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于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時期中山國王“錯”墓出土,為全世界僅存的孤品,長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器座以虎為主體,虎雙目圓睜,兩耳直豎,正在吞食小鹿。短尾小鹿用力上翹,在虎口中拼命掙紮,卻始終無法脫身。虎後肢用力蹬地,前軀下踞,整個身軀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懸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撐。整個器形構思巧妙而自然。虎、鹿皮毛斑紋均用金銀鑲錯而成,生動逼真。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

中山國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西周末期。當時,周幽王無道,西周王朝岌岌可危。為了讓國人逃脫劫難,公元前774年鄭國君主鄭桓公拜見了西周史官,希望讓他指點迷津。史官直言不諱,告訴他若要逃脫劫難,最好東遷。但是西周東都洛邑四周遍布各種勢力,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當然,此時的鮮虞隻不過是鮮虞族的一小部分,他們的大隊人馬還遊牧在祖地陝北高原。他們的東遷,還要等到平王東遷以後。

桓公為司徒,甚得周衆與東土之人,問于史伯曰:“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随、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國語-鄭語》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春秋初期

春秋中期,秦穆公和晉獻公都在為實作本國的霸業而積極努力。當然,土地是兩國争奪的重點。于是,夾在二者之間的狄人便成了兩者的消化目标。相比國都遠在西陲的秦國,國都處于運城盆地的晉人與狄人的争奪較為嚴重。長期的戰争嚴重消耗了晉國的精力,并直接影響了晉國的争霸大業。無奈,為避免兩線作戰,晉國先後提出了“啟土政策”和“和戎政策”。如果說晉獻公時代的“啟土政策”隻是晉國分化狄人的試驗手段,那麼晉悼公時代的“魏绛和戎”則可稱之為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簡單來說,魏绛和戎類似後世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的互市。他們用貨物逐漸麻痹狄人,并趁機分化狄人各部,蠶食他們的土地。待到時機成熟,晉人的屠刀就會毫不猶豫的揮下。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鮮虞東遷

但是,見識過晉人軟硬兼施滅亡狄人最強部落的赤狄的其他狄人顯然不相信晉人的誠意,這些狄人就包括已經被秦人擠壓到山西、中山國的主體鮮虞人在内的白狄部落。于是,他們的一部分人在首領的帶領下沿着汾水到達今太原地區後,又順着另外一條河流滹沱河到達了今平型關,之後鮮虞人越過太行山來到了如今的石家莊—保定地區。當然,他們之是以會如此選擇路線,當和公元前661年狄人東出太行,縱橫華北平原,伐邢滅衛有關。那一次,鮮虞人也參加了。和鮮虞一起來到河北平原還有源出一族的肥、鼓、仇由等部。由于鮮虞實力最強,東遷的白狄便形成了以鮮虞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公元前546年,晉楚兩方在宋都商丘召開了弭兵大會。從此,晉楚争霸結束。在新的“和平”環境下,晉人顯然再無耐心推行收效緩慢且代價昂貴的“和戎政策”。同時,當初因争霸而大量動員的新貴們也有開疆拓土的強烈需求。于是,晉國再次發動了對狄人的兼并戰。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前541年,晉國發兵攻擊首先提出“和戎政策”的無終部落。這一次,晉人抛棄戰車,首次嘗試了步兵作戰。經過交鋒,無終和其他參戰的狄人大敗,他們紛紛向代地(蔚縣)逃亡。擊敗無終後,晉國的疆域擴張到了太原一代,并開始與散布在山西盂縣、昔陽的鮮虞部落聯盟直接接壤。前530年,晉軍攜攻滅仇由餘威再次發兵攻破立國昔陽的肥氏。肥氏殘部為躲避晉軍鋒芒,遂東遷至今石家莊的藁城區。鮮虞、肥、仇由雖然源出同族,但彼此間卻有許多遺留的曆史沖突,這也是為何鮮虞人坐山觀虎鬥的原因。但是,鮮虞人很快便嘗到了苦果。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公元前530年,晉國統帥荀吳借道鮮虞,對肥、鼓兩國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将其攻滅。肥國(國都昔陽,位于石家莊藁城區)地處太行八陉之井陉口的沖要之地。可以說,晉國攻滅二國就如同拿到了東下太行的一把鑰匙。次年,晉軍利用鮮虞國疏于防備,突然發兵攻破鮮虞的重鎮中人城。中人城(唐縣),地處太行山脈與河北平原交界之地。鮮虞人之是以将國都設立于此,就是希望在時局不利的時候退回太行山上,以備卷土重來。中人之戰後,鮮虞與晉國從此結仇。兩國頻繁拉鋸四十餘年後,前457年趙氏家族掌舵人趙襄子發兵讨伐鮮虞,再次攻破中人城,殘存的鮮虞人紛紛逃往太行山。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成功複國。有感于故都中人城殘破不堪,中山武公将都城遷到了顧(定州)。當然,中山能複國一則是太行山為他們提供了庇護,二則完全是得益于當時的混亂局面。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中山二次複國疆域圖

中原有多混亂?西漢劉向曾在《書錄》中如此記載:

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谲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仿效,後生師乏,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争權,蓋為戰國。

立國後,中山武公的第一個目标就是向趙人複仇。趙國剛剛經過内亂,無力抵抗中山,遂向魏文侯求援。前408年,魏國大将樂羊率軍越過趙國攻擊中山,中山國君桓公以樂羊之子為質強迫樂羊退兵,樂羊不為所動。經過三年苦戰,立國九年的中山再次被攻滅。與上次一樣,中山殘餘族人再次逃到太行山中。經過26年的力量積累,武公之子中山桓公于公元前380年再次複國,并将都城遷到了靈壽(今石家莊平山三汲鄉)。通過觀察中山都城的位置,我們可以發現中山國已經吸取了之前晉軍輕易通過井陉、魏軍輕易越過滹沱河的國防教訓。當然,此次中山再次複國還得需要感謝秦獻公帶領的老秦人在關中牽制了魏軍主力。

圖說中山王國:立國478年,複國三次,留下一國寶秒殺金縷玉衣!

公元前325年

中山複國17年後,中山國君與趙、魏、韓、燕搞了一次劃時代的政治會盟,史稱“五國相王”。五國相王後,地處偏遠的中山國冷眼旁觀列國争霸,偶爾發兵對趙國趁火打劫。不過,随後的一個著名事件則徹底打破了中山國的平靜,即公元前315年齊宣王滅燕之戰。本來,燕國和中山國本是盟友,二者雖有龌龊卻以合作居多。可這次,中山王動了貪心,不但沒有及時支援燕國,還發兵趁火打劫,攻略了燕國下都(易縣)在内的數百裡土地。表面上看,中山擴張了土地。實際上,中山破壞了與燕國的盟友關系,失去了列國中的唯一盟友。這也為後來趙武靈王攻打中山,燕國趁機報複埋下了伏筆。自此以後,中山開始陷入兩線作戰,在趙國、燕國的輪番攻擊下,其國土面積日益萎縮。公元前295年,趙軍攻破中山國都靈壽,中山國徹底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