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山國——千乘之國

公元前5世紀,周王朝統治日漸衰落,中國進入戰國時代。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漸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地位僅次于戰國七雄,而與東周、宋、衛并稱“千乘(乘:指古代四匹馬拉的兵車)之國”。創造了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文化,在戰國時期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縣發現了中山國的王城,出土文物19,000餘件,如中山王鼎、中山王壺、山字形器、錯金銀龍鳳銅方案等文物,精美絕倫,堪稱稀世珍寶。中山國的曆史史籍鮮有記載,兩座中山王墓葬品的發掘,才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錯金銀虎噬鹿銅器座

戰國

通高21.9厘米

1974年河北平山縣靈壽出土

屏風以三件銅質錯金銀動物為底座,這件底座位于中間,虎身右曲,使虎背上的前後兩榫口形成八十四度角,安上屏扇恰為曲尺形。

整體造型為一隻斑斓猛虎,三足着地,一爪騰起,弓身挺尾,正在吞食一隻花斑小鹿。虎雙目圓睜,兩耳直豎,後肢用力蹬地,前軀下踞,整個身軀呈弧形,虎的右爪因抓鹿而懸空,構思巧妙;小鹿垂首蹬腿,在虎口中拼命掙紮,短尾用力上翹,似從微張的口中發出凄切悲鳴之聲,造型生動。整體器物表現出虎、鹿的動态和身軀結構,老虎的勇猛靈活,與小鹿的弱小無助形成鮮明對照,構成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動畫面,這不正是春秋戰國社會的寫照嗎?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出現,使得在青銅器上刻劃精細的花紋成為可能,産生了金銀錯工藝,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用金銀或其他金屬絲、片嵌入青銅器表面,構成紋飾或文字,然後用錯石(即磨)錯平磨光,用以裝飾容器、帶鈎、兵器、車器、符節、銅鏡等,錯金、錯銀裝飾使青銅器顯得異常華美、富麗堂皇。東漢以後錯金銀逐漸衰落。

中山國——千乘之國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高36.2厘米,長47.5厘米,寬47厘米

這件方案案面原為漆闆,已腐朽不存,僅留銅案座。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造型以龍鳳為主體,四龍四鳳扭結盤曲,翼尾相接,構成一個内收而外敞的支架,上覆幾案,穩定而舒展,呈現出一種靜态美;底部由四隻表情溫馴的梅花鹿承托,造型繁而不亂,動靜結合,疏密得當,制作精巧,設計獨特,鑄造工藝十分複雜,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古闆的表現手法,打破了傳統的“龍飛鳳舞”的動态場面。另外四隻龍頭上各有一個鬥拱,第一次以實物面貌再現了戰國時期的鬥拱造型。

中山國——千乘之國

十五連盞燈

高82.9厘米,座徑26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戰國時代銅燈已是十分盛行的照明用具,各個地區制作的燈具式樣很多,常見的有人形、鳥形、獸形等,連盞燈又稱連枝燈,或樹形燈,出現于戰國中晚期至東漢。十五連盞燈是目前發現的高度最高的戰國燈具,應為置于房中的落地座燈。

由燈座、燈柱和燈盞三部分組成,整個燈架猶如一株參天大樹,伸出的樹枝上托起15盞錯落有緻的燈盤,樹枝上又有夔龍遊動、小鳥鳴唱、猴子嬉戲,組成一幅意趣橫生的生活場景;在燈的圓座上,站着兩個奴仆打扮的鮮虞男子,他們上身赤裸,下着短裙,手捧鮮果仰頭向上,循着他們的目光望去,樹枝間有一群猴子正在嬉戲玩耍,其中兩隻單臂攀援、全身懸空,似在向座上之人讨食,活潑調皮的姿态令人忍俊不禁;燈座下三隻猛虎口中銜環,将燈體托起。十五枝燈盞穿插布置,千姿百态,錯落有緻,無一重疊,構思奇特,造型新穎,富于生活氣息;每節樹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狀各不相同,以防插錯,也可以根據照明的實際需要增減燈盤的數目,融實用與審美于一體,是戰國時代最優秀的青銅工藝品。

中山國——千乘之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