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鹗——清末小說家

劉鹗——清末小說家
劉鹗——清末小說家

劉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抟、公約。後更名鹗,字鐵雲,又字公約,号老殘。署名“鴻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鹗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南宗李光炘(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産,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作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是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一、人物生平

劉鹗——清末小說家

劉鹗

劉鹗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他承襲家學,緻力于數學、醫學、水利、音樂、算學等實際學問,并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其《鐵雲藏龜》一書,最早将甲骨蔔辭公之于世,“甲骨四堂”中的二堂(羅振玉号雪堂、王國維号觀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鹗的影響。而劉鹗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鐵雲藏龜》等書,更是其拓印、系統研究古文字及其演變過程的代表作。

劉鹗——清末小說家

早年科場不利,轉而行醫和經商。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一年,先後入河南巡撫吳大澄、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幫辦治黃工程,成績顯著,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應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籌采山西礦産經理。後又曾參與拟訂河南礦務機關豫豐公司章程,并為福公司擘劃開采四川麻哈金礦、浙江衢嚴溫處四府煤鐵礦,成為外商之買辦與經紀人。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鹗向聯軍處購得太倉儲粟,設平粜局以赈北京饑困。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以“私售倉粟”罪把他充軍新疆,次年死于烏魯木齊。

即便如此“謗滿天下”,劉鹗在當時還是有着很大的影響力。在政治上,他依靠父親劉成忠和王文韶,李鴻藻的“年誼”關系,和李鴻章,張曜的同僚關系,以及自己和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季臯),李經邁(少穆),王文韶之子王稚夔,王鈞叔等人的關系,走通肅王善耆,慶王奕勖的門

劉鹗——清末小說家

劉鹗故居

路,和一時号稱清流的官吏如端方,徐琪,趙子衡,宗室的溥佟,以及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活動也極其活躍,除了太谷學派同學之外,他和宋伯魯,汪康年,方藥雨,沉荩,狄楚青,大刀王五等人也是至交,先後參加了東文學社,農學會,保國會,救濟會等社會團體。對外方面,因福公司的關系,和英國,意大利商人關系密切。同時,和日本駐華公使也有交往。自己在北方掌握了天津“日日新聞”一張報紙,在南方則和上海的多家報紙均有緊密聯系,足以左右一些輿論。有着這樣複雜的國内外的背景,劉鹗雖僅有候補知府銜,卻無形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勢力,因而遭人所忌,被誣流放。

劉鹗的父親劉成忠善于河工算學,熱衷于西方新興的科學技術。劉鹗秉承家學,結合他一八八八年在河南,山東等地治理黃河的實踐經驗,寫有“治河五說“,”三省黃河全圖“,”曆代黃河變遷圖考“,”河工禀稿“。其中,”治河五說“,”三省黃河全圖“和”曆代黃河變遷圖考“,再加上算學著作“弧角三術”,“勾股天元草”,在劉鹗生前即有刊本。這五部著作,使劉鹗的治河業績被統治者初步認可,并因“學術淵源,通曉洋務“被推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考驗,”以知府用“。

早年學醫的劉鹗,在揚州一度懸壺濟世,寫有“溫病條辨歌訣”和“要藥分劑補正”。“老殘遊記”中那個搖串鈴走四方的郎中老殘,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劉鹗精通樂律,是廣陵琴派的傳人,曾為其琴師張瑞珊先生刊刻了“十一弦館琴譜”,還刻有“抱殘守缺齋手抄琴譜”(現存殘稿),并喜歡收藏古琴。他所藏的唐琴“九霄環佩”,琴面有黃庭堅題記,後來歸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近世四大名琴之中。

劉鹗——清末小說家

在繁忙實業之餘,劉鹗還熱衷于收藏古物碑帖,研究三代文字。他的“抱殘守缺齋珍藏碑帖”,“抱殘守缺齋中頭等碑帖”(殘頁),“抱殘守缺齋書畫碑帖目”,以及近人鮑鼎所輯的“抱殘守缺齋藏器目”,雖非他藏品的全部,也足見其收藏的廣博精深。

