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https://image.netwin.cn/cms/2020/12/08-19-05-42708.mp3

【主播】

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欄目介紹】

《發現深圳》是讀創/深圳商報旗下一份有影響力的文化周刊,緻力于挖掘深圳不為人知的曆史,開設以來深受市民歡迎。現在我們将《發現深圳周刊》的内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于深圳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

【本期内容】

廣東人愛喝湯,一年四季都根據天氣的情況而決定喝什麼湯,合理地用湯水來調養身體。是以,當地人有句俗話:“飲湯好過飲藥”,也就是民間養生說的“藥療不如食療”。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廣東人的煲湯大法。

春夏秋冬話煲湯

◎廖虹雷

喝湯,廣東人說“飲湯”,深圳廣府人說“飲湯水”,客家人說“食順”。把湯水說成“順”,不知道前人是否形容飯前喝碗湯後,感到吃嚥“順暢”而取名之?筆者找不到有關文字記錄,隻曉得是客家人祖祖輩輩的口頭傳承說法。

近日報載,某權威衛生部門調查披露“北肥南瘦”的統計,說南方人特别是廣東人少胖子,其中一個因素與飲食習慣有關。也就是廣東人愛喝湯,一年四季根據天氣情況而決定喝什麼湯,合理地用湯水調養身體。是以,當地人有句俗話:“飲湯好過飲藥”,也就是民間養生說的“藥療不如食療”。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春天,陰雨綿綿,人體濕氣重,容易氣滞,乏力,無胃口,此時當地人喜歡煲葛薯赤小豆(或眉豆)豬骨湯,或者硬飯頭土茯苓蜜棗扇骨湯、黃豆雞骨草豬尾湯祛濕。夏天,驕陽似火,流汗多,體内消耗大,民間由煲老火湯改作煮清淡的“滾湯”,比如“滾”(煮)芥菜豆腐鹹蛋湯、紫菜蝦皮雜魚湯、冬瓜冬菜肉片湯、瑤柱節瓜痩肉湯、鹹菜花蛤肉粒湯、枸杞葉豬肝湯和蕃茄蛋花湯等,補充營養和水分。冬天,為“冬藏”時節,是一年中最佳滋補養生時機,是以深圳人重視“食補”。比如煲黨參北芪枸杞老雞湯、竹絲雞花旗參炖湯、魚肚鮑魚紅棗豬腱湯及水魚(甲魚)草雞瘦肉湯,甚至炖龍(蛇)虎(貓)鳳(雞)湯等等。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秋天呢?秋天喝什麼湯水?民諺雲:“立秋之日涼風至”,這個節氣預示着由酷夏向漫長的冬天轉換與過渡。在這段轉換和過渡的日子裡,天氣變化較為複雜,因而,深圳人根據天氣情況來決定秋季的湯水吃法。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從立秋到處暑,“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這個節令,意味着暑氣逐漸消退,暑天即将結束,故是以許多地方有“處暑寒來”的諺語。但是,我國地域遼闊,各地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地處亞熱帶的深圳,實際上天氣并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甚至有時炎熱的氣候不亞于大暑天。從立秋到秋分這期間的45天裡,仍然會持續高溫天氣,空氣濕度大,人們不僅感覺不到涼爽和秋燥,相反時常感到悶熱。這就是民間常說的“秋老虎猛過虎”。因而中醫學稱這段日子為“長夏”。清代顧鐵卿《清嘉錄》曰:“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曆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明确地指出處暑後還要經曆大約18天的流汗日。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農諺“秋老虎猛過虎”,除告誡人們不要輕視“秋暑”外,在飲食方面亦要格外注意:一則湯水要帶“祛暑熱”的成份,但又不是盛夏那種“寒涼湯”,喝的較為溫和的湯,比如五指毛桃瘦肉湯、淮山枸杞排骨湯、蓮藕花生龍骨湯、蚝豉菜幹扇骨湯、玉米紅蘿蔔骨頭湯和西洋陳腎筒骨湯等。二則,秋天真涼了,幹燥了。《飲膳正要》曰“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中醫認為人體和大自然一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氣溫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内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随之轉換。同時,鄉間習俗認為經過夏季強勞耕作的支出,這時恰好将收獲季節中的雞、鴨、魚、羊和稻米瓜菜,做些豐富的菜肴和煲一些滋補之湯水,補充營養,強健身體,以便抵禦即将到來的寒冷天氣。

