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沈聊戲:袁世海的“見好就收”

著名架子花臉袁世海曾回憶起他剛出道時這樣一段經曆,那年他和許多名家共演《龍鳳呈祥》,當時的陣容是梅蘭芳的孫尚香、馬連良的喬玄、周信芳的魯肅、蓋叫天的趙雲、林樹森的劉備、李多奎的太後、姜妙香的周瑜、馬富祿的喬福,這些人都是袁的前輩。袁世海在前邊“甘露寺”來孫權,最後在“蘆花蕩”演張飛墊底。

老沈聊戲:袁世海的“見好就收”

這出戲後邊的《蘆花蕩》一折沿襲昆曲,張飛紮靠有繁多的舞蹈身段,唱舞并重,這是展示演員功力的一折戲。剛剛出道的袁世海陪着衆多老前輩演出,自然要鉚足了勁兒,使這出《龍鳳呈祥》再起高潮,收到“豹尾”之效。

從劇情上看,劉備攜孫尚香逃回荊州,周瑜率大兵在後邊緊緊追趕,孔明定計派張飛在蘆花蕩埋伏以解危難,最終擊敗周瑜。張飛是在周瑜追上劉備就要開殺時上場的,這個當口,戲班的講法叫“風口浪尖”,觀衆正盼有人來解圍呢!好,張飛來了!戚哩咔嚓,幹脆麻利快,解決問題。袁世海在科班時,根據劇情,就把老的演法删繁就簡了。張飛的扮相也加以改變,不紮靠而改穿草笠、芒鞋、漁夫裝了。

袁世海這一回陪衆多前輩名家同台演出,要鉚鉚勁兒,按照傳統演法,固無不可。但是,袁世海考慮,整出《龍鳳呈祥》演到這裡已近尾聲,如果舞台上演得拖拉,觀衆就坐不住了,更何況背景那麼多前輩演員等着戲打住,你這兒沒完沒了、死乞白賴地賣派,大家能不厭煩嗎。于是,袁世海就按自己在科班改的“濃縮版”演了。結果,台上台下皆大喜歡。演完了戲去吃飯,周信芳先生拍着袁世海的肩頭說:“老弟,你真會演戲!”梅先生也接着說:“對了。短、小、精、巧。”

老沈聊戲:袁世海的“見好就收”

袁世海的這段掌故,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見好就收”,這也是傳統戲表演藝術的一個規律。“見好就收”并不是“偷懶”或“惜力”,而是善于把握演出(即唱念做打)節奏和力度,既要讓觀衆得到藝術滿足,又避免産生審美疲勞造成厭煩。戲不足不成,戲過了也不成,這裡全憑一個度。這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觀衆心理學”。像梅蘭芳、馬連良這些藝術大師,他們不僅藝術高超,而且善于抓住觀衆審美情趣和心理,才在舞台演出中收放自如取得成功。

當年楊小樓與梅蘭芳合組“崇林社”,二人共同編演了《霸王别姬》,這出戲,脫胎于《楚漢争》,起初演到項羽烏江自刎結束。觀衆自然對武生泰鬥楊小樓扮演的西楚霸王所癡迷,但相比激烈的武打,人們更關注楊小樓和梅蘭芳兩位大師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看到梅蘭芳扮演的虞姬自刎一死,便覺意興闌珊,紛紛退場,不管楊小樓在台上如何做戲武打,都無法阻止觀衆的離去。這讓楊小樓很是無奈:這哪兒是“霸王别姬”,倒有點兒像“姬别霸王”了。梅蘭芳對觀衆的反應很能了解,他敏銳地意識到:一出戲到該結束的地方就要結束,不能總是拖泥帶水當斷不斷。後來再演《霸王别姬》,梅蘭芳删掉了最後一場打戲,演到虞姬自刎即告結束。這樣的“見好就收”得到觀衆的認可,《霸王别姬》最終成為流傳至今的梅派經典劇目。梅派另一出經典劇目全部《宇宙鋒》也有類似的處理,梅蘭芳隻演到“金殿裝瘋”為止,後面交代情節的戲就徹底删掉了。

老沈聊戲:袁世海的“見好就收”

《大保國 探皇陵 二進宮》,又名《龍鳳閣》是一出脍炙人口的骨子老戲,至今深受觀衆歡迎。據說,當年四大須生之一的奚嘯伯和名旦王玉蓉演這出全部《龍鳳閣》時後面還帶《斬李良》内容:即捉到奸臣李良後要問斬之時,李豔妃又不忍殺其父了,與徐楊又有了新的沖突鬥争。其實演到《二進宮》為止更合适,因為奸賊的篡位陰謀已被粉碎,基本沖突已經解決,最精彩的部分過後,再演下去演員太累,觀衆也感到疲乏。是以,現在基本上看不到帶《斬李良》的全部《龍鳳閣》了。

譚富英先生的全部《伍子胥》與衆不同,前邊不演《文昭關》,《刺王僚》後則加《打五将》的開打,名為《鼎盛春秋》。然而演出中,銅錘花臉主演的《刺王僚》一結束似乎高潮已過,劇場就“開閘”了。後來,譚富英也就把《鼎盛春秋》後面的開打省略了。

還有一出戲《玉堂春》,各派旦角均善演此戲,是極受觀衆歡迎的唱功戲。一般從《女起解》開始,《三堂會審》結束,十分圓滿。但有的演出則在“會審”後加上王金龍“探監”,在紅藍袍撮合下,王與蘇三結為夫婦的情節。這樣故事完整了,但從藝術角度看總有點“畫蛇添足”之感。

從廣義上看,“見好就收”還不僅僅展現在戲文增減上,一個好的演員在唱念做打的表演上都要做到收放自如,既要表演充分又要留有餘地。“拼高調”、“灑狗血”都是演員的大忌。著名大武生高盛麟有一天演《挑滑車》,有人建議再增加點高難動作。高說:“我再加動作那明天觀衆看什麼啊!”有老戲迷回憶當年看譚富英、張君秋等現場演出情景時說,那時可沒有一句一個好的盛況,一出戲裡有兩三處叫好就很不錯了,但演員是真有水準啊。

由此可見,老藝術家們是很懂得“見好就收”這個道理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