,還有兔唇的生理缺陷,最重要的是哈桑沒有機會上學,他不識字,這一切導緻哈桑在同齡人阿米爾少爺面前總是自卑的,自卑又導緻他在情感關系中成為了弱勢的一方,從對阿米爾說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開始,哈桑逐漸走上了炮灰之路。

再來談苔絲,父親是整天醉醺醺而又脾氣暴躁的小販,母親是忍氣吞聲的家庭主婦,盡管有着驚為天人的美貌,但在安吉爾這個牧師的兒子面前,家境貧寒而又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苔絲心态是自卑的,而在與安吉爾相愛後,失貞的事情又加重了她的自卑感,這導緻苔絲和哈桑一樣,在感情關系中始終處于弱勢的一方。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那封在婚禮之前誤塞入地毯下面的信,說明了苔絲心情的忐忑,更說明了她渴望得到安吉爾的諒解;而在被安吉爾抛棄後,苔絲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去做苦工,她為了不辱沒安吉爾上等人的身份和名聲,沒有使用克萊爾的夫姓,而是堅持使用自己的名字;這一切都表明了在苔絲心中,安吉爾的重要性已然超過了她自己。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苔絲和哈桑基于出身寒門、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等種種因素,導緻了他們見識淺薄,無法做到在精神上自給自足,需要依賴他人而生存。

而依附關系一旦形成,弱勢的一方更渴望長期維持這種關系,但他們因為心态自卑,便寄希望于通過付出來換取别人的認同(愛),進而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然而,對于弱勢的一方而言,随着付出不斷增加,通常是越來越把握不好尺度,随着而來的便是在情感關系中逐漸淪為炮灰,從付出更新至犧牲,直至最後徹底走上獻祭之路。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苔絲的第二重身份:親情的炮灰

炮灰之路不是一天煉成的,付出、犧牲再到獻祭,哈桑如是,苔絲也不例外。

哈桑隻在與阿米爾的友情關系中充當了炮灰,而苔絲比他更悲慘,不但在愛情關系中充當了炮灰,還同時在親情關系中充當了炮灰。

苔絲的父母貧窮而又虛榮,當得知可能與富有的德伯家是親戚後,他們計劃讓苔絲去認親,其實真正打算的是通過女兒的美貌攀附一門好親事,進而改善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然而苔絲不願這樣做,身為長女的她渴望用辛勤的勞動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苔絲代替醉酒不醒的父親、與弟弟趕着馬車去趕集,出售快要過季的蜂箱,但路上出了車禍,這場車禍奪去了家中那匹瘦弱老馬的性命,導緻父親無法再從事流動小販的生意了。苔絲自認是家裡的罪人,随後她遵照父母的意願,前往德伯家裡去認親。

伯德太太的兒子艾利克斯見到苔絲後便被她迷住了,他摘下園子裡的草莓喂給苔絲吃,苔絲對他的舉動有些反感,但為了家人的生計着想,她還是吃下了那顆草莓,随後接受了艾利克斯的安排,在他家的養雞場裡工作。

在這裡,草莓具有隐喻作用,接受草莓代表苔絲從此走上了炮灰之路,但在最初為家人充當炮灰的時候,苔絲明顯還是有些不甘心的。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在被艾利克斯玷污後,自尊心令苔絲選擇了離開,她回到了家鄉并很快生下了私生子。流言蜚語令苔絲難以立足,在這個可憐的孩子不幸夭折後,苔絲離開家鄉來到了一家奶牛場工作,她在這裡結識了安吉爾,随後與之相愛并結為夫妻。

在新婚被迫分居後,苔絲隻能投奔父母,但苔絲不願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家人,更不願意留在村子裡遭受更多的非議,她把安吉爾留下的生活費的一半給了父母,再次離開了家鄉。

