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作者:天津的小日子

明代《如梦录》记载,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之日,为呈吉祥,官府、民间都以细面相赠,称之为‘龙须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后来,不断改进,过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又称焙面。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雪花龙须面,用细如发丝的面丝过油炸制,再撒上白糖、京糕、果脯,造型蓬松,入口香甜。这是天津筵席上的一道名菜,也是北方民间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享用的美食甜品,人们相信细细长长的龙须面会给一年带来好运。

这道美食流传至今,天津女面点师商洪芳将龙须面抻到了极致,5分钟抻出3万余根细丝面,根根可以穿过针眼,力度轻柔而稳定。津沽雪花龙须面已被评为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洪芳作为雪花龙须面的第三代传人和面粉打了一辈子交道,她也正在致力于更加健康的龙须面开发,让传统筵席美食步入当今生活。

女面点师偷师学艺

蒸得银丝卷、抻得龙须面

商洪芳是天津为数不多的知名女面点师之一,在天津餐饮圈里颇为知名。让她成为名人的正是她那一手抻“龙须面”的绝技。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和面,凉水加盐,倒入中筋面粉里,揉面。1955年出生的商洪芳,干活相当麻利,一板一眼。虽然揉面是抻面的初级工序,但她从不让徒弟经手,都是亲自上阵。因为,龙须面要想细而不断,全靠揉面揉得到位。揉好的面,饧至两个小时,等面饧好,上来劲儿,紧接着就是遛条这道工序。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遛条的工序是个体力活儿。二斤的面团抻成,需要通过不断的抻拉,将面抻拉均匀。“抓面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把面遛熟。”陶艺师要了解泥性,木匠懂得木性,面点师最大功夫就是通过手和面的接触,把面团玩得炉火纯青。整个工序中,遛条的时间最长,也是最累的。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最后一步是出条,也是龙须面制作过程中最具表演性质的环节。面点师将长条上案,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动作不能慢,5分钟内打14扣,出条37280根,这样一套动作,商洪芳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不断重复,无论是在外宾面前表演,还是给学生示范,从未失手过。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1978年年底,下乡返城的商洪芳分配到天津烤鸭店的面案部。商洪芳所在的面案部主要负责烤鸭店的面点制作,只做3种面点,荷叶饼、银丝卷和鸭油包。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青睐精致的菜品,银丝卷成为只能在饭馆里吃到的时髦面点,银丝卷里的面丝则是面点师手工抻出来的。“刚一上班,徒弟不能上面案,只能在一边看着。我特别好奇,这个银丝卷里面的丝是怎么抻出来的。”师傅不让摸案子,商洪芳就偷偷问前辈同事。她趁着大家都下班了,跑回店里,偷偷找一块面一直练,从晚上9点练到凌晨三四点。

抻面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银丝卷制作的质量。工作后的一周,师傅让新来的徒弟们上案,商洪芳的表现让师傅吃惊,别人要学一年的技术,这小姑娘一周就学会了,而且特别熟练。于是,刚来不久的小商姑娘成了面案部的主力,“那时候,烤鸭店的面点非常受欢迎,每天要用掉220斤面。”商洪芳回忆道,银丝卷那时候算高级面点。过年的时候,她在婆家露一手,抻面、蒸银丝卷,一掀起锅盖,满院子飘香,邻居都夸她是个巧媳妇。

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技术比赛在北京举行,天津选派3名选手1名助手组成代表团参加了比赛。其中,桃李园饭庄蒋文杰抻制的雪花龙须面,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扬,他被评为最佳面点师,失传已久的雪花龙须面也重现江湖。商洪芳关注到了这个新闻,她心想这个技术和她抻银丝卷里的丝有相同的地方,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去学学这门绝技。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商洪芳拎着糕点、螃蟹,去拜访了蒋文杰师傅。蒋文杰听说同行来请教雪花龙须面的技艺,并没有答应,只是告诉商洪芳要“打13扣”。打扣是抻面技术的行话,面条折叠一下是一扣,13扣就意味着比银丝卷要多打5扣,出条的数量是2的13次方,也就是1.8万余根。至于如何将细如发丝的面条入锅炸,蒋师傅并没有明说。后来商洪芳才知道,炸制是这道菜的秘密核心,轻易不外传。有经验的师傅,下锅后的龙须面还是直的,非常美观。

来自山东的精致面点

用海河水才能抻出来如雪面丝

“龙须面”是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相传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随着漕运的发展,山东抻面技术传入天津。到了清代,天津的餐饮业已经相当发达,在南运河码头附近的侯家后、归贾胡同一带成为著名的餐饮聚集区,天津自己的菜系也开始形成,著名的饭馆“八大成”,每日顾客盈门。

龙须面制作技艺传入天津后,各大名厨竞相将龙须面向精细化发展,经过几代研制出了“细如发丝”的特殊制作技艺,特别适用于温油炸食,酥脆可口,入口即化。再撒上白糖、京糕和果脯,味道香甜,因为白糖如雪故起名“雪花龙须面”。天津雪花龙须面不同于山东龙须面的粗放,也不同于江南地区的点心“茶馓子”。民国时期,雪花龙须面在天津各大饭馆流行起来,并成为筵席、甚至满汉全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食品。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炸后的龙须面,三四根面丝可以同时穿入针眼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1999年,商洪芳在餐饮大赛上表演抻面技艺

商洪芳向蒋文杰请教了雪花龙须面的做法,一有时间就偷偷练习。在后来的企业培训中,蒋文杰到天津烤鸭店授课,商洪芳正式学习了整套技术,并将抻面打扣增加到14扣。在次年的餐饮大赛中,她还获得大奖。雪花龙须面是一道技术含量很高的面点,需要操作者对食材有着深度了解。一次,商洪芳到上海参加比赛,用当地的水去和面,怎么也不成形。只好把面团放进冰箱冷冻,然后再用手一点点把面团揉饧。整整一夜,面团才达到抻面的效果。

“面粉和水是龙须面的关键,天津的水质偏硬,这却是抻面的最好材料。”从那时起,商洪芳开始留心面粉、水等食材对抻面的影响,逐步摸索出来一套详细的制作技艺。在筵席上,雪花龙须面是一道佐餐的甜品,但很难进入日常餐桌。按照商洪芳的想法,龙须面可煮、可炸、可蒸,需要开发不同配方的面粉。如今,商洪芳将龙须面技艺教给儿子刘士晨。80后的刘士晨是中华职专的面点老师,对中西面点颇有研究。商洪芳也希望借助更年轻的视角和她一起开发新一代的龙须面。

用龙须面制成的筵席大菜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雪花龙须面

龙须面炸至酥脆,撒上白糖、京糕、果脯。用蔬菜雕刻出龙头、龙尾作为装饰。雪花龙须面在民国时期,就在天津各大饭馆流行起来,并成为筵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菜品。

津沽雪花龙须面|二月二吃百年前的筵席甜品

鲤鱼焙面

由糖醋熘鱼和焙面两道名菜配置而成。这道菜,除了糖醋熘鱼的味道鲜美,妙在一道菜肴有两种食趣。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的美称。

————————

欢迎关注小日子微信公众号(xiaorizi_tj),一起发现天津的生活之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