劉鹗——清末小說家

他早年即與羅振玉結識于淮安,延羅為西席,之後更是結為兒女親家。羅振玉和最早接觸甲骨文字的日本學者内藤湖南,接觸殷墟甲骨,便是得見劉鹗收藏。受羅振玉影響很大,後與羅結為姻親的王國維,與劉鹗四子劉大紳友情深厚,同随羅振玉遊學東瀛。是以可以這麼說,“甲骨四堂''中的二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鹗的影響。而劉鹗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鐵雲藏龜”,“鐵雲藏貨”,“鐵雲藏印”和“鐵雲藏陶” ,更是其拓印,系統研究古文字及其演變過程的代表作。

劉鹗生當封建王朝統治即将徹底滅亡的前夕,一方面反對革命,同時也對清末殘敗的政治局勢感到不安和悲憤。他認為當時“國之大病,在民失其養。各國以盤剝為宗,朝廷以□削為事,民不堪矣。民困則思亂”(給黃葆年的信)。他要求澄清吏治,反對“苛政擾民”,以緩和階級沖突。在西方文明潮水般湧入的情況下,他開出的“扶衰振敝”的藥方是,借用外國資本興辦實業,築路開礦,使群眾擺脫貧困,國家逐漸走向富強。他在給羅振玉的信中說:“晉礦開則民得養,而國可富也。國無儲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但在帝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步伐并大肆進行經濟掠奪的情況下,劉鹗對外商又多所遷就,其所定之制往往有損于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是以“世俗交谪,目為漢奸”。

劉鹗——清末小說家

劉鹗師傅、太谷學派傳人李龍川與月卿

劉鹗信奉太谷學派,為太谷學派創始人周太谷弟子李光炘的得意門生之一。他曾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說,“一事不合龍川(李光炘')之法”,“辄怏怏終夜不寐,改之而後安于心”。又在《老殘遊記》中借玙姑與黃龍子之口宣揚他所承襲和發揮的太谷學派精義,以為宋儒理學的理、欲之分不近人情;在處世接物上倡導以人情為根據,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同時認為儒、釋、道三教殊途同歸,其根本都在“誘人為善,引人處于大公”。他又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說,該派的“聖功大綱,不外教養兩途”,推黃“以教天下為己任”,而自承“以養天下為己任”。太谷學派之精神對劉鹗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說創作都有深刻的影響。

二、個人著作

劉鹗——清末小說家

劉鹗代表作《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是劉鹗的代表作,流傳甚廣。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曆為主線,對社會沖突深度開發,尤其是他在書中敢于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貪官好多少。這一點對清廷官場的批判是切中時弊、獨具慧眼的、其描寫技術受到胡适盛贊。

作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間。據劉大紳說,共有14回,今殘存9回。1934年在《人間世》半月刊上發表4回,次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6回的單行本。1962年中華書局

劉鹗——清末小說家

出版的《老殘遊記資料》收錄了後3回。續集前6回,雖然也有對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婦女惡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過泰山鬥姥宮尼姑逸雲的戀愛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細微的思想活動,以及赤龍子的言談行徑,宣傳了體真悟道的妙理。後3回則是描寫老殘遊地獄,以寓其懲惡勸善之旨。

還殘存《外編》4700餘字,寫于光緒三十一年以後。除《老殘遊記》外,劉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術》,治河著作《曆代黃河變遷圖考》、《治河七說》、《治河續說》,醫學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鐵雲藏陶》、《鐵雲泥封》、《鐵雲藏龜》,《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甲骨文集錄,奠定了後來甲骨文研究基礎。詩歌創作《鐵雲詩存》。1980年齊魯書社出版了《鐵雲詩存》,其詩清新俊逸,功力頗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蹤和思想感情。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鹗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三、人物故居

劉鹗——清末小說家

淮安劉鹗墓

劉鹗故居,系劉鹗父親劉成忠所購買,在淮安城内勺湖東南的高公橋西街上,東臨金剛社巷,西界地藏寺巷,屋北原是荒地。由東邊的花園、當中的正宅,以及西邊三個可以自成院落的部分(按劉德馨的說法,為西宅南部、西宅中部和後宅)所組成,共有房屋一百四十餘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