從苔絲的舉動中不難看出,盡管自己處境艱難,但苔絲更顧慮的卻是家人的需求,而随着心态的轉變,苔絲的炮灰之路開始從付出向犧牲過渡。

苔絲守着丈夫那句空泛的承諾,苦苦等待着他回心轉意,但安吉爾在給苔絲寄了一次錢之後,音訊全無。苔絲不知道,身在巴西的安吉爾生了一場嚴重的熱病,差點死去。

苔絲在收到安吉爾寄來的這筆錢的同時也收到了母親的來信,家裡人以為她現在過着富有的生活,向她要錢修繕房屋以及其它一些開支的費用。苔絲把手裡僅有的大部分的錢寄給了母親,當她花完了最後一點積蓄的時候,隻好去幹最苦最累的活。

因為心愛的人音訊全無,無依無靠的苔絲不得不把家人當成了最後的情感寄托,但在苔絲一次又一次的傾囊相助後,她的家人卻變得越來越貪婪,而在他們不斷的壓榨下,苔絲徹底放棄了掙紮,從付出開始走向了犧牲。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父親的死成為了壓垮苔絲的最後一根稻草,随後房租到期,村民把她們一家人趕出了村子,一直沒有安吉爾的消息,苔絲又不忍心看着母親和弟妹們流落街頭,走投無路的她接受了艾利克斯的包養。

苔絲不斷地以自己的妥協和讓步來換取了家人的幸福,從甘心付出到隐忍犧牲再到最後無私獻祭,徹底完成了一個情感炮灰的毀滅之路。

一個純潔的女人為何不幸福?苔絲的悲劇就在于她的純潔,世界以痛吻她,而她卻始終報之以愛。

梳理苔絲的人生脈絡後不難發現,造就她人生悲劇的因素來自社會和人為兩方面,在世俗偏見的打擊下,以及愛情和親情的雙重裹挾下,這個命運坎坷的女人最終成為了受害者和犧牲品。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在我看來,哈代雖然以尖銳的筆調書寫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但仍不失為一位溫情的作家,至少他賦予了苔絲愛情,這是她悲苦而又短暫的人生中僅有的一抹亮色。

盡管安吉爾不是一個完全正面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充分暴露了人性中自私利己的一面,但必須承認安吉爾自始至終是愛着苔絲的,他的痛苦正是源于他對苔絲的愛。

安吉爾在一年多以後終于想通了,他找到苔絲的住所,可此時苔絲已做了艾利克斯的情婦,她隻能拒絕安吉爾。然而在安吉爾離開後,苔絲忍不住痛哭,艾利克斯的不斷嘲諷使她完全失去了理智,苔絲拿起餐桌上的刀子,刺向了他的心髒。

苔絲來到火車站,追上了即将離去的安吉爾,但他們并沒有逃跑的打算,而是在深山的某處閑置的房子裡一起躲避了六天,随後苔絲便被逮捕并執行了絞刑。

這六天是苔絲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愛情的甜蜜,同時也對不公的命運進行了反抗,幸福時光雖然短暫,但苔絲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做到了為自己而活。

《苔絲》的悲劇:毀滅純潔女人的是傳統貞操觀,還是炮灰精神?

寫在最後

在《苔絲》出版後,哈代又做過多次的調整,不但将最初删除的内容恢複原樣,還根據自己的思想變化對角色、時間、事件等做了反複的修改,直至1912年(初版發表11年後)才最終定稿。

哈代曾在《苔絲》初版的說明中這樣寫道——“我隻需補充一點:寫作本書的目的是完全真誠的,是企圖以藝術的形式表現一連串的真實事件。這本書說的是現在大家都感覺到而且想說的話;對于反對本書的意見和情緒,我隻好請求那些太高雅的讀者記住聖徒傑羅姆的一句名言:‘若是真理對誰有了冒犯,那就讓他冒犯好了,真理是不能掩蓋起來的。’”

即使是在今天,時代早已不同,但苔絲的故事仍然具有深刻的警世意義,這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哈代超越時代的眼光,正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小說中精華的部分得以保留,同時也賦予了這部傑作永恒的藝術生命力。

苔絲,一個純潔的女人。在品讀了她的人生故事後,不知你對“純潔”二字有何了解呢?

#翹楚讀書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