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群英荟萃。
由于《三國演義》作者站是在蜀漢立場,緻使魏、吳的大将和名士們的光輝被遮擋,甘甯就是其中之一。
甘甯,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東吳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将軍。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甘甯評價很高,認為“甯雖彪猛好殺,然而開爽有計略,輕财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在一幫大将中,寫甘甯的傳記文字最多,評價最高。
甘甯“少有氣力,好遊俠”,就是喜歡聚合一夥少年,自任首領,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铛,四處遊來蕩去。
當時,老百姓稱呼他們為“錦帆賊”,一聽鈴響,便知是甘甯這幫人到了。
後來,甘甯改邪歸正,熟讀諸子百家,然後投靠劉表,可惜長期得不到重用。甘甯見劉表難成大事,決定投靠東吳,但在夏口遇到劉表大将黃祖的阻攔,他隻好依附于他。
黃祖也沒有器重甘甯,即使有次黃祖打了敗仗,甘甯救了他一命,他還是“待甯如初”。
後來,在好友蘇飛的舉薦下,甘甯到黃岡當了個小官,很快投靠了孫權。
在孫權手下,甘甯受到重用,如魚得水,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 01</h1>
甘甯首先向孫權獻計說,應該先下手為強奪取荊州,不可落在曹操之後。
因為漢室衰微,曹操驕橫跋扈,遲早要成為竊國賊。荊州這個地方,山勢屏障利便,江河流暢通達,這是東吳西面天然的屏障。劉表既沒有深謀遠慮,兒子又差,根本守不住(後來果然被劉備借去了)。
第一步是先從黃祖下手。黃祖年老,昏聩無能,貪财好利,手下人都心懷怨恨。軍資糧草都不足,軍隊缺乏訓練有素的訓練。而戰船及各種武器,破損不堪。一擊必成。
第二步,擊敗黃祖之後,即可擊鼓西進,前據楚關,軍勢大增,這樣就可逐漸謀取巴蜀之地了。
甘甯此計,不亞于諸葛亮的《隆中對》,很有見地,也深得孫權嘉許。後來,東吳向西擴張,“西據楚關”,“漸歸巴蜀”,都是基于甘甯的指導思想和目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 02</h1>
甘甯不僅有謀略,而且勇猛過人。
公元208年冬,曹操進兵荊州,甘甯跟随周瑜在烏林大破曹操,立下了戰功。接着,甘甯日夜兼程,一舉占領宜昌夷陵,并據守城中。曹仁派五六千人去圍攻夷陵,企圖一舉奪回這一戰略要地。曹軍在城外搭設高台,連續幾天,從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當時甘甯手下不過一千人,軍吏膽戰心驚,隻有甘甯談笑自若。
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四十五大軍攻打濡須口,孫權密令甘甯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為此特賜米酒壯行。
甘甯挑選了精銳一百多人,自己先幹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的都督。都督戰戰兢兢,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甯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我甘甯尚且不怕死,你為什麼獨獨怕死?”
然後,至二更時,甘甯率這一百号人偷襲曹營,斬得數十首級。
第二年五月,孫權親征皖城。甘甯為升城督,攻城時,甘甯手持練索,身先土卒,攀緣上城,最終攻下皖城。
215年初,關羽進逼益陽。關羽号稱有三萬兵馬,他親自挑選精銳兵卒五千人,投河堵住上遊十多裡的淺水地帶,說要夜裡涉水渡河。甘甯帶着一千人,連夜趕到上遊設防。甘甯聲稱:“我保證關羽一聽到我的咳唾之聲,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過來就要被我擒獲。”關羽便放棄了渡河計劃,在岸上安營紮寨,後人把此地稱為“關羽濑”。
8月份,甘甯随孫權攻打合肥,戰事不利,孫權隻得下令撤軍,甘甯斷後。曹操将領張遼偵伺機率步騎發動襲擊,吳軍鼓手因為驚怖而忘記了鳴鼓。甘甯厲聲問戰鼓為何不響,壯氣毅然,拼死搏殺,勇冠一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 03</h1>
甘甯是一個非常重義氣的人。
孫權攻打黃祖時,誓言要殺了黃祖和蘇飛,還特地做好了兩個裝頭顱的匣子。蘇飛托人向甘甯求救。甘甯說:“就算你不說,難道我甘甯會忘記他的恩情嗎?”
在孫權擺的慶功宴上,甘甯走下席位向孫權叩頭,血淚交流,向孫權訴說蘇飛過去對自己的恩義:“我如果不是遇到蘇飛,早就死了埋了,也就不可能效忠您了。如今蘇飛死罪當誅,我冒昧地向您求情,免他一死。”
孫權深受感動,說可以放過他,但是要是他逃跑了,怎麼辦呢?甘甯擔保道:“若不殺蘇飛,保證趕他走,他也不會離開。如果他跑了,就用我的首級代替他的裝入匣中!”
孫權于是赦免了蘇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 04</h1>
正是因為甘甯如此重義氣,當地就有很多關于他的傳說。
對于甘甯的死,《三國演義》第83回寫道:
卻說甘甯正在船中養病,聽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馬,正遇一彪蠻兵,人皆被發跣足,皆使弓弩長槍,搪牌刀彈,為首乃是番王沙磨柯,生得面如喫血,碧眼突出,使一個鐵黎骨朵,腰帶兩張弓,威風抖撒。甘甯見其勢大,不敢交鋒,撥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顱。甯帶箭而走,到了富池口,坐于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百,圍繞其屍。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
小說難免虛構,不過甘甯墓确實在富池口。甘甯死後,除了“神鴉能顯聖”的傳說外,還有很多至今流傳在當地的群衆中。
有一個傳說是,甘甯被殺後,托夢一位老漁翁,說自己死在富池對岸、武穴盤塘牛頭山大樹下,屍體己飄至富池江面,因首級被人拿走,希望設法全屍埋葬。
後來這位漁翁果真發現了甘甯的屍體,拖上岸,用一個大胖頭魚的頭接在甘甯屍體的頸上,以完整的身子葬于大嶺山下長江右岸的坡上。
又因為甘甯被殺時,全副武裝,其中佩劍仍在身上。漁翁就是拔他的劍去砍魚頭的,是以後人稱此地為“拔劍港”。
還有一個傳說,甘甯死後,其戰馬不忍離去,老百姓也不忍加害,就放在湖坪上,任它自在吃草。是以此地至今仍名為“養馬湖”,以紀念甘甯。
甘甯顯靈,受當地百姓崇拜,香火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