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殘遊記》作者劉鹗的最後歸宿

《老殘遊記》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作者劉鹗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家之一,他吟詠泉城濟南的佳句“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令人難以忘懷,他筆下的明湖居說書藝人白妞黑妞更是讓人拍案稱絕,但劉鹗晚年流放新疆、客死異鄉的經曆卻一直鮮為人知。

《老殘遊記》作者劉鹗的最後歸宿

泉城風光

劉鹗雖出身官宦之家,卻曠達放浪不拘禮法,無意于科舉博取功名。他學問駁雜,精通數學、醫學、水利,做過醫生,搞過實業,并先後入河道總督吳大澄、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幫助治理黃河。因治黃有功,劉鹗聲譽鵲起,被保舉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候用。劉鹗有感于國勢衰微,向朝廷提出了借外資舉辦實業的主張,卻被頑固派诟病指為漢奸,劉鹗不禁心灰意冷,遂棄官悟佛,遊曆各地,體察民情,為民治病——從《老殘遊記》主角老殘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

《老殘遊記》作者劉鹗的最後歸宿

庚子國變,劉鹗攜資北上,以賤價從沙俄手中購得太倉儲粟以赈災民,不料卻被仇家誣陷彈劾為私售倉粟,1908年被清廷流放新疆,谪居迪化(今烏魯木齊)。關于此事,劉鹗的親家羅振玉在《五十日夢痕錄》中記道:“聯軍入都城,兩宮西幸,都人苦饑,道殣相望。君(劉鹗)乃挾資入國門,議赈恤。适太倉為俄軍所據,歐人不食米,君請于俄軍以賤盡得之。粜諸民,民賴以安。君平生之是以惠于人者,實在此事。而數年後,柄臣某乃以私售倉粟罪君,緻流新疆死矣。”

《老殘遊記》作者劉鹗的最後歸宿

劉鹗

到迪化後,劉鹗無處容身,便自投西門裡的一座城隍廟作為栖身之所。這座城隍廟建于清乾隆年間,磚木結構,坐北向南,有三個大圓門,廟内有前庭、東側院、大殿、後殿等建築,香火旺盛,遊客不絕,是當年迪化城裡的一個重要宗教活動場所。當時住在廟裡的人大都是無家可歸的貧民,他們白天上街乞讨,晚上回廟住宿,劉鹗雖然落魄到此,但他終究是個做過官且有文章傳世的斯文之人,不便沿街乞讨。這時恰好城隍廟裡有一寄宿的劉姓道士,人稱“劉長腿”,此人精于醫道,來廟求醫者絡繹不絕。他見劉鹗也懂醫學,便邀請他幫忙,二人共同切磋醫術,一起診斷一些疑難雜症,如此一來二去,遂成莫逆之交。

劉鹗和劉道士輪流上山采藥,輪流在廟應診,倒也相得益彰。劉鹗非常佩服“劉長腿”的為人,曾專門為其賦詩一首:“道人居市不居山,治病救人豈等閑。憑得陽春兩隻腳,一生幾度玉門關。”不久劉道士應朋友之邀投奔山西五台山,後在廟中坐化。此後劉鹗就獨自在城隍廟應診,他本來就通達醫學,在内地遊醫多年,有着豐富的臨床經驗,并且收費低廉,對貧窮患者有時還分文不取,是以很快便譽滿全城。迪化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城隍廟裡住着一位“菩薩大夫”,便慕名前來就診,病人的信任和需要,對于“負罪”流放邊疆的劉鹗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老殘遊記》作者劉鹗的最後歸宿

劉鹗被流放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在迪化行醫診病之餘,劉鹗開始撰寫醫書《人壽安和集》,他在緻信姻親、甘肅布政使毛慶蕃的書信中曾專門提及此事。劉鹗還經常與當地的文人墨客詩文唱和,可惜現已大多失傳。他在城隍廟居住的房門上自書一副海瑞所撰對聯,上聯是“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下聯為“事由前定,何須巧用機關”。這副對聯既反映了劉鹗深惡官場腐敗的心情,又展示了其悟入佛門的思想,一時間風靡迪化全城。他還發揮其叙景狀物的特長,用對聯的形式為後人勾勒出一幅維妙維肖的清末迪化風土圖,令人歎為觀止:“流水小橋催釣影,春風深巷賣花聲。”

《老殘遊記》作者劉鹗的最後歸宿

1909年初夏,劉鹗“忽患風痰,時醒時昏,醫治罔效”,8月23日晨起床時中風跌到,這位在風塵中潦倒一生的文人,于貧病交加中逝于新疆迪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