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黃仁宇,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那本最著名的作品——《萬曆十五年》。

其實,黃仁宇除了這本書之外,還出版過十幾本重要的著作。其中,有一本書我認為更加重要的著作就是《中國大曆史》。
《中國大曆史》這本書總共隻有24萬字,300多頁。可是,黃仁宇厲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竟然可以用24萬字講述整個三千年的中國曆史。
可能有人覺得不可思議,或者覺得黃仁宇的《中國大曆史》是不是就如同現在流行的《中國簡史》或者《西方簡史》那樣,隻是介紹一些最基礎的曆史知識?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黃仁宇在《中國大曆史》裡面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用這個觀點,可以準确的概括整個三千年中國曆史不斷發展的奧秘。這個奧秘是什麼呢?就是“潛水艇加面包”的政府結構體系,是三千年中國曆史發展的核心原因。
什麼是“潛水艇加面包”呢?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三明治。大家都吃過三明治或者漢堡包,三明治看上去,外形很像一個潛水艇,是以美國人才會稱三明治是“潛水艇加面包”。在黃仁宇看來,三明治上面的那片面包代表的是中央政府裡面的官員,下面那片面包代表的是傳統農村體系。
中央政府官員和農民這兩部分人,因為有嚴格的組織方式和穩定的系統,是以一般不會出現推翻一個王朝的叛亂。比如,中央政府裡面的官員因為在皇帝身邊,是以很少有人敢胡作非為,推翻皇帝。而且,如果推翻皇帝,他們就沒有辦法拿到工資。他們希望一個國家可以長治久安。
農村也是如此,農民們每天都需要種地,然後給國家交稅。他們在能夠吃飽肚子的情況下,一般不會造反,推翻皇帝。
可是,那為什麼中國在幾千年的時間裡,會不斷出現農民起義或者造反的事情,會有一群人冒着生命危險,主動推翻前一個王朝呢?原因就在于三明治的中間部分,也就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
古代中國,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是以皇帝不希望這個國家出現動亂,推翻自己。底層的農民也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每天可以平安的種地,多生産糧食,讓自己吃飽肚子。可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卻沒有這些因素的制約。
地方官員往往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員本不會像皇帝那樣,從大局出發,考慮如何讓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他們做官的目的就是可以通過壓榨農民和老百姓,來A錢錢财。
反正他們離皇帝距離遙遠,他們在地方上胡作非為,皇帝也不知道,是以,他們常常會對農民征收重稅,最後導緻農民活不下去,不得不起來造反,最後推倒一個王朝。
黃仁宇用三明治這個比喻來形容中國政治的傳統結構,非常形象。我們現在所吃的三明治,肯定都有上下兩片面包。可是中間夾的肉、蔬菜和醬汁,卻可以不斷變化,比如有牛肉三明治或者雞肉三明治。是以黃仁宇認為,中間這塊不斷變化,他們的變化恰恰導緻中國曆史不斷産生動亂,又不斷從動亂中恢複穩定。
黃仁宇在《中國大曆史》這本書裡,除了介紹重要的曆史事件之外,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寫中國古代稅收體系、經濟改革如何影響了地方官員對農民和老百姓的管理。這也就是黃仁宇為什麼可以用24萬字的篇幅,為我們梳理了三千多年中國曆史發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