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年局變之天朝迷夢

作者:車轍李

1841年7月的一天,江蘇鎮江。兩位老朋友相會,本來打算對榻共語,但是他們卻沒有老友相逢的愉悅與興奮,有的隻是共同的悲憤與無奈,隻能相對無言,一夜無眠,正所謂“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

第二天,其中一位遣戍伊犁,他就是林則徐,另一位是魏源。臨别之際,他接受了林則徐在廣州組織編寫的西方國家資料《四洲志》并開始進一步搜集資料,編著《海國圖志》,以喚醒國人,了解世情,挽救危亡。

千年局變之天朝迷夢

魏源

一年後,《海國圖志》成書。該書全方位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曆史、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風土等各種情況,不少造炮制船這樣的近代軍事科技資料也彙聚書中。

千年局變之天朝迷夢

這本希望創造奇迹最後卻沒能發揮應有作用的書,其著作着一句簡短的話“師夷長技以制夷”道出了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國家前途的思考。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中長大的魏源看到了堅船利炮的力量,也隐約看到了近代化國家在制度上的長處。他主張在廣州設立造船廠和兵工廠,延聘法國和美國工程師督造,并教授船隻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然而寄寓着救國圖強夢想的《海國圖志》遭遇了空前的冷遇。當時中國識字者至少有300多萬,然而卻少有人去讀這本書,更别說認真領會書中的深刻内涵。魏源沒有想到,這本書的知音竟在日本,日後竟啟蒙與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窄窄的海峽,隔開了中日兩國。雙方對于民族危機反應的差距,甚至遠比一道海峽寬闊得多。

19世紀中葉的中國政治氣候中還缺乏日本那種向敵手學習的勇氣,救國的緊迫性還無法改變傳統思維的慣性,1840年的堅船利炮無法驚醒一個傳統過于深厚的天朝迷夢,變革連萌芽都沒産生就已結束。

鴉片戰争結束時,道光帝已經60歲了,他希望耳根清淨,讨厭聽到不好的消息,當得知英軍撤出了長江之後,道光皇帝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軍,以節省軍費。大清官場中多是“聰明人”,懂得以皇上的喜惡為好惡,對許多人來說,“前程”比什麼都重要。至于“英夷”,不過是帝國曾經面對的小小麻煩,在“聖上天威”震懾下,再稍稍“懷柔”感化一下,敵人不是乖乖退走了嗎? 不是又可以安享富貴了嗎? 戰争結束了,中國的一切又回到原點,清政府的軍政大員彈冠相慶。

大清的統治者費盡心力也要讓社會經濟運作于原有的自然經濟的軌道上,中國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近代社會轉化的機遇一次次喪失,近代化道路看似近在眼前,實際遙不可及。在鴉片戰争前,中國可耕田地越來越少而人口越來越多,人口的增長速度使人民生活日益窘迫。鴉片戰争後,湧入的鴉片、外國商品和大量的賠款使整個中國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每年進來海量鴉片和其他商品,流出去巨額白銀,又造成銀貴錢賤。土地兼并也日益嚴重。以廣西金田村為例,地主占有土地高達85%以上,地租一般是50%到70%,有的甚至高達80%。與此同時,官吏的腐敗和剝削讓農民日益無法忍受,最終釀成了席卷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

1843 年,廣東花縣一位 29 歲的老童生第四次落榜,連秀才都沒有考中。名落孫山的故事在中國千餘年科舉考試中無數次地上演過,許多人經此打擊,要麼鼓勇再戰,至死方休;要麼回鄉耕讀,别操他業。但這位的反應卻着實有些與衆不同,他沮喪,憤怒,但并不無奈。他大喊:等我自己來開科取天下士吧!

