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作者:玉牍史觀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早在上古時期他便為農業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嘗百草、制耒耜等故事一直脍炙人口并沿用至今,是曆朝曆代全民向往的對象。

著《天工開物》的宋應星便是其“粉絲”之一,宋應星經過刻苦研究及常年實踐,得出了一系列提高農業、手工業等生産力的方法,并著書立傳為古代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宋應星幼時便天資聰慧、過目不忘,熟讀諸子百家,堪稱小神童。在參加江西鄉試時,中舉考了第三名,哥哥年長他九歲,考了第六名,還有他的一個好朋友,考了第四,這個人叫做塗紹煃,可以說是他的摯友,也是他生命中的貴人。中舉人後,三人一行從南往北走,進京參加考試。

一行人一路舟車,躊躇滿志,趕考之路,曆時五月,行程萬裡,一路所見皆是實用之技藝、實用之學問。明朝中後期,朝堂内雖黨争不斷、政治黑暗,但社會經濟整體發展快,農業、手工業這時都達到一定的高度了,進入一個蓬勃發展時期。

時運不濟,宋應星三人初次趕考,就遭當頭棒喝,遇到了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沈同和舞弊案,據史料記載,當時衆考生紛紛怒罵道:“白丁會元,有辱此榜。”會試文盲得第一,滑天下之大稽。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後來時任禮部尚書的吳道南檢舉吳江舉人沈同和、趙鳴陽,科場作弊,着即奉旨複試。會元沈同和在複試中交了白卷,處以杖責,流放千裡。代考人趙鳴陽處以杖責,革去功名,永不叙用,萬曆四十四年,科場舞弊,震驚朝野,所涉官員皆被嚴懲。

宋應星三人首次赴京趕考,便遇到了科場作弊這樣的鬧劇,三人全都名落孫山。然而三年後再次趕考,塗紹煃高中二甲第四十五名,二宋兄弟科場不順,再度名落孫山。此後,兄弟二人,又去趕考,歲以中年。

天啟二年,第三次科考不第,天啟五年,第四次科考不第,崇祯元年,第五次科考不第,崇祯四年,第六次科考不第。

六上公車十六年,兄已五十四歲,弟已四十五歲。雖六次落第,卻看到世間萬象,民生百态,遂深入市井鑽研農業、手工業的各種實用知識。居廟堂之高不可行,處江湖之遠卻青史留名。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宋應星從青年到中年,雖每次會試落選,但閱曆卻大增。東邊不亮西邊亮,如他所說“為方萬裡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古代交通不暢、資訊閉塞,出趟遠門極具價值。正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從古至今閱曆始終是個寶。

宋應星并非傳統士人,高高在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豐厚的他通過觀察,意識到社會财富來自手工、農業生産積累。

但在當時的惟有讀書高的社會背景下,有這樣認識的人并不多,有這樣認識并選擇這條路的人更是稀少,這必然是一條艱辛的路。

宋應星在前半生科舉往返途中,收集記錄整理了很多資料。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過的農業生産和手工業生産方面的知識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技術經驗作了總結性的概括,并且使它們系統化、條理化。而《天工開物》便是其主要作品的精髓。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天工開物》,它的名字來源于兩部典籍,一部是《尚書》,另外一部是《易經》。《尚書》有雲“天勞工其代之”,所謂“天工”指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職責。“開物”是《易經》裡的一句話“開物成務”就是開創萬物,開發萬物,成就萬物。

是以《天工開物》,即人要利用自然,人與自然相協調,人力與自然相配合,這個是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

展現了宋應星的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那真的是很超前了。這部書裡的思想精髓是中國人自古傳承的技術觀。

現存的《天工開物》是根據塗本《天工開物》進行還原、複刻的影印版。塗本《天工開物》首次刊印是在1637年,距今差不多四百年,這個在國内僅剩一部,在世界上也就隻有三部。“塗”指的就是宋應星一生的摯友、知音塗紹煃,是他出資幫助宋應星刊印的,可以說沒有他的幫助,可能《天工開物》都沒有機會問世。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天工開物》初刊共計十八卷,八萬五千七百五十四字,一百二十三幅圖。刷印用的是江西最好的竹紙,還有徽州上好的松煙墨,字迹清晰透亮,書頁厚實。裝訂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卷,中卷有七卷,下卷五卷。

