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文 | 江隐龍

相對來說,南宋對商業更為重視,其對地方的管理也相對松懈。這一切因為南宋亡于蒙古而被視為教訓,于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于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一次改革的顯著特征,是極度的中央集權和保守傾向。朱元璋對内實行恐怖統治,處死了大批官吏,同時取消了宰相這一權力最大的官職;對外又禁止開疆拓土,将周邊一連串國家列為不允許征讨的地區,這是因為在他眼中,明朝的領土範圍已經達到了飽和點。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财政方面的改革就更讓人意外。朱元璋制定了堪稱瑣碎的制度:人力與物資被精确到縣,全國人民編成班輪流服役;倉庫管理更精确到了每一石谷米、每一根蠟燭。整個國家的資源,事無巨細地都要送呈皇帝審查。在黃仁宇看來,朱元璋的頂層設計相當于宣布,整個中國就是一個巨大的農村:它不需要商業,也無意讓國民經濟多元化,豐富政府組織以應對未來的發展則更無必要。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朱元璋事實上的繼承人朱棣,局部地改變了朱元璋的改革意圖。他開始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并且出兵進攻越南。從個人來看,朱棣可謂稱得上赫赫武功,但他的作為已經超過了明朝可以支撐的範圍,于是在他死後,後繼的君主們便不得不全方位收縮,以避免朝代的滅亡。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朱元璋的改革财政稅收過于遷就農村的習慣,但一旦與全國的稅收網絡相關聯,就會造成極大的運算成本。比如說以實物交稅,明朝是以充滿了複雜錯亂的補給線,又因為缺乏銀行等金融機構,這些稅收的流通、轉換本身就伴随着消耗。又因為這一僵化的制度很難改組,于是國家的财政機器在面對遠遠超過其運算能力的數字時,時常陷入困境,其實有崩潰的危機。可以這樣說,朱元璋的改革,用于治理一個農村甚至是一座城鎮,或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治理一個國家?這玩笑就開大了。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不算貧窮的明朝,卻最終亡于政府的破産。明明有足夠的潛在稅源,卻經不起稅收的動員,就算征上來了稅,也發放到不需要它的軍隊手中。這些制度上的基本弊端再混合上南北經濟的巨大差異、白銀市場的日益複雜,最終使得明朝無法真正動用人力物力抵禦外敵入侵。于是1644年,滿洲人入山海關,最終一步步地滅亡了大明帝國。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清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均奮發有為,開啟了中國曆史上一段難得長久的康乾盛世。但是,繼承了明朝體制的清朝,也并沒有能力針對明朝政府的種種弊端進行改革。清朝的皇帝們依然沒有設立一個中央金庫,全國的收支仍是由收稅人零星的交授,一切統計都無從核實。說到底,大清帝國與大明帝國一樣,雖然疆土更大、人口更多,但依然還是一個巨型農村。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技術上無法實作“數目字管理”,帝國越大,治理的難度就越呈幾何式增長。農民隻能集體化管理與指揮,官僚們也不會互相競争以追求技術上的進步——宋朝的改革教訓還在呢!這個第三帝國想要穩定社會,隻能着眼于意識形态的和諧,是以這樣的國家缺乏結構上的實力以改組成現代國家;面對即将到來的沖擊,它也注定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這也不能全怪明清兩朝。還是那句話,中國太早步入大一統了,很多基層社會的制度與技術是以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中央政府能将千百萬的農村集合在一起已經非常不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下,意識形态比科技重要,文化比經濟重要,官吏的消極性比他們适應環境的能力重要。是以,明清第三帝國,的确稱得上是一個停滞的帝國。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這樣的帝國,在遇到西方殖民帝國的挑戰時,其失敗當然可想而知。中國曆經三大帝國時期,依然沒有進入“數目字管理”的階段,中國隻是由無數農村組成的巨大集團,這樣的國家财富、人口、資源再多,也很難抵禦一個先進敵人的侵略。于是,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争、戊戌變法等一連串的事件,終于将第三帝國推上的絕路。清朝末期,皇帝愚昧無知又缺乏自信,底層則成了無法管制的暴民,好不容易迎來了中華民國的建立,卻又步入了軍閥混亂的局面。這其中的動蕩當然不是這麼簡單,但“數目字管理”依然沒有實作,中國距其真正的改革也始終還差一步路要走。

明清第三帝國:黃仁宇眼中中國曆史轉型最關鍵的時代

繼續閱讀