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之前,幾乎沒有人對萬曆15年這個無聊的年份有興趣,但黃仁宇卻對它情有獨鐘。一些觀點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間點在于“安史之亂”,而黃仁宇看來,明朝就是要因為這平淡的一年逐漸走向了崩潰的境地。作者自己評價這本書說道,這雖然用明朝的人物群像描述萬曆15年一年的故事,但其實他要講的是中國失敗總紀錄。

書中講的第一個人便是那個時期的皇帝,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沖齡登基,被稱為“大明脊梁”的張居正接替了高拱,成為了内閣首輔。太後對張居正很是滿意,就讓他做了萬曆皇帝的老師。萬曆皇帝的童年是在張居正和母親的教導下成長起來的,兩個人對他都很嚴格,但萬曆在這種嚴格的教育下學習上得到了巨大的進步,也埋下動亂根源。
萬曆皇帝朱翊鈞朝服像
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是極其敬重的,年幼的他是根本管理不了一個偌大的王朝的,而張居正的存在恰恰填補了管理國家的空缺。是以皇帝會為了張居正留在他的身邊,降罪給反對張居正的人,甚至不惜違背傳統道德,而讓張居正穩定地坐在首輔的位置上。在張居正丁憂而需回鄉盡孝離京病逝後,一群反對張居正的文官施壓迫使皇帝對貪攬财産的張居正家下重手。萬曆皇帝突然發現,即便他是明朝的皇帝,他也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張居正的死不但沒有讓他有更多的施展抱負的機會,反而越發的受到文官的限制了,就連他的私生活,這些文官們都想要管轄。萬曆皇帝心裡明白,這些文官所代表的是千百年來的沉重道德觀,這種道德觀是明朝立國的根基,立儲君問題上,幾番争鬥之下,萬曆皇帝終于累了,他不想要再和這些文官們争鬥了。于是從萬曆15年起,這位受制于人的皇帝用沉默反抗這些文官開始了長達32年的罷工,明朝的氣血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變得薄弱了起來。
内閣首輔 張居正
張居正,認真的說,如果明朝沒有了張居正,算是明朝的重大損失了。張居正雖然不是道德楷模,但他卻能讓明朝變得繁榮起來。而在張居正上位以後,就遇到了當時年幼無比的皇帝,而他最大的功績就在于他在這個時候沒有推翻姓朱的明朝,而是發起了一場改革,并且因為這場改革使得明朝的走向開始往上升了起來,可惜明朝未能再出現另一個張居正了。張居正在的時候,萬曆皇帝不用直面官僚集團,張居正走了,萬曆皇帝隻能隻身面對官僚集團了。可是萬曆皇帝自己是鬥不過他們的,于是就開始了長達32年的怠政罷工。
萬曆皇帝不算是沒有能力治國的人,畢竟他是在張居正的引導下長大的,而且他也有政績,又一個可惜,明朝的那些文官集團把萬曆皇帝的雄心給鎖了,不然明朝也許也不至于從萬曆15年開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皇帝不幹了,張居正的接班人名叫申時行。申時行這個人是個和事佬,調節群臣和皇帝之間的關系,而申時行為何能在張居正死後繼承了首輔的職位呢?這一切還是要源于申時行,是一個極其看重道德的人。明朝本就推崇道德觀,申時行的存在就是剛剛好的存在,申時行雖然能夠用自己的平衡術,恰如其分地處理文官集團和皇帝之間的沖突,但他卻對治理整個明朝有些無能為力。申時行綜合來說并不算太差,而且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申時行的,明朝可能在萬曆皇帝的時候就覆滅了。申時行讓北方邊境有了10年的和平,讓敵人蒙古人成了大明的生意夥伴,讓老百姓也擷取了利益,是以說申時行不完全是個差官。換個思維來看,申時行應該說是傳統上的好官。既有管理的能力,也沒有道德上的過錯,但也正因為申時行太過注重道德标準了,他最終也沒能在内閣首輔的位置上壽終正寝,而是在57歲的時候上了書,說要辭官歸鄉。
海瑞 像
明朝朝廷内的結局已然是走向破敗了,那地方官場有沒有可用的人呢?有。黃仁宇在這裡說起了第4個人,名叫海瑞,稱他古怪。可是海瑞這個人極端的廉潔,極端的實誠,幾乎可以算是古代社會裡的道德模範代表了,不過海瑞這樣的人太少了,海瑞這個人太過古闆了,他自己道德就算了,他還要所有人陪他一起道德。他說,嘉靖嘉靖,家家幹淨。海瑞的做法很多其實是正确的,但是在腐敗的明朝,他的做法就成了錯誤。沒過多久海瑞的官職就不保了。
說完皇帝内閣地方官,黃仁宇開始說起了第5個人——戚繼光。戚繼光其實是一個很懂得運籌帷幄的武官,可是明朝并不需要這樣的武官,他們要的隻是一個能夠全殲倭寇、能打勝仗的武官。也許戚繼光并不是最完美的那個人,但他為了實作維護百姓安全的理想,依舊是人們心中的那個英雄,可就是這樣一個英雄。在張居正去世後,遭到了朝廷下發的不公正待遇,最後在萬曆15年凄涼的死去了。黃仁宇在最後評價的時候說到,戚繼光的不幸遭遇,是因為他打破了文官集團所力圖保持的平衡。英雄竟成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最終在疾病中孤獨的死去了。
太和殿
讀完《萬曆15年》,總讓人想要做一種假設性問題。假如萬曆皇帝沒有怠政,明朝是否可以活得更加長久?假如明朝還能有一個張居正這樣的人,明朝又是否會走得更遠?假如明朝文官不去排擠清廉官海瑞,假如明朝能夠平衡文武官之間的勢力,明朝是否不會亡于内憂外困?假如可是曆史沒有,從萬曆15年起,這些英雄人物的沒落就已經說明明朝的繁榮已經不複存在了。
萬曆皇帝和他的大臣們為了自己的私欲,不顧國家的興衰而争鬥。最後,明朝社稷被摧毀了。從整個明代的曆史來看,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加速了官僚集團與皇權的對抗。最後,崇祯皇帝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朱元璋希望他的後人繼續一樣,最終隻能是一場夢。也許作者通過萬曆十五年想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作者認為,中國從萬曆十五年開始走下坡路,文人越來越迂腐,封建統治給人民帶來的傷害也逐漸加深。也許萬曆十五年并不是真正的轉折點,但筆者敢于将這一刻定格,結合東西方曆史,着實令人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