1844 年,洪秀全與同窗好友馮雲山開始了在廣西的傳教活動。其間,洪秀全同廣東緻力于學習基督教來完善“拜上帝會”的教義、儀規,曾在廣州羅孝全禮拜堂學習4個月。而馮雲山則主動留在廣西開始組織宣傳工作。數年之間,“拜上帝會”在廣西紫荊山區的幾個縣迅速發展,參與者日衆,影響甚至傳播到廣東。

千年局變之天朝迷夢

1851年1月11日,正是洪秀全生日,廣西金田村豎起了太平旗。不久,洪秀全稱天王,建立太平天國。

一時之間,太平天國的黃旗遍布東南各地,東南一隅換了新主人。大清帝國賴以維持生命的江南漕運癱瘓,南北交通被截斷,它面臨着自定鼎中原以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

1853年3月18日,随着一聲巨響,南京儀鳳門的城牆被地雷轟塌,林鳳祥率部先登儀鳳門,無數黃旗迅速由缺口湧人城中,欽差大臣兩江總督陸建瀛被殺。3月19日,太平軍破内城,斬江甯将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等,攻占南京。

3月29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楊秀清率領各部将士到岸邊恭迎洪秀全,在一片歡呼聲中,洪秀全第一次進入南京,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

初入南京,太平天國大有新氣象,整頓部伍,嚴明軍紀,規範秩序。不久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将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土地夢以法令的形式予以頒行。然而,“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社會理想,不啻為帶有原始社會特點的絕對平均主義,與當時世界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在這樣的基礎上顯然很難生長出近代化的國家和社會。理想與空想,就這樣奇異而自然地結合在19世紀中後葉中國農民的夢想天堂中。

太平天國為什麼會失敗?這是一個引發後世無數學者思考的問題。其中,上司層大興土木、驕奢淫逸以及内部的權力争鬥,都是導緻其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國背離了自己所宣揚的“平等”,迅速蛻變成一個腐朽的封建王朝,直到最後的崩潰,前後不過10餘年。

1856年,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上司和軍事力量,原有的對清朝的戰略優勢不複存在,戰局急轉直下。1864年6月,曾國藩上司的湘軍攻占天王府。

千年局變之天朝迷夢

馬克思

曾對太平天國寄予熱烈期望的馬克思,在太平天國失敗的幾年前寫下了以下的文字:

“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給予群眾的驚惶比給予統治者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對症停滞腐朽,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

徒有一部适應潮流的《資政新篇》,太平天國無法施行,清政府不願施行,更重要的是沒有能夠施行的階層。然而,正是太平天國起義使得一部分人終于從“河晏海清”的迷夢中驚醒了。

讀書有感:鴉片戰争,英國的堅船利炮把中國的國門打開,西方的商品湧入中國,近代化的先進思想、生産方式也漸漸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中,而天朝統治者選擇視而不見,棄之為鄙夷。自以為天朝上國上等民族,對敵人視為“英夷”,把盲目自大演繹的淋漓盡緻,敵人的強大軍事力量的拳頭打在臉上并未讓清政府上下醒悟。大清官場中多是“聰明人”,“前程”比什麼都重要,讓他們去拼命,會有萬萬種綏靖理由。

腐朽沉淪的時代,依稀還有睜眼看世界的人,魏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海國圖志》本意是啟蒙國人看世界,卻遭冷遇,讀書人都在考科舉,讀八股文,隻為仕途,哪有閑心看關于外國的書。心酸的是隔海相望的日本卻因《海國圖志》啟蒙心智,開始接受改革--明治維新,為日本的近代化程序推進的一大步,中國與日本的差距逐漸拉大,也為後來的曆史恥辱埋下伏筆,為魏源悲歎。

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民不聊生,爆發農民起義。洪秀全、楊秀清用西方的先進思想武裝了頭腦,卻建立了原始社會的均等社會,建立了封建的社會制度。“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滿足了廣大農民的願望,可落後的生産資料很難支撐空想的社會體制,運轉困難,群眾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拿出自己的勞動成果共享,利益不均扼殺積極性,注定長久;打下片瓦江山就驕奢淫逸,上司階層因猜疑、利益不均、權利鬥争沖突激發失去上司力量;另一方面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注定其無法進行側底的革命。

灰暗時代的中國先進分子在黑暗中摸索,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偉大的,他們開啟民智、沖擊舊勢力的根基,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

在遠方的馬克思也在注視着中國的農民運動,起初對太平天國運動有積極評價,抱有很大期望,但最後依然失望——“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給予群眾的驚惶比給予統治者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對症停滞腐朽,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共産主義宣言》已于1848年發行,等待着幾十年後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去發掘。

先輩們救亡圖存,為民請命,為的也是複興夢。時至今日,中國已實作全面小康,但我們不會躺在功勞簿上談小康,我輩将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夢接續奮鬥。

在此鳴謝顧亞奇先生的著作《複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