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如夢錄》記載,每逢農曆二月初二之日,為呈吉祥,官府、民間都以細面相贈,稱之為‘龍須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後來,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後,配菜肴同食,又稱焙面。

雪花龍須面,用細如發絲的面絲過油炸制,再撒上白糖、京糕、果脯,造型蓬松,入口香甜。這是天津筵席上的一道名菜,也是北方民間在“二月二龍擡頭”之日享用的美食甜品,人們相信細細長長的龍須面會給一年帶來好運。
這道美食流傳至今,天津女面點師商洪芳将龍須面抻到了極緻,5分鐘抻出3萬餘根細絲面,根根可以穿過針眼,力度輕柔而穩定。津沽雪花龍須面已被評為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商洪芳作為雪花龍須面的第三代傳人和面粉打了一輩子交道,她也正在緻力于更加健康的龍須面開發,讓傳統筵席美食步入當今生活。
女面點師偷師學藝
蒸得銀絲卷、抻得龍須面
商洪芳是天津為數不多的知名女面點師之一,在天津餐飲圈裡頗為知名。讓她成為名人的正是她那一手抻“龍須面”的絕技。
和面,涼水加鹽,倒入中筋面粉裡,揉面。1955年出生的商洪芳,幹活相當麻利,一闆一眼。雖然揉面是抻面的初級工序,但她從不讓徒弟經手,都是親自上陣。因為,龍須面要想細而不斷,全靠揉面揉得到位。揉好的面,饧至兩個小時,等面饧好,上來勁兒,緊接着就是遛條這道工序。
遛條的工序是個體力活兒。二斤的面團抻成,需要通過不斷的抻拉,将面抻拉均勻。“抓面兩頭,均勻用力,上下抖動。交叉換位,反複交叉,把面遛熟。”陶藝師要了解泥性,木匠懂得木性,面點師最大功夫就是通過手和面的接觸,把面團玩得爐火純青。整個工序中,遛條的時間最長,也是最累的。
最後一步是出條,也是龍須面制作過程中最具表演性質的環節。面點師将長條上案,兩手按條,左手向裡、右手向外,搓條上勁,提起兩頭,一抖一抻……動作不能慢,5分鐘内打14扣,出條37280根,這樣一套動作,商洪芳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不斷重複,無論是在外賓面前表演,還是給學生示範,從未失手過。
1978年年底,下鄉返城的商洪芳配置設定到天津烤鴨店的面案部。商洪芳所在的面案部主要負責烤鴨店的面點制作,隻做3種面點,荷葉餅、銀絲卷和鴨油包。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開始青睐精緻的菜品,銀絲卷成為隻能在飯館裡吃到的時髦面點,銀絲卷裡的面絲則是面點師手工抻出來的。“剛一上班,徒弟不能上面案,隻能在一邊看着。我特别好奇,這個銀絲卷裡面的絲是怎麼抻出來的。”師傅不讓摸案子,商洪芳就偷偷問前輩同僚。她趁着大家都下班了,跑回店裡,偷偷找一塊面一直練,從晚上9點練到淩晨三四點。
抻面技術的好壞直接決定着銀絲卷制作的品質。工作後的一周,師傅讓新來的徒弟們上案,商洪芳的表現讓師傅吃驚,别人要學一年的技術,這小姑娘一周就學會了,而且特别熟練。于是,剛來不久的小商姑娘成了面案部的主力,“那時候,烤鴨店的面點非常受歡迎,每天要用掉220斤面。”商洪芳回憶道,銀絲卷那時候算進階面點。過年的時候,她在婆家露一手,抻面、蒸銀絲卷,一掀起鍋蓋,滿院子飄香,鄰居都誇她是個巧媳婦。
1983年全國首屆烹饪技術比賽在北京舉行,天津選派3名選手1名助手組成代表團參加了比賽。其中,桃李園飯莊蔣文傑抻制的雪花龍須面,受到專家們的一緻贊揚,他被評為最佳面點師,失傳已久的雪花龍須面也重制江湖。商洪芳關注到了這個新聞,她心想這個技術和她抻銀絲卷裡的絲有相同的地方,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去學學這門絕技。
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商洪芳拎着糕點、螃蟹,去拜訪了蔣文傑師傅。蔣文傑聽說同行來請教雪花龍須面的技藝,并沒有答應,隻是告訴商洪芳要“打13扣”。打扣是抻面技術的行話,面條折疊一下是一扣,13扣就意味着比銀絲卷要多打5扣,出條的數量是2的13次方,也就是1.8萬餘根。至于如何将細如發絲的面條入鍋炸,蔣師傅并沒有明說。後來商洪芳才知道,炸制是這道菜的秘密核心,輕易不外傳。有經驗的師傅,下鍋後的龍須面還是直的,非常美觀。
來自山東的精緻面點
用海河水才能抻出來如雪面絲
“龍須面”是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相傳是從山東抻面演變出來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随着漕運的發展,山東抻面技術傳入天津。到了清代,天津的餐飲業已經相當發達,在南運河碼頭附近的侯家後、歸賈胡同一帶成為著名的餐飲聚集區,天津自己的菜系也開始形成,著名的飯館“八大成”,每日顧客盈門。
龍須面制作技藝傳入天津後,各大名廚競相将龍須面向精細化發展,經過幾代研制出了“細如發絲”的特殊制作技藝,特别适用于溫油炸食,酥脆可口,入口即化。再撒上白糖、京糕和果脯,味道香甜,因為白糖如雪故起名“雪花龍須面”。天津雪花龍須面不同于山東龍須面的粗放,也不同于江南地區的點心“茶馓子”。民國時期,雪花龍須面在天津各大飯館流行起來,并成為筵席、甚至滿漢全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食品。
炸後的龍須面,三四根面絲可以同時穿入針眼
1999年,商洪芳在餐飲大賽上表演抻面技藝
商洪芳向蔣文傑請教了雪花龍須面的做法,一有時間就偷偷練習。在後來的企業教育訓練中,蔣文傑到天津烤鴨店授課,商洪芳正式學習了整套技術,并将抻面打扣增加到14扣。在次年的餐飲大賽中,她還獲得大獎。雪花龍須面是一道技術含量很高的面點,需要操作者對食材有着深度了解。一次,商洪芳到上海參加比賽,用當地的水去和面,怎麼也不成形。隻好把面團放進冰箱冷凍,然後再用手一點點把面團揉饧。整整一夜,面團才達到抻面的效果。
“面粉和水是龍須面的關鍵,天津的水質偏硬,這卻是抻面的最好材料。”從那時起,商洪芳開始留心面粉、水等食材對抻面的影響,逐漸摸索出來一套詳細的制作技藝。在筵席上,雪花龍須面是一道佐餐的甜品,但很難進入日常餐桌。按照商洪芳的想法,龍須面可煮、可炸、可蒸,需要開發不同配方的面粉。如今,商洪芳将龍須面技藝教給兒子劉士晨。80後的劉士晨是中華職專的面點老師,對中西面點頗有研究。商洪芳也希望借助更年輕的視角和她一起開發新一代的龍須面。
用龍須面制成的筵席大菜
雪花龍須面
龍須面炸至酥脆,撒上白糖、京糕、果脯。用蔬菜雕刻出龍頭、龍尾作為裝飾。雪花龍須面在民國時期,就在天津各大飯館流行起來,并成為筵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菜品。
鯉魚焙面
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置而成。這道菜,除了糖醋熘魚的味道鮮美,妙在一道菜肴有兩種食趣。有“先食龍肉,後食龍須”的美稱。
————————
歡迎關注小日子微信公衆号(xiaorizi_tj),一起發現天津的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