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涉縣知縣李毓珍為什麼被太平軍林鳳祥殺死在城外的茄子地裡?

作者:清漳兩岸
涉縣知縣李毓珍為什麼被太平軍林鳳祥殺死在城外的茄子地裡?

九月的娲皇宮,正是山青水綠,遊人如織的最好時節,再加上河北省的旅發大會正在涉縣隆重舉行,更是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目光。

作為太行紅河谷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娲皇宮自然會盛裝待客,“倚岩鑿險,傑構淩虛”的吊廟,“銀鈎鐵畫,天下絕奇”的摩崖刻經,在人們盡情欣賞“華夏始祖”之地的時候,可能會忽略立于娲皇閣南面石階下的那一通石碑,更不會注意到石碑上面的文字:欽加知州銜邑侯李大老爺(印)毓珍功德碑。如果您仔細檢視碑文,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娲皇宮能夠保留到現在,都與這個叫李毓珍的知州有關。

李毓珍是誰?娲皇宮和他有什麼關系?

清光緒版的《續修崞縣志》中這樣記載:“李毓珍,号樸亭,上陽武人。道光乙巳進士,知河南原武縣,尋補涉縣令。”

從這簡短的一句介紹中,我們可以探知李毓珍的大緻情況。一八零四年四月初二,李毓珍出生在山西省代州崞縣上陽武村,現在那裡已經更名為忻州原平市大牛店鎮上陽武村。據有關資料介紹,上陽武村在古代曾是一處戰略要地,北宋名将楊業在那裡駐紮過。李氏在陽武村是一家望門大族,李毓珍在家排行老二,先是取得了學廪膳生的資格,後來又參加鄉試和會試,分别取得了第十二名和第一百八十二名的成績,最後在道光乙巳年(1845年)殿試中取得第三甲第十九名,随即走上仕途,先是被欽點知河南原武縣,後來涉縣知縣的位子空缺,他便走馬上任,開始了自己短暫而悲壯的涉縣之旅。

從呱呱墜地到取得功名,李毓珍用了41年的時間,用現在的眼光看,可謂漫長,但這漫長的時光也讓李毓珍擁有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和信念。

到涉縣後,他快刀斬亂麻,以政治家的胸襟很快就讓涉縣變了一個模樣。“折獄明決,剔弊除奸,不避權貴。邑有惡豪某,久為民害,珍置諸法,黨惡于是胥斂。城南漳水為患,捐修石堤禦之,泛濫患息。又倡修涉陽書院,延師訓課。歲饑,開倉赈濟。在官數載,惠政多端。”從清光緒版《續修崞縣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已經年過不惑的李毓珍的确有着很大的執政魄力,撥亂反正,收拾黑社會,治理水患,開辦教育,開倉赈災,很快就樹立了自己的形象,得到了老百姓的擁戴,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被朝廷加銜一級,是一個擁有知州銜的知縣,這也就解釋了碑文上為什麼是知州而不是知縣的原因。

在清代,知縣乃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相當于現在的縣委書記,而知州應該比知縣高一級,可見那時候的李毓珍春風得意,仕途一片光明。

如果不是娲皇宮的意外被焚,也許李毓珍會和其他的知縣一樣,淹沒在曆史的隻言片語之中,而恰恰是娲皇宮的重修,把他和涉縣的旅遊緊緊的聯系到了一起。

鹹豐二年(1852年)三月十五日,因人們祭祀不慎,樓閣失火化為灰燼。

可以想象,在那樣的一個峭壁上,一座木質的樓閣被大火吞沒,搶救幾乎是不可能的。涉縣早年一直缺水,連老百姓的飲用水都靠地窖裡的雨水,更别說在那樣的一處峭壁上,即便能夠保留一點點雨水,也是杯水車薪。眼看着那樣精美的樓閣毀之一炬,無論是誰,都會惋惜得跺腳跟。

也許不願意看到那樣的樓閣被毀,也許是民間的請願。鹹豐二年七月,李毓珍開始籌備娲皇宮的重建,“調錢糧、撥民夫、擇木石、就原基、仿舊閣”。在建期間,李毓珍不但派專人在這裡監工,而他自己也經常來工地視察。并建設性地把以前的主閣樓依貼山崖絕壁增建為三層,突顯“奇”“險”。尤其用九根鐵鍊将三閣樓與山體相系在一起,延續了“吊廟”的風格,而名字也由之前的娲皇頂、娲皇閣、娲皇廟更名為娲皇宮。一年之後,娲皇宮工竣落成,再現崛然輝煌,人稱“重樓起霧”、“吊閣生鳳”之壯觀。

今天,當我們站在娲皇宮的最高端,俯瞰腳下的土地,也許會有和李毓珍一樣的心情,山河壯麗、芸芸衆生、人間大美,身為涉縣父母官的李毓珍,可能會有比我們更多的感慨。為了表達對娲皇宮的喜歡,他還親自撰寫了《重修停骖宮記》,一抒胸中豪情。在鹹豐二年的九月份,他還和好友梁溪鄒廷貴、海昌李霖等人,在這裡飲酒賦詩,被後人稱為“寅友詩會”,留下很多精妙的詩篇。

如果世間一直這樣風和日麗該有多麼美好,但讓李毓珍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危及生命的災難正在悄悄地向他走來。

1853年,太平軍将領林鳳祥部揮師北伐,達長治、潞城、黎城。8月24日,出響堂鋪而下,将縣城團團包圍,縣令李毓珍率駐兵及民壯近千人拼死抵禦。太平軍破城而入,李毓珍自城上而下,率衆與太平軍混戰在城街,一時,街頭屍體遍橫。最後,李毓珍及50餘随從被擒,均殺死在城外的茄子地裡。

刊于《涉縣志》上的這一段文字,讓我們的心緊緊地收縮起來。想當年,正是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地處偏遠之地的涉縣也不能置身于這場運動之外。作為涉縣一把手的李毓珍,在大敵來臨之前,沒有像潞城知縣段金瓯和黎城知縣李鐘傑那樣灰溜溜地逃走,而是選擇了率衆抵抗,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奮勇殺敵,完美地诠釋了一介文士的峭峻風骨。

如今的那片茄子地,可能早就被那些無情的山洪沖走了吧?每次想到涉縣1996年和2016年的兩次洪災,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李毓珍的“城南漳水為患,捐修石堤禦之,泛濫患息”。在這片土地的風雨中,無論何時,都會有他李毓珍的身影。

前幾天刷抖音,我忽然看到一條尋人啟事,尋人者是李毓珍在原平市陽武村的後人,而尋找的卻是李毓珍在涉縣的後人。原來在陽武村家譜的記載中,李毓珍除了老家的家室之外,在涉縣還有另外一個家室,其後人可能還生活在燕趙這片土地上,如果是這樣,也不負李毓珍對涉縣作出的貢獻了。

李毓珍殉職後,同治皇帝下旨:“追予河南涉縣陣亡知縣李毓珍于死事地方暨原籍建立專祠。”于是,便有了娲皇宮上的李毓珍功德碑,至今,也有168年的曆史了。

涉縣以前一直隸屬于河南彰德府,隻是後來才隸屬河北了,但不管涉縣隸屬于哪裡,李毓珍都應該屬于涉縣,這裡有他的追求,有他的生命,還有他的娲皇宮。如果他地下有知,當年簡陋的娲皇宮現在已是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該是怎樣的心情呢?(作者:佛劉)

本文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