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一共20回,于1903年開始在《繡像小說》半月刊上進行連載,問世後獲得了廣泛關注,魯迅、胡适、林語堂、嚴複、梁啟超、王國維等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對這部小說給予了高度評價,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學名著。
《老殘遊記》作者劉鹗,也因為這部小說,奠定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老殘遊記
人人都知道劉鹗是一名小說家,可他的真正身份卻是一名商人。對于劉鹗來說,寫小說隻是一種業餘愛好。就連他的代表作《老殘遊記》,也隻是為了賺點稿費,用來資助朋友連夢青,讓他度過難關。
——引用自頭條百科
劉鹗,字鐵雲,生于1857年10月18日,江蘇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衆所周知,江南一帶文化繁榮,科考發達,年輕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蔚然成風。劉鹗卻不願意走科舉考試的道路,而是從事經商。
劉鹗
然而,劉鹗的經商之路走得非常不順利,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27歲時,劉鹗在淮安開一家煙草店,在揚州開一家醫館,不久都關門大吉。30歲時,他跑到上海開了一家石昌書局,仍然擺脫不了關門的命運。
經商屢屢失敗,讓劉鹗傷透腦筋。為了謀取生存,他不得不在1888年來到河南,給河南巡撫吳大澄當幕僚。後來,劉鹗又給山東巡撫張曜當幕僚。在擔任幕僚期間,劉鹗盡心盡責地協助辦理治理黃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被張曜推薦進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候補知府銜任用。
1895年底,清廷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王文韶等人的一再呼籲下,決定重新啟動京漢鐵路的建設。京漢鐵路原名盧漢鐵路,北起盧溝橋,南至漢口,全長1214公裡,是中國第一條南北鐵路大動脈。
京漢鐵路
京漢鐵路對于晚清中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麼形容都不過分。可是,當時的清廷内憂外患不斷,在十年内連續打了兩場大型戰争,即中法戰争和中日甲午戰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馬關條約》後,清朝必須向日本支付2.3億兩白銀的賠償。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入不敷出,根本就拿不出錢來修建京漢鐵路。
在這之前,清廷興辦洋務主要采取官辦官營方式,由國家出錢,由國家經營。現在,為了解決資金短缺,清廷打算采取官督商辦方式,鼓勵商人投資興辦,在國家的監督下經營。為此,光緒皇帝于1895年12月6日頒發谕令:“由盧溝南抵漢口幹路一條,道裡較長,經費亦巨,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千萬兩以上者,著準其設立公司,實力興築。事歸商辦,一切赢绌,官不與聞。如有成效可觀,必當加以獎勵。”
光緒皇帝
在這裡,清廷明确表示,國家不參與京漢鐵路的經營,給了商人更大的自主權。當然,要獲得修建京漢鐵路的資格并不容易,清廷設立了1000萬兩銀子的門檻,相當于清廷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能夠拿出1000萬兩銀子的人,才能參與競标。
1000萬兩銀子雖然很多,但能夠拿出來的人也不少。廣東在籍道員許應锵、廣東商人方培矗、監生呂慶麟,都有興趣參與競标。劉鹗在供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期間,向來主張采礦修路,興辦洋務。這次,他積極奔走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籌措款項,并通過上海履祥洋行開到一張1000萬兩白銀的存款證明,加入到競标隊伍。
雖然許應锵、方培矗、呂慶麟、劉鹗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有1000萬兩銀子,可清廷不傻,讓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王文韶分别對他們進行驗資,驗證他們手裡的确有1000萬兩銀子。
劉鹗首先去找王文韶,王文韶為人圓滑,不願得罪人。他讓劉鹗去找張之洞,隻要張之洞同意,他就沒有意見。
張之洞
1896年6月21日,劉鹗來到武昌,見到了張之洞。張之洞見到劉鹗的存款證明後,通過上海道進行核查。上海道核查後複函:“該行在滬系伊獨開,專造匹頭生意。劉鹗系素識,曾與商議,如禀準有承辦盧漢鐵路明文,由伊行轉向外洋湊借一千萬兩,非真有股本存在伊處。現既未奉有核準明文,伊更不便簽押保認等語。查劉鹗在别埠有無召股本,未可知。惟履祥洋行開設未久,局面不大,縱使轉借洋股,恐亦未可靠。”“未可靠”3個字,顯示了劉鹗是想攬下京漢鐵路工程,再向上海履祥洋行借款,無異于“空手套白狼”。
許應锵、方培矗、呂慶麟3人的情況類似劉鹗,張之洞對他們4人都不放心。最終,紅頂商人盛宣懷聞風而動,南下武昌說服了張之洞。最終,盛宣懷成為了京漢鐵路的督辦大臣。京漢鐵路建設資金向比利時借款。
劉鹗武昌之行一無所獲,在漢口龜山腳下伯牙台留下“此地知音尋不着,乘風海上訪成連”詩句,失望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