為适時令,民間習慣吃一些既易消化,又能調理秋燥、平衡身體陰陽之湯水,比如煲木瓜花生蜜棗鳳爪湯、沙參玉竹茨實紅棗豬腱湯、瑤柱黃豆豬尾(腳)湯、菜幹蚝豉紅棗扇骨湯和椰子炖雞,等等。筆者在本文拟介紹兩款經濟實惠、家庭常吃用的本地老火湯,以抛磚引玉,求得吃貨們的點贊指教。

西洋菜陳腎蜜棗龍骨湯

在市場或超市買西洋菜1000克,去老葉須根,洗淨備用;豬龍骨(或筒骨)500克,斬件,用開水焯去血腥水,備用;陳腎(幹鴨腎)一個,熱水泡洗淨,備用;蜜棗1顆,紅蘿蔔一根去皮斬段,幹瑤柱3粒或八爪魚幹1條(虛寒的人加一小塊生姜或一塊果皮,咳嗽者可加5克南北杏)洗淨後,一起和龍骨放進燒開的瓦煲(約4升水)裡,大火煲至10分鐘,轉文火煲1小時,當骨湯飄香時再放進西洋菜,再大火燒10多分鐘轉小火煲約1小時,聞到特有的西洋菜骨頭湯的香味了,最後放少許鹽和幹貝素調味,即煲成一鍋老火西洋菜龍骨湯。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西洋菜土名叫水芹菜,因為菜的葉子像豆瓣般大小,故又名“豆瓣菜”。據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一位廣東商人在葡萄牙帶回的種子,随便撒在水田裡,很快蔓生,廣東人摘煮吃之,生津潤燥,非常适合當地氣候和當地人的口味,後來一下子在珠江三角洲傳種開來。廣東人稱葡萄牙人為“西洋人”,這種水芹菜便被叫做“西洋菜”。西洋菜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鈣、鐵、磷等多種元素,營養豐富,清熱涼血,具有祛火、滋潤心肺功效。作為湯料,經烹煮時又能吸附和緩解豬骨的油膩。煲好的湯是黃綠色的,湯味獨特,既甘香、鮮美、好喝,又起祛火潤躁作用,是深圳人在秋冬時節很喜歡選擇飲用的時令湯水之一。

菜幹蚝豉紅棗扇骨湯

蚝豉,是著名的沙井蚝曬幹的海味,它的肉營養豐富,含蛋白質45~57%,脂肪7~11%,肝糖19~38%,此外還有多種的維生素等,特别是蚝豉中所含的牛黃酸,有明顯的保肝利膽作用,素有“海底牛奶”之稱。常吃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降血脂、降血壓。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生蚝,治虛損,壯陽,解毒,補男女氣血,令肌膚細嫩,防衰老。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注意,這款菜幹蚝豉湯,不能用“鹹菜幹”代替白菜幹。“鹹菜幹”是用芥菜曬幹的,這種芥菜幹在曬制時加了少許鹽,是以它專門用作清熱、消咽炎的煲“鹹菜幹茶”,當涼茶飲用,而不能用作煲肉湯喝。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菜幹,是深圳農家自種的奶白菜,經開水燙成半生熟後,拿到太陽底下曬足十天半月的“幹白菜”。菜幹富含維生素和高纖維,和蚝豉煲湯後成為極有地方特色的一款湯水。現在社群較少人種菜和曬菜幹,可以到超市或者農貿市場購買;偶爾,遇見東莞、淡水、增城一些農婦挑着農家瓜菜來賣,亦可以買到比超市正宗的菜幹。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菜幹蚝豉湯的具體做法:選取新鮮上好的菜幹三四棵(約50克,菜幹太多,湯會澀味),用溫水泡半個多小時,泡軟的菜幹去除雜質,備用;拿七八個(約100克)幹蚝豉、3顆幹瑤柱及2個紅棗(去核),洗幹淨備用;買瘦肉或豬扇骨750克斬塊,在開水中淖去血腥水。然後,用瓦罉盛3000至4000升水燒開,把以上5項食材放進,大火燒開10多分鐘後,改為文火煲90多分鐘到120分鐘,見湯汁燒得金黃色、香氣四溢時,放少許海鹽和幹貝素調味。此湯由于菜幹吸附了扇骨溢出的油脂,湯水清香,不油膩;湯渣吃時,将一寸一寸長的菜幹和扇骨肉、蚝豉蘸着醬油吃,格外具家鄉風味,齒頰留香。菜幹蚝豉湯益脾健胃,平脂降壓、延年益壽,是深圳人傳統的一款食療湯品。

(作者為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