印刷分為寫樣、雕刻、刷印、裝訂四個階段,每個階段裡又有若幹個小工序。

寫樣時,字迹端莊俊秀,力透紙背。緣何要力透紙背,因為寫成的書樣,必要力透紙背,反拓至木闆上夯實,才能清晰地透現出字迹,便于雕版。如此一貼,刻出來的版便是反的,用反的版印刷,印出來的書才是正的。

《天工開物·序》裡面落款前的最後一句,非常有力量,“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這充分展現了宋應星的豁達、格局、思辨。他有性格、有思想,是偉大的科學家。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天工開物·序》天覆地載,物數号萬,而事亦因之。《乃粒》第一,寫的是種糧食。《乃服》第二,是做衣服。《彰施》第三,寫的是取色。《粹精》第四,寫的是打糧。《作威》第五,是制鹽。《甘嗜》第六,寫的是制糖和蜂蜜,記錄到“凡造獸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此為上卷。

《陶埏》《冶鑄》《舟車》《錘鍛》《燔石》《膏液》《殺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為中、下卷。記錄了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産技術。

乃粒在前,珠玉在後,取其“貴五谷而賤金玉”之意。這樣的思想促使宋應星摒棄功名,回歸自然。進而發現了自然生長的規律,天地之間的孕育成就了他寫下《天工開物》。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自宋應星深耕農、手工以來,其朋友便知其所好,紛紛與之分享轄内先進的技術。

明朝崇祯年間,在塗紹煃的邀請下,宋應星來到塗紹煃上任的地方。塗紹煃時任浙江桐鄉縣令,桐鄉乃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養蠶缫絲技術先進。

“種桑養蠶據傳是黃帝之妻嫘祖首創,早在上古典籍《尚書》書就有記載,兖州盛産彩綢,距今已有數千年曆史,與絲綢相關的織機、技藝及養殖方法無不是曆代先人留下來的瑰寶。”

精美絕倫的絲綢,早在漢朝時,就已經貿易西域各國,成就商路繁忙。海上絲綢貿易自唐宋之時便已極其繁盛,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絲綢更是到了南洋和非洲。便是如今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依然發揮着不可小觑的效用。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在看到湖州、嘉興兩地的桑蠶養殖之法和絲綢織造技藝後,宋應星十分高興。蠶浴之法是其先進技術之一。

“蠶浴之法”是用鹵水或鹽水沐浴蠶子,淘汰弱的蠶子,留下強者,不會浪費桑葉,蠶吐絲也多。宋應星了解到這些直呼絕妙。這便是《天工開物》之《乃服》,“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之後塗紹煃又引宋應星到軍器局看改良的火藥,一陣巨響,宋應星慨歎“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我堂堂中華,就是要有好兵器,才能夠保國安民。”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在友人的全方位幫助下《天工開物》數易其稿,終定十八卷,塗紹煃仗義疏财,助宋應星刊印。

書中要包羅先人之智慧,書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藝,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不作溢美之詞,不作浮誇文章。為國家天下,為黎民百姓,這也是他們兄弟三人之共同心願。宋應星主張“今年有,也要思來年無,今年豐,也要防來年災。”如此民生才得以持續。

順治元年,宋應星辭官回家,順治二年,塗紹煃因家國破碎,攜全家逃難,在君山湖舟車翻覆,全家竟無一人幸免,至那永别。順治三年,宋應昇因成臣子之義追殉前朝而去。

清朝康熙年間,宋應星已到晚年,回到江西奉新,耕讀持家,把書裡的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傳授給鄉鄰,教文化、傳技術,一舉兩得。一件布衫,一雙草鞋,這傳說中的奉新名儒,就是一親切的田間老人。

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

敬仰農學家:6次趕考不中的宋應星,豁然回首《天工開物》以詠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