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年局变之天朝迷梦

作者:车辙李

1841年7月的一天,江苏镇江。两位老朋友相会,本来打算对榻共语,但是他们却没有老友相逢的愉悦与兴奋,有的只是共同的悲愤与无奈,只能相对无言,一夜无眠,正所谓“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第二天,其中一位遣戍伊犁,他就是林则徐,另一位是魏源。临别之际,他接受了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编写的西方国家资料《四洲志》并开始进一步搜集资料,编著《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了解世情,挽救危亡。

千年局变之天朝迷梦

魏源

一年后,《海国图志》成书。该书全方位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风土等各种情况,不少造炮制船这样的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也汇聚书中。

千年局变之天朝迷梦

这本希望创造奇迹最后却没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书,其著作着一句简短的话“师夷长技以制夷”道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长大的魏源看到了坚船利炮的力量,也隐约看到了近代化国家在制度上的长处。他主张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督造,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然而寄寓着救国图强梦想的《海国图志》遭遇了空前的冷遇。当时中国识字者至少有300多万,然而却少有人去读这本书,更别说认真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魏源没有想到,这本书的知音竟在日本,日后竟启蒙与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窄窄的海峡,隔开了中日两国。双方对于民族危机反应的差距,甚至远比一道海峡宽阔得多。

19世纪中叶的中国政治气候中还缺乏日本那种向敌手学习的勇气,救国的紧迫性还无法改变传统思维的惯性,1840年的坚船利炮无法惊醒一个传统过于深厚的天朝迷梦,变革连萌芽都没产生就已结束。

鸦片战争结束时,道光帝已经60岁了,他希望耳根清净,讨厌听到不好的消息,当得知英军撤出了长江之后,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军费。大清官场中多是“聪明人”,懂得以皇上的喜恶为好恶,对许多人来说,“前程”比什么都重要。至于“英夷”,不过是帝国曾经面对的小小麻烦,在“圣上天威”震慑下,再稍稍“怀柔”感化一下,敌人不是乖乖退走了吗? 不是又可以安享富贵了吗? 战争结束了,中国的一切又回到原点,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

大清的统治者费尽心力也要让社会经济运行于原有的自然经济的轨道上,中国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近代社会转化的机遇一次次丧失,近代化道路看似近在眼前,实际遥不可及。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可耕田地越来越少而人口越来越多,人口的增长速度使人民生活日益窘迫。鸦片战争后,涌入的鸦片、外国商品和大量的赔款使整个中国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每年进来海量鸦片和其他商品,流出去巨额白银,又造成银贵钱贱。土地兼并也日益严重。以广西金田村为例,地主占有土地高达85%以上,地租一般是50%到70%,有的甚至高达80%。与此同时,官吏的腐败和剥削让农民日益无法忍受,最终酿成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

1843 年,广东花县一位 29 岁的老童生第四次落榜,连秀才都没有考中。名落孙山的故事在中国千余年科举考试中无数次地上演过,许多人经此打击,要么鼓勇再战,至死方休;要么回乡耕读,别操他业。但这位的反应却着实有些与众不同,他沮丧,愤怒,但并不无奈。他大喊: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吧!

1844 年,洪秀全与同窗好友冯云山开始了在广西的传教活动。其间,洪秀全同广东致力于学习基督教来完善“拜上帝会”的教义、仪规,曾在广州罗孝全礼拜堂学习4个月。而冯云山则主动留在广西开始组织宣传工作。数年之间,“拜上帝会”在广西紫荆山区的几个县迅速发展,参与者日众,影响甚至传播到广东。

千年局变之天朝迷梦

1851年1月11日,正是洪秀全生日,广西金田村竖起了太平旗。不久,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

一时之间,太平天国的黄旗遍布东南各地,东南一隅换了新主人。大清帝国赖以维持生命的江南漕运瘫痪,南北交通被截断,它面临着自定鼎中原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1853年3月18日,随着一声巨响,南京仪凤门的城墙被地雷轰塌,林凤祥率部先登仪凤门,无数黄旗迅速由缺口涌人城中,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3月19日,太平军破内城,斩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等,攻占南京。

3月29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杨秀清率领各部将士到岸边恭迎洪秀全,在一片欢呼声中,洪秀全第一次进入南京,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初入南京,太平天国大有新气象,整顿部伍,严明军纪,规范秩序。不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土地梦以法令的形式予以颁行。然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社会理想,不啻为带有原始社会特点的绝对平均主义,与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在这样的基础上显然很难生长出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理想与空想,就这样奇异而自然地结合在19世纪中后叶中国农民的梦想天堂中。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这是一个引发后世无数学者思考的问题。其中,领导层大兴土木、骄奢淫逸以及内部的权力争斗,都是导致其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国背离了自己所宣扬的“平等”,迅速蜕变成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直到最后的崩溃,前后不过10余年。

1856年,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原有的对清朝的战略优势不复存在,战局急转直下。1864年6月,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攻占天王府。

千年局变之天朝迷梦

马克思

曾对太平天国寄予热烈期望的马克思,在太平天国失败的几年前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症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徒有一部适应潮流的《资政新篇》,太平天国无法施行,清政府不愿施行,更重要的是没有能够施行的阶层。然而,正是太平天国起义使得一部分人终于从“河晏海清”的迷梦中惊醒了。

读书有感: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把中国的国门打开,西方的商品涌入中国,近代化的先进思想、生产方式也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中,而天朝统治者选择视而不见,弃之为鄙夷。自以为天朝上国上等民族,对敌人视为“英夷”,把盲目自大演绎的淋漓尽致,敌人的强大军事力量的拳头打在脸上并未让清政府上下醒悟。大清官场中多是“聪明人”,“前程”比什么都重要,让他们去拼命,会有万万种绥靖理由。

腐朽沉沦的时代,依稀还有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海国图志》本意是启蒙国人看世界,却遭冷遇,读书人都在考科举,读八股文,只为仕途,哪有闲心看关于外国的书。心酸的是隔海相望的日本却因《海国图志》启蒙心智,开始接受改革--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推进的一大步,中国与日本的差距逐渐拉大,也为后来的历史耻辱埋下伏笔,为魏源悲叹。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洪秀全、杨秀清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武装了头脑,却建立了原始社会的均等社会,建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可落后的生产资料很难支撑空想的社会体制,运转困难,民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共享,利益不均扼杀积极性,注定长久;打下片瓦江山就骄奢淫逸,领导阶层因猜疑、利益不均、权利斗争矛盾激发失去领导力量;另一方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注定其无法进行侧底的革命。

灰暗时代的中国先进分子在黑暗中摸索,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伟大的,他们开启民智、冲击旧势力的根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远方的马克思也在注视着中国的农民运动,起初对太平天国运动有积极评价,抱有很大期望,但最后依然失望——“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症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共产主义宣言》已于1848年发行,等待着几十年后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去发掘。

先辈们救亡图存,为民请命,为的也是复兴梦。时至今日,中国已实现全面小康,但我们不会躺在功劳簿上谈小康,我辈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接续奋斗。

在此鸣谢顾亚奇先生